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單看似是 “員工個人行為”,實則是餐廳管理、激勵機制、外部環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要根治飛單,需先理清背后的 “動力源”—— 員工為何選擇冒險?
一、“收入失衡”:薪資與付出不匹配的 “補償心理”
基層員工(如服務員、收銀員)薪資普遍偏低(月均 4000-6000 元),但工作強度大(日均工作 10 小時以上)。若餐廳采用 “固定底薪 + 低提成” 模式(如提成僅占薪資 10%),員工易產生 “干得多、拿得少” 的失衡感。此時,一筆 200 元的飛單收入(相當于日薪的 1/3),會被部分員工視為 “應得的補償”。
二、“監管盲區”:流程漏洞給的 “操作空間”
飛單的核心是 “繞過系統”,而流程割裂為其提供了土壤:
點單與收銀分離:服務員手寫點單后,若未及時錄入系統(如高峰期忙亂),收銀員難核對實際消費;
現金結算無記錄:現金支付無電子留痕,員工可謊稱 “顧客未付款” 或 “少付”,私吞差額;
后廚與系統脫節:后廚按紙質單出菜,服務員可篡改紙質單(如撕毀一聯),讓系統錄單與實際出菜不一致。
三、“僥幸心理”:低風險的 “試探成本”
若餐廳長期未發現飛單(如財務僅抽查 5% 的訂單),或發現后僅口頭警告(無經濟處罰或解雇),員工會形成 “被抓概率低” 的認知。
四、“考核壓力”:業績指標下的 “被迫越界”
部分餐廳為提升營收,設置高難度考核(如 “月均單桌消費需達 200 元,未達標扣 500 元”)。員工為避免被扣錢,可能通過飛單 “湊數”—— 例如,將兩桌消費合并錄為一桌(虛增單桌消費),同時私吞其中一桌的錢。
五、“文化默許”:灰色地帶的 “群體同化”
若餐廳管理層對飛單 “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如認為 “員工賺點小錢能穩定團隊”),或老員工帶新員工 “傳授飛單技巧”,會形成 “不飛單 = 吃虧” 的畸形文化。
總結:飛單的本質,不是 “員工變壞了”,而是 “管理漏洞給了變壞的機會”—— 當收入能覆蓋付出、流程讓飛單 “難操作”、監管讓飛單 “易發現”、文化讓飛單 “被唾棄”,員工自然不會選擇這條 “危險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