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SPF 單區域存在的問題
① LSDB龐大,占用內存大,SPF計算開銷大;
② LSA洪泛范圍大,拓撲變化影響范圍大;
③ 路由不能被匯總,路由表龐大,查找路由開銷大。
2. OSPF 多區域優點
① 每個區域獨立存儲LSDB,劃分區域減小了LSDB;
② LSA洪泛被限制在區域內,有效控制了拓撲變化的影響范圍;
③ 區域邊界可以做路由匯總,減小了路由表。
3. OSPF 多區域的基本概念
3.1 多區域基本概念——區域分類
OSPF多區域基本結構:
- 骨干區域:即Area 0,OSPF的Area 0 必須是連續的,不能被分割。
- 非骨干區域:必須和Area 0直接相連,非骨干區域之間不能直接交換路由信息,必須通過Area 0。
- 特殊區域:具有某些特殊性質的區域,如Stub、NSSA區域。
3.2 多區域基本概念——LSDB
OSPF多區域鏈路狀態數據庫:
- 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獨立的LSDB,SPF計算獨立運行。
- LSA洪泛和LSDB同步只在區域內進行。
3.3 多區域基本概念——ABR(區域邊界路由器)
OSPF對區域間路由信息的描述:
? ? ? ?OSPF只知道本區域的拓撲結構,并不知道其他區域的拓撲結構,其他區域的路由信息,依靠本區域的ABR來描述。
? ? ? ?ABR先計算區域內的LSA 1、2,并為計算出來的路由向其他區域發起LSA 3,而且為Area 0中的LSA 3向其他區域重新發起LSA 3。
3.4 多區域基本概念——ASBR
OSPF對外部路由信息的描述:
? ? ? ? OSPF通過ASBR(自治系統邊界路由器)來描述外部路由的可達性。
? ? ? ? ?ASBR為外部路由發起LSA 5,在整個OSPF路由域中洪泛。
4. OSPF多區域LSA類型
? ? ? ? ? LSA 1、2、4含有拓撲信息,LSA 3、5、7含有路由信息。
名稱 | 發起路由器 | 洪泛范圍 | Link State ID | 作用 | 描述 | |
1 | Router LSA (路由器 LSA) | OSPF路由器 | 單區域內 | 生成這條LSA的路由器的Router ID | 描述路由器的直連拓撲信息(接口 IP、掩碼、鄰居 Router ID 等 ) | 每個路由器都會生成。這種LSA的描述某區域內路由器端口鏈路狀態的集合,只在所描述的區域內泛洪。 |
2 | Network LSA (網絡 LSA) | DR | 單區域內 | 所描述網段上DR的端口IP地址 | 描述多路訪問網絡DR鄰接的一組路由器Router ID和當前網段的子網掩碼信息 | 由DR生成,用于描述廣播型網絡和NBMA網絡,這種LSA包含了該網絡上所連接路由器的列表,只在該網絡所屬的區域內泛洪。 |
3 | Summary LSA (匯總 LSA) | ABR | 跨區域泛洪,但僅限 ABR 連接的 OSPF 區域 | 所描述的目的網段的地址 | 描述區域間的路由信息 | 由區域邊界路由器(ABR)產生,描述到AS內部本區域外部某一網段的路由信息,在該LSA所生成的區域內泛洪。 |
4 | ASBR LSA? | ABR | 除 ASBR 所在區域外的其他 OSPF 區域 | 所描述的ASBR的Router ID | 描述區域間ASBR的可達性 | 由區域邊界路由器(ABR)產生,描述到某一自治系統邊界路由器(ASBR)的路由信息,在ABR所連接的區域內泛洪(ASBR所在區域除外) |
5 | External LSA (外部路由LSA) | ASBR | OSPF自治系統(除特殊區域) | 所描述的目的網段的地址 | 描述OSPF外部路由 | 由自治系統邊界路由器(ASBR)產生,描述到AS外部某一網段的路由信息,在整個AS內部泛洪。 |
7 | NSSA LSA | NSSA ASBR | 僅在NSSA區域內 | 描述NSSA區域的OSPF外部路由 |
5. OSPF LSA的洪泛
? ? ? ? ABR (如 R1、R6 )負責區域間 3 類 LSA 轉換、傳遞;ASBR (如 R2 )引入外部路由,觸發 5 類 LSA 生成,ABR(R6)觸發4類LSA生成,共同支撐 OSPF 域與外部網絡的路由互通,讓不同區域、不同協議的網段(如 10.1.37.0/24、172.16.6.1/24 )能被全網學習 。
6. OSPF區域間路由傳播與計算
10.1.3.0/24的傳播與計算過程
步驟一:Area 1 內1類LSA發起(RT3角色)
- 行為:RT3作為Area 1內路由器,生成1類LSA,包含自身直連10.1.3.0/24網段(掩碼/24,開銷10)及鄰接信息,在Area 1內洪泛。
- 作用:向Area 1內其他設備(如RT1)傳遞自身直連拓撲,是OSPF區域內拓撲發現基礎。
步驟二:ABR(RT1)的路由計算與3類LSA生成
- 行為:RT1接收RT3的1類LSA后,執行Area 1內SPF算法,計算出10.1.3.0/24路由(開銷110)并加入OSPF路由表;同時,因RT1是Area 1和Area 0的ABR,將10.1.3.0/24封裝為3類LSA,向Area 0洪泛,用于跨區域路由傳遞。
- 作用:ABR實現區域間路由轉發,3類LSA是OSPF跨區域路由信息載體。
步驟三:Area 0內3類LSA洪泛(RT5、RT6接收)
- 行為:RT1發往Area 0的3類LSA(含10.1.3.0/24網段、開銷110),在Area 0內洪泛,RT5、RT6接收LSA,獲取跨區域路由信息。
- 作用:讓Area 0內設備知曉Area 1存在10.1.3.0/24網段,擴展路由信息傳播范圍。
步驟四:ABR(RT6)的跨區域轉發(Area 0 ->Area 2)
- 行為:RT6作為Area 0和Area 2的ABR,接收Area 0內3類LSA后,重新計算開銷(變為310),生成新的3類LSA并向Area 2洪泛,同時將路由加入自身OSPF路由表(開銷310、下一跳指向Area 0內鄰居)。
- 作用:完成10.1.3.0/24路由從Area 0到Area 2的跨區域傳遞,ABR負責不同區域間LSA轉換與洪泛。
步驟五:Area 2內3類LSA接收(RT2 角色)
- 行為:RT6發往Area 2的3類LSA(開銷310)在Area 2內洪泛,RT2接收該LSA,為后續路由計算、跨協議重發布做準備。
- 作用:讓Area 2內設備(如RT2)學習到10.1.3.0/24路由,實現多區域路由覆蓋。
步驟六:RT2的路由計算與加入全局路由表
- 行為:RT2接收Area 2內3類LSA后,執行Area 2內SPF算法,計算10.1.3.0/24路由(開銷110/410)并加入全局路由表(出接口S2、下一跳10.2.26.2)。
- 作用:RT2作為雙協議(OSPF、RIP)設備,為路由重發布(OSPF->RIP)提供基礎,將OSPF路由整合進自身全局路由管理。
步驟七:OSPF->RIP路由重發布(RT2角色)
- 行為:RT2配置路由重發布(redistribute ospf 1 metric 5),將全局路由表中10.1.3.0/24的OSPF路由,注入RIP數據庫(RIP路由表),并通過RIP協議向RT4發送更新。
- 作用:實現跨協議(OSPF與RIP)路由共享,讓RIP網絡(RT4所在)學習到OSPF域內10.1.3.0/24網段路由。
7. OSPF外部路由傳播與計算
172.16.4.0/24的傳播與計算過程
步驟 1:外部路由引入(ASBR 角色激活)
- 動作:RT2 通過 RIP 從 RT4 學習到 172.16.4.0/24 路由,配置 redistribute rip subnets metric 1000 metric-type 1,將其重發布到 OSPF 域。
- 關鍵結果:RT2 成為 ASBR(自治系統邊界路由器 ),生成 5 類 LSA(攜帶 172.16.4.0/24 路由、開銷 1000、類型 1 等信息 );同時,RT2 的 1 類 LSA 標記 ASBR=1,宣告自身 ASBR 身份。
步驟 2:5 類 LSA 全域洪泛(OSPF 域內傳播)
- 動作:RT2 發起的 5 類 LSA,在整個 OSPF 域(Area 0/1/2 )洪泛。
- 關鍵結果:RT5、RT6、RT1、RT3 均接收該 LSA,知曉 “外部路由 172.16.4.0/24 存在,由 RT2 提供”。
步驟 3:4 類 LSA 輔助定位(ASBR 路徑傳遞)
- 動作:RT6(Area 2 和 Area 0 的 ABR )收到 RT2 的 1 類 LSA(含 ASBR=1 ),在Area 2中洪泛,RT6收到后進行Area 2的SPF計算,計算后生成 4 類 LSA(標識 ASBR 為 RT2 ,LSA ID 為 2.2.2.2 ),洪泛到 Area 0;RT1(Area 0 和 Area 1 的 ABR )收到后,重新生成 4 類 LSA 洪泛到 Area 1 。
- 關鍵結果:非 Area 2 的路由器(如 RT3 )通過 4 類 LSA,知曉 “如何找到 ASBR(RT2 )”,為學習外部路由提供路徑指引。
步驟 4:區域內外部路由計算(以 RT6 為例,Area 2 )
- 動作:RT6 結合自身 1 類 LSA(Area 2 內拓撲 )、RT2 的 1 類 LSA(ASBR 身份 )、5 類 LSA(外部路由信息 ),執行 SPF 算法。
- 關鍵結果:計算 172.16.4.0/24 路由開銷(100 + 1000 = 1100 ),加入 OSPF 路由表。
步驟 5:跨區域路由計算(以 RT3 為例,Area 1 )
- 動作:RT3 結合 RT1 的 1 類 LSA(Area 1 內拓撲 )、RT1 轉發的 4 類 LSA(ASBR 路徑 )、5 類 LSA(外部路由信息 ),執行 SPF 算法。
- 關鍵結果:計算 172.16.4.0/24 路由總開銷(100 + 300 + 1000 = 1400 ),加入 OSPF 路由表。
8. OSPF外部路由開銷類型
- 開銷類型1:開銷=LSA攜帶開銷+到始發ASBR的開銷
- 開銷類型2:開銷=LSA攜帶開銷
總結:
1、類型優先級:E1(類型1)> E2(類型2)(E1疊加內部開銷,更貼合實際路徑成本)
2、同類型比開銷:
- E1比“外部開銷+內部路徑開銷”;
- E2比“外部開銷”
3、ASBR位置影響:內部路徑到ASBR越短,總開銷可能越低,影響最終選路。
9. OSPF多區域路由計算總結
10. OSPF選路原則
11. OSPF協議的路由聚合/匯總
? ? ? ? ?ABR或ASBR將具有相同前綴的路由信息聚合后發布到其他區域。
? ? ? ? ?①減少LSA3類、LSA5類的數目,減少路由信息;
? ? ? ? ?②減小路由表的規模;
? ? ? ? ?③提高路由器的運算速度。
? ? ? ? ?注意,配置命令有not-advertise時,細化路由和匯總路由都不發布,沒有時,只發布匯總路由。
12.OSPF 特殊區域
? ? ? ?特殊區域是指人為定義的一些區域,它們在邏輯中一般位于OSPF區域的邊緣,只與骨干區域相連。
常見的特殊區域有以下幾類:
- Stub區域? (末梢區域)
- Totally Stub區域? ? (完全末梢區域)
- NSSA區域? ? ? (非純末梢區域)
- 完全NSSA區域? ? ? ?(完全非純末梢區域)
(1)Stub區域(末梢區域)
? ? ? ?并不是每一臺路由器都需要了解所有外部目的地的信息的。不管OSPF區域外部的目的地在哪里,在區域1中的路由都必須發送數據包到達ABR路由器,以便到達那個ASBR路由器。在這種情況下,區域1可以被配置成為一個末梢區域。


Stub區域的特性:①允許學習Type 3 LSA。②拒絕Type 4、 Type 5 LSA。③Default LSA作為Summary LSA注入到該區域,用以彌補學不到Type 5 LSA的信息,通過ABR被宣告到 Stub area。④外部路由的振蕩不會波及Stub區。

在末梢區域中有4個限制條件:? 一個末梢區域內部的所有路由器也必須擁有相同的鏈路狀態數據庫。? 虛鏈路不能在一個末梢區域內進行配置,也不能穿過一個末梢區域。? 末梢區域內的路由器不能是ASBR路由器。? 一個末梢區域可以擁有多臺ABR路由器,但是因為缺省路由的原因,區域內部路由器不能確定哪一臺路由器才是到達ASBR路由器的最優的網關。
(2)Totally Stub區域(完全末梢區域)
? 不僅使用缺省路由到達OSPF自主系統外部的目的地址,而且使用缺省路由到達這個區域外部的所有目的地址。? 完全末梢區域的ABR將不僅阻塞AS外部LSA,而且阻塞所有的匯總LSA,但除了通告缺省路由的那一條類型3的LSA。


完全Stub區域中最受限的形式:?拒絕所有的External LSA : 類型5。? 拒絕具體的Summary LSA :類型4和3。? Default LSA作為Summary LSA注入到該區域,用來代表他所拒絕的路由信息。? LSDB更小,路由信息更穩定,路由數量更少;? 默認路由+區域內路由;? 區域內不會有其他區域的具體路由。
(3)NSSA區域(非純末梢區域)
? 帶有一些末梢網絡的R4必須通過區域2的其中R2和圖中的OSPF網絡相連。? R4僅支持RIP協議,因此,區域2的R2將同時運行RIP協議和OSPF協議,并利用路由重新分配的方法把末梢網絡注入到OSPF域。? 上述的配置使區域2的R2成為一臺ASBR路由器,因此,區域2就不能再是一個末梢區域了。




(4)完全NSSA區域(完全非純末梢區域)
? 完全非純末梢區域允許外部路由通告到OSPF自主系統內部,并使用缺省路由到達這個區域外部的所有目的地址。? 完全非純末梢區域的ABR將不僅阻塞AS外部LSA,而且阻塞所有的匯總LSA ,但除了通告缺省路由的那一條類型3的LSA。? 拒絕所有的External LSA : 類型5。? 拒絕具體的Summary LSA :類型4和3。? Default Summary LSA注入到本區域,用來代表他所拒絕的路由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