1、數據交換技術:電路交換、報文交換與分組交換
????????網絡核心部分的關鍵設備是路由器,其工作方式是分組交換。要理解分組交換,必須先了解其前兩種技術。
1. 電路交換 (Circuit Switching)
核心思想:通信前必須預先建立一條專用的物理通路,在整個通信期間獨占該通路,直至通信結束后釋放。過程分為三步:建立連接 → 通信 → 釋放連接。
- 典型例子:傳統的電話網絡。
- 特點:通信過程中,數據直通傳輸,無存儲轉發時延。
優點 | 缺點 |
1. 傳輸時延小:通路專用,數據直達。 | 1. 建立連接時間長。 |
2. 數據有序傳輸。 | 2. 線路利用率低:獨占資源,即使空閑也不能被他人使用。 |
3. 無沖突。 | 3. 靈活性差:通路中任何一點故障都需要重新建立連接。 |
4. 實時性強。 | 4. 難以進行差錯控制。 |
結論:不適合突發性很強的計算機數據通信。
2. 報文交換 (Message Switching)
核心思想:采用存儲轉發機制。以整個報文(Message)為傳輸單位。每個節點接收整個報文并存儲下來,然后為其選擇一條合適的空閑線路,轉發到下一個節點。
- 特點:無需建立專用通路。
優點 | 缺點 |
1. 無建立連接時延:隨時可發送。 | 1. 轉發時延高:必須接收完整個報文后才能轉發。 |
2. 線路利用率高:動態分配線路。 | 2. 對節點緩存要求高(報文大小不定)。 |
3. 支持差錯控制。 | 3. 出錯重傳代價大(重傳整個報文)。 |
3. 分組交換 (Packet Switching)
核心思想:報文交換的改進版。先將較長的報文劃分為若干個等長的分組(Packet),每個分組加上包含目的地址、源地址等控制信息的首部。然后以分組為單位進行存儲轉發。
- 典型例子:現代互聯網(Internet) 的核心技術。
- 特點:繼承了報文交換的優點,并克服其缺點。
優點 | 缺點 |
1. 高效:分組較小,便于存儲管理,轉發時延低。 | 1. 存在存儲轉發時延(但比報文交換小)。 |
2. 靈活:每個分組可獨立選擇路由。 | 2. 需要傳輸額外開銷(每個分組的首部)。 |
3. 可靠:出錯重傳代價小(只需重傳出錯的分組)。 | 3. 若管理不當,可能出現失序、丟失或重復分組。 |
4. 線路利用率高。 |
分組交換的兩種服務方式:
- 數據報 (Datagram):每個分組獨立路由。可能失序。(如IP協議)
- 虛電路 (Virtual Circuit):通信前先建立一條邏輯連接,所有分組沿此路徑傳送。保證有序。(如幀中繼、ATM)
4、三種交換方式的對比總結
特性 | 電路交換 | 報文交換 | 分組交換 |
傳輸單位 | 比特流 | 報文 | 分組 |
通信路徑 | 專用物理通路 | 非專用 | 非專用 |
建立連接 | 需要 | 不需要 | 數據報不需要,虛電路需要 |
存儲轉發 | 不支持 | 支持 | 支持 |
傳輸時延 | 小(幾乎無時延) | 大(存儲轉發時延長) | 中(存儲轉發時延較小) |
線路利用率 | 低 | 高 | 高 |
靈活性/可靠性 | 低 | 中 | 高 |
適用場景 | 語音、視頻等實時通信 | 已被分組取代 | 突發式計算機數據通信 |
核心結論:分組交換在線路利用率和可靠性上取得了最佳平衡,因此成為計算機網絡(尤其是Internet)核心部分的首選技術。
2、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計算機網絡可以從不同維度進行分類,以下是常見的分類方式:
1. 按分布范圍分類
類型 | 分布范圍 | 典型例子 |
廣域網 (WAN) | 幾十到幾千公里(國家、洲際) | Internet、公共電話網 |
城域網 (MAN) | 幾到幾十公里(城市) | 城市寬帶網、有線電視網 |
局域網 (LAN) | 1公里左右(校園、辦公樓) | 以太網(Ethernet)、Wi-Fi |
個域網 (PAN) | 10米以內(個人區域) | 藍牙(Bluetooth)、ZigBee |
2. 按傳輸技術分類
- 廣播式網絡:所有主機共享一個通信信道。一臺主機發送數據,網絡中的所有其他主機都能收到。需要地址來標識目標主機(如早期的以太網)。
- 點對點網絡:使用分組存儲轉發和路由選擇機制。一條物理線路只連接一對主機(如PPP協議)。Internet是最大的點對點網絡。
3. 按拓撲結構分類
指網絡中節點和鏈路的幾何排列形狀。
- 總線型:所有設備連接在一條總線上。優點:結構簡單,易于擴展。缺點:重負載時通信效率不高、故障診斷難,總線故障則全網癱瘓。
- 星型:所有節點都連接到一個中央節點(如交換機)。優點:易于管理、維護,單點故障不影響其他節點。缺點:成本高、中央節點故障則全網癱瘓。
- 環型:節點通過接口連接成一個閉合環。優點:簡化路徑選擇。缺點:任意節點故障可能導致全網癱瘓。
- 網狀型:節點之間的連接是任意的,沒有規律。優點:可靠性極高。缺點:結構復雜,成本高。Internet的核心部分常采用網狀拓撲。
4. 按使用者分類
- 公用網:面向公共運營、為社會所有人服務的網絡(如中國電信的網絡)。
- 專用網:為滿足特定單位或部門的需要而建造的網絡,不向外部用戶提供服務(如軍隊、鐵路、銀行系統的內部網絡)。
5. 按交換技術分類
- 電路交換:建立一條專用的物理通路(如電話網絡)。
- 報文交換:以整個報文為單元進行存儲轉發。
- 分組交換:將報文分割成更小的分組進行存儲轉發。是現代計算機網絡的主流技術(如IP網絡)。
3、計算機網絡性能指標
1、核心性能指標解析
指標 | 定義 | 計算公式 | 關鍵特性 |
速率 | 節點在數字信道上傳送數據的速率(數據傳輸速率) | - | 單位:b/s、kb/s(103)、Mb/s(10?)、Gb/s(10?) |
帶寬 | 通信線路的理論最高數據傳輸速率(單位時間最大傳輸能力) | - | 單位:b/s(注意:原指頻率范圍Hz,網絡中特指最高數據傳輸速率) |
吞吐量 | 單位時間內通過網絡的實際數據量(實測值) | - | 實際性能 ≤ 帶寬(受協議開銷、擁塞等影響) |
時延 | 數據從網絡一端到另一端的總時間 | 總時延 = 發送時延 + 傳播時延 + 處理時延 + 排隊時延 | 四部分時延共同作用 |
2、時延深度分解
1、發送時延(傳輸時延)
- 本質:節點將數據推送到鏈路上的時間
- 公式:
發送時延 = 分組長度 (bit) / 發送速率 (b/s)
- 示例:發送10KB文件(81,920 bit),帶寬1Gb/s(10? b/s)→ 0.082 ms
2、傳播時延
- 本質:電磁波在介質中傳播的時間(光速限制)
- 公式:
傳播時延 = 信道長度 (m) / 傳播速率 (m/s)
- 傳播速率:
- 光纖/銅纜:≈2×10? m/s(真空光速的2/3)
- 衛星通信:270 ms(地球同步軌道往返)
- 示例:北京到上海光纖(1,300 km)→ 6.5 ms
3、處理時延
- 組成:檢錯(CRC校驗)、路由查找、協議解析等
- 典型值:路由器處理≈1~100 μs(與硬件性能相關)
4、排隊時延
- 動態變化:取決于網絡擁塞程度(遵循M/M/1排隊模型)
- 擁塞時劇增:
- 輕載時≈0 ms
- 負載80%時急劇上升(指數增長)
考試注意:通常忽略處理時延和排隊時延(除非題目特別說明)
3、衍生指標
指標 | 定義 | 公式 | 應用意義 |
時延帶寬積 | 鏈路可容納的最大比特數(比特為單位的鏈路“容量”) |
| 評估鏈路利用率(如衛星鏈路需大緩沖區) |
往返時延(RTT) | 發送端發出分組 → 收到接收端確認的總時間 |
| 關鍵影響TCP性能(超時重傳、滑動窗口) |
信道利用率 | 信道處于數據傳輸狀態的時間占比 |
| 過高引發擁塞(理想值:30%~60%) |
4、總結
- 核心概念:務必清晰區分網絡、互連網和互聯網(因特網)。
- 核心組成:記住硬件、軟件、協議三要素,以及邊緣部分/資源子網和核心部分/通信子網的功能劃分。
- 分類方式:重點是分布范圍(WAN/MAN/LAN/PAN)和拓撲結構(總線、星型、環型、網狀)的分類及其優缺點。
- 技術本質:現代計算機網絡(Internet)是基于分組交換技術的、點對點的、網狀結構的廣域網。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本文關于‘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2’的核心,我特意準備了下面的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