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程序也是MFC開發中不能忽視的一個環節,現在做打印開發so easy。但當年做打印開發還是挺麻煩。在當年的桌面程序里就像拼圖的最后一塊,看著簡單,實則要把屏幕上的像素世界,準確映射到打印機的物理紙張上。而MFC 的打印機制就像老照相館的暗房:你不用懂顯影液的配方(打印機驅動),但得知道怎么調整光圈(設備上下文),才能讓照片(打印效果)和底片(屏幕顯示)一致。
一、打印
MFC 用 “設備上下文”(DC)機制把這套流程封裝得嚴絲合縫。CDC這個類就像個萬能畫板 —— 往pDC->m_hDC里塞屏幕設備句柄,它就是能顯示彩色像素的電子畫布;換成打印機句柄,就變成了能輸出墨點的物理畫布。我第一次掉坑里,是發現屏幕上清晰的折線圖,打印出來竟縮成了左上角的小方塊。對著調試器看了半天才明白:屏幕用的是 “像素坐標”,100 像素在 17 寸顯示器上大概 1.5 厘米;而打印機認的是 “邏輯單位”,同樣 100 單位在 A4 紙上能占 3 厘米。就像用慣了厘米尺的人突然換成英寸尺,比例沒換算對,畫出的東西自然走樣。
解決這個問題時,我在OnPrepareDC里加了段坐標轉換代碼:
void CMyView::OnPrepareDC(CDC* pDC, CPrintInfo* pInfo){CView::OnPrepareDC(pDC, pInfo);if (pDC->IsPrinting()) {// 把打印機邏輯單位設為毫米pDC->SetMapMode(MM_LOMETRIC);// 調整原點到左上角(打印機默認原點在左下角)pDC->SetWindowOrg(0, -2970); // A4紙高度297毫米,轉換為0.1毫米單位}}
這段代碼讓打印機突然 “看懂” 了屏幕坐標 —— 就像給兩個說不同方言的人配了翻譯。改完那天,李教授來試打印,看著紙張緩緩吐出時,他手指在圖表邊緣比了比:“這下對齊了,比我用尺子量著畫強多了。”
二、MFC 的 “默認菜譜”
MFC 最貼心的地方,是把打印的基礎流程做成了 “半成品菜”。就像超市里切好的凈菜,你不用自己洗菜切菜(寫設備初始化代碼),只要按口味加點調料(重寫繪圖函數)就行。默認機制下,CView類的OnDraw函數是個多面手 —— 屏幕刷新時它被調用,打印時 MFC 會自動把打印機 DC 傳進來,讓同一段繪圖代碼在兩種設備上生效。
早期做實驗報告打印時,我就靠這個機制省了不少事。OnDraw里先畫標題,再畫數據表格,最后加實驗員簽名欄:
void CMyView::OnDraw(CDC* pDC){CMyDoc* pDoc = GetDocument();ASSERT_VALID(pDoc);if (!pDoc) return;// 標題用粗體CFont font, *pOldFont;font.CreatePointFont(160, _T("宋體"), pDC); // 16pt字體pOldFont = pDC->SelectObject(&font);pDC->TextOut(100, 50, _T("材料抗壓實驗報告"));pDC->SelectObject(pOldFont);// 畫表格線CPen pen(PS_SOLID, 1, RGB(0,0,0)), *pOldPen;pOldPen = pDC->SelectObject(&pen);DrawTableBorder(pDC); // 自定義畫邊框函數pDC->SelectObject(pOldPen);// 填充數據DrawExperimentData(pDC, pDoc->m_dataList);}
但這套默認機制有個明顯短板:它不知道 “一頁該裝多少內容”。有次李教授導入了三十組實驗數據,結果打印機把所有表格擠在一頁紙上,字小得要用放大鏡看。這就像寫文章忘了分段,用戶看著費勁。后來我在OnPreparePrinting里加了分頁邏輯:
BOOL CMyView::OnPreparePrinting(CPrintInfo* pInfo){if (!DoPreparePrinting(pInfo))return FALSE;// 計算總頁數:每頁最多顯示8組數據CMyDoc* pDoc = GetDocument();int nTotalData = pDoc->m_dataList.GetCount();int nMaxPage = (nTotalData + 7) / 8; // 向上取整pInfo->SetMaxPage(nMaxPage > 0 ? nMaxPage : 1);return TRUE;}
加了這段代碼后,數據會自動分到多頁,每頁底部還能加上頁碼。客戶拿著打印好的報告翻了兩頁,突然說:“這比我當年用打字機方便多了 —— 那時候換頁得手動卷紙。”
三、給 Scribble “加分頁”
微軟的 Scribble 示例程序,是我們那代程序員的 “技術啟蒙教材”。這個能隨手涂鴉的小程序,默認打印時卻像把整本速寫本強行壓成一頁紙 —— 如果用戶畫了條橫貫三屏的曲線,打印出來就會變成細得像頭發絲的線條。我們做項目時,給它加了三個 “增強包”,讓它從 “便簽紙” 變成能裝訂的 “畫冊”。
頁設置對話框是第一個要加的。就像去打印店先選紙張,我用CPrintDialog做了個設置界面,讓用戶能選 A4 還是 B5,橫版還是豎版。調試時發現個有趣的細節:當用戶選 “橫向”,MFC 會自動調整CPrintInfo里的紙張尺寸,這時候繪圖坐標得跟著變。我在OnBeginPrinting里加了判斷:
void CMyScribbleView::OnBeginPrinting(CDC* pDC, CPrintInfo* pInfo){CView::OnBeginPrinting(pDC, pInfo);// 記錄紙張方向和尺寸m_bLandscape = (pInfo->m_pPD->m_pd.Flags & PD_LANDSCAPE) != 0;m_sizePaper = pInfo->m_sizePaper; // 單位是0.01毫米}
有次測試時,我選了橫向打印,曲線突然跑到紙外面去了。查了半天才發現,他畫的曲線坐標是按豎版紙張算的。后來我在繪圖前加了坐標適配:如果是橫向,就把 X 和 Y 軸的繪圖范圍對調,就像把畫布旋轉 90 度再下筆。
坐標映射是第二個重點。屏幕上用像素定位,打印機用物理單位,這中間得有個 “換算器”。SetMapMode函數就像把尺子刻度從 “像素” 換成 “毫米”,但實際用的時候要注意:打印機的原點默認在紙張左下角,而屏幕原點在左上角,不調整的話,畫出來的東西會上下顛倒。我通常這么處理:
void CMyScribbleView::OnPrepareDC(CDC* pDC, CPrintInfo* pInfo){CView::OnPrepareDC(pDC, pInfo);if (pDC->IsPrinting()) {pDC->SetMapMode(MM_LOMETRIC); // 1單位=0.1毫米// 把原點移到左上角,Y軸向下為正pDC->SetWindowOrg(0, -m_sizePaper.cy);}}
這么一改,屏幕上從左到右畫的線條,打印出來也是從左到右,不會變成 “鏡像效果” 了。
智能分頁是最費腦筋的。我給每個涂鴉線段加了 “高度標記”,就像在文章里標上段落長度。打印時程序會累計高度,超過紙張高度就自動分頁。代碼里用OnPrint代替OnDraw,根據當前頁碼決定畫哪些內容:
void CMyScribbleView::OnPrint(CDC* pDC, CPrintInfo* pInfo){int nCurPage = pInfo->m_nCurPage;int nStartIndex = (nCurPage - 1) * m_nMaxLinesPerPage;int nEndIndex = min(nStartIndex + m_nMaxLinesPerPage, m_lines.GetSize());// 只繪制當前頁包含的線段for (int i = nStartIndex; i < nEndIndex; i++) {DrawLine(pDC, m_lines[i]);}}
改完這個功能那天,我畫了條從北京到上海的曲線(模擬鐵路樞紐線路),程序自動分成 3 頁打印,拼接起來剛好是完整的路線。這種 “技術實現想法” 的瞬間,大概就是程序員的快樂時刻。
四、打印預覽
打印預覽絕對是 MFC 里的 “溫柔設計”。早年沒這功能時,我們常為了調格式浪費半盒 A4 紙 —— 有時候差一毫米就偏出邊框,得改一行代碼重新編譯,再打印出來看效果。預覽功能就像寄信前先看一眼信封,在屏幕上就能看到最終效果。
MFC 的預覽原理其實很巧妙:它先創建個內存 DC 當 “虛擬打印機”,把內容畫到內存里,再縮放顯示到屏幕窗口。CPrintPreviewState這個類會管理預覽窗口的縮放比例,你點 “放大”,它就把內存里的圖像按 1:1 顯示;點 “縮小”,就按比例縮小,像用放大鏡看地圖。
我做報表系統時,加了個 “實時預覽” 功能 —— 用戶改了表格樣式,預覽窗口會立刻刷新。實現時用了OnUpdate消息:
void CMyReportView::OnUpdate(CView* pSender, LPARAM lHint, CObject* pHint){if (IsPreviewMode()) {// 如果在預覽模式,強制刷新Invalidate();}CView::OnUpdate(pSender, lHint, pHint);}
這種方法實現后,客戶調整表頭格式,就只需要拖動鼠標調整列寬了,在沒有打印功能的時候,很多圖表,都是客戶用尺子量著畫表格的,?那時候改一次報表得重新抄一遍。而當年我們開發的應用改變了他們的工作方式,其實技術進步的意義,有時就是把人從機械勞動里解放出來。
最后小結:
現在想想,MFC 的打印機制,其實藏著一套產品思維:默認機制解決 80% 的基礎需求(不用重復造輪子);增強功能應對個性化場景(給高手留發揮空間);預覽功能則照顧到用戶的 “安全感”(避免失誤)。MFC 打印的可貴之處,在于它用類封裝了復雜的設備交互邏輯,讓我們能專注于業務需求 —— 這和現在的云打印 API 的設計理念不謀而合。當年調試OnPrint函數時領悟的 “設備無關性” 原則,現在依然適用于云打印開發:無論底層是激光還是噴墨,代碼只需要關心 “打印什么”,而不是 “怎么打印”。技術會迭代,但解決問題的本質從未改變。就像從 MFC 到云打印,變的是實現手段,不變的是讓用戶 “用著順手” 的追求。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