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為什么你的強化學習策略在回測中年化 50%,到了實盤卻三個月虧光本金?”
如果你做過量化交易,尤其是嘗試用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這種場景可能并不陌生:
回測曲線平滑向上,最大回撤可控,勝率穩定
模型參數和架構調到極致,每次迭代都帶來更高的 Sharpe Ratio
看似完美到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發現了市場的“印鈔機”
可一旦上到實盤——現實就像一記重拳:滑點吞掉利潤,交易信號延遲導致錯價成交,策略突然像失憶了一樣,連連踩雷。
強化學習的“蜜糖”與“毒藥”
強化學習在金融圈的熱度不難理解:
-
它天生適合處理動態決策問題
-
能不斷自我迭代,理論上可以適應復雜多變的市場
-
Papers With Code 上一堆漂亮的收益曲線圖讓人熱血沸騰
然而,市場不是圍棋棋盤。
-
棋局規則固定,而金融市場每天都在變
-
模型的訓練環境和真實交易環境之間,往往隔著無形的“現實鴻溝”
-
在這條鴻溝里,掉下去的,都是實打實的資金
你沒被告知的真相
券商和交易平臺不會告訴你強化學習的“暗礁區”,因為:
-
他們的收益來自于你的交易次數和資金規模,而不是你的盈利
-
模型在回測中看起來越漂亮,你越容易加倉、加頻、加風險
而現實是,即便是頂級對沖基金,也會嚴格限制 RL 策略的實盤權重,原因很簡單:
回測表現 ≠ 實盤收益
本文的主旨
接下來,我會帶你逐一拆解——
為什么強化學習策略在回測中無敵,但在實盤中卻能虧得懷疑人生。
具體來說,是四個足以讓你血虧的核心原因:
-
數據集過擬合(歷史數據的“溫室效應”)
-
環境假設與市場微結構偏差
-
獎勵函數錯配(Reward Misalignment)
-
市場非平穩性(Non-Stationarity)
最后,你會發現,強化學習在量化交易中更像一把鋒利的武器——能成就你,也能毀了你。
第一部分:數據集過擬合(歷史數據的“溫室效應”)
想象一下:
你在 2015–2020 年的 A 股數據上訓練了一個基于深度強化學習(Deep RL)的交易策略——
-
訓練集:2015–2018 年
-
驗證集:2019 年
-
測試集:2020 年
結果驚艷: -
年化收益率:51%
-
最大回撤:8%
-
Sharpe Ratio:2.7
回測曲線平滑得像教科書上的理想模型。
你信心滿滿投入實盤,結果第一季度就虧掉 20%,并且回撤曲線像心電圖一樣抖動。
問題是——為什么?
1. 過擬合的本質
過擬合(Overfitting)指的是模型學到了歷史數據中的“噪聲”與偶然模式,而不是可泛化的規律。
在強化學習交易中,它表現得尤為隱蔽:
-
高維特征空間:你可能輸入了幾十甚至上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