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產業環境的變化和技術的發展,建立自主可控的工業體系成為我國工業轉型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國家制造業競爭水平提升的重要抓手。
市場倒逼與政策護航,國產化進程雙輪驅動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5年中國工業軟件市場規模將達3390億元,其中研發設計類軟件增速最快。尤其在汽車、航空航天、電子制造等領域,企業對仿真測試、智能控制等工具的需求激增。例如,特斯拉通過工業軟件優化生產線,電池組裝效率提升30%,而國內某家電企業借助數字化工具實現生產周期縮短20%。市場需求與政策導向的雙重驅動,為國產工業軟件企業開辟廣闊賽道。
數據來源:工信部、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政策層面,工信部印發的《工業重點行業領域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指南》為工業軟件國產化注入了強大動力。該指南明確指出:到2027年,完成約200萬套工業軟件和80萬臺套工業操作系統更新換代任務。這一目標不僅彰顯了國家推動工業軟件國產化的堅定決心,也為國產工業軟件企業指明了清晰的發展方向。
生態培育與精準扶持,打造創新沃土
在中央政策框架下,地方政府正探索差異化扶持路徑。廣東省推出的全鏈條生態扶持政策:對采購國產工業軟件的制造業企業,按合同金額給予高比例財政補貼,覆蓋研發設計、生產控制、運維服務等全周期場景。這種"需求端激勵+供給端培育"的雙向發力模式,既降低了企業轉型成本,又倒逼國產軟件迭代升級。
大騰智能作為國內領先的研發設計類工業軟件提供商,其自主研發的大騰智能CAD已開啟試用,3D協同平臺與PDM系統形成解決方案矩陣,為各行業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服務。同時,大騰智能加大三維幾何建模引擎等底層技術研發,形成"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市場反哺"的良性循環。
工業軟件國產化不僅是技術替代,更是產業思維的重構。未來,需進一步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應用場景培育技術優勢,以制度創新激活創新生態,最終構建起自主可控、開放協同的工業軟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