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則新聞格外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Claude推出了官方瀏覽器插件,二是釘釘發布了釘釘ONE。前者說明AI瀏覽器未必有必要,后者則描繪了一幅“刷刷手機就能完成工作”的未來辦公圖景。
這幾天我經常在思考,AI瀏覽器是不是沒有必要,釘釘ONE是不是沒有可能做到,它們是不是都是偽需求?
AI瀏覽器:沒必要的拉郎配?
AI瀏覽器的概念聽起來很性感,但目前看來,它能實現的功能,Claude瀏覽器插件幾乎都能實現。無論是針對網頁內容的問答,還是可以操作網頁的Agent,看起來Claude瀏覽器插件都能做。我們不能低估插件的能力。瀏覽器插件同樣可以獲取到用戶在瀏覽器中的全部上下文,包括瀏覽歷史、頁面全文,甚至可以攔截網絡請求,讀取下載時的數據包(例如,通過這種方式remio就能完美實現在線PDF的保存)。當插件已經能夠如此深入地融入瀏覽行為時,專門打造一個新瀏覽器的必要性就大大降低了。
那AI瀏覽器能對瀏覽器的內核做什么重大改進嗎,目前更是一點都看不到。就算將來能改,基于開源的Chromium內核要做出壁壘也是難上加難。私有技術本來就很難對抗開源技術,基于開源項目再做私有技術就更不靠譜。Google還控制了Chrome的賬戶體系和插件市場,目前誰也不敢跳開這個體系,這就讓AI瀏覽器更難做出差異化。
就算將來能改內核又怎么樣呢。這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的Cursor。Cursor的Tab flow體驗曾經很受歡迎,官方非常強調它對IDE編輯器的深度改造,試圖在交互層面做到極致。然而,后來Claude Code橫空出世,盡管其IDE能力很弱甚至可以說簡陋,卻憑借強大的代碼Agent能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說明什么?說明在IDE層面“雕花”,可能就是一個偽需求。用戶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個更酷炫的錘子,而是更快更好的完成任務的能力。
所以AI瀏覽器是不是一個偽需求,我覺得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的感覺,AI瀏覽器將來可能有市場,但可能是作為某個AI產品的組成部分出現。比如如果有公司的通用Agent做的很好,考慮為Agent定制優化一個AI瀏覽器是合理的,但這個瀏覽器不是(或主要不是)給人用的。
釘釘ONE:皇帝批奏折式的辦公幻覺
如果說AI瀏覽器可能是沒必要,那釘釘ONE的問題是不切實際:工作被簡化成一個個卡片,像刷小紅書一樣劃掉,或者像皇帝批閱奏折一樣點擊“同意”。這極大地迎合了人們對“輕松工作”的向往。
但這個模式成立的前提是AI已經能完成95%以上的復雜工作,人只需要做最后的確認或反饋。對于少數高度重復、標準化的任務,這或許可行。但對于絕大多數復雜知識工作而言,這可能是天方夜譚。
工作不是一個線性的任務流。它是一個包含了信息搜集、分析、討論、決策、執行、復盤的復雜網絡。我們每天面對的,不是一個個孤立的“待辦事項”,而是一個個需要調動大量知識和經驗去解決的“問題”。比如,要撰寫一份對客方案,你需要參考過往與該客戶的所有溝通記錄、類似客戶的成功案例、公司最新的產品資料,甚至還有銷售團隊在內部頻道里的討論。這些盤根錯節的上下文,是無法被簡化成一張可以“一滑而過”的卡片的。
釘釘ONE這種“審批式”的交互過度簡化了工作的復雜性。我覺得,釘釘ONE這種模式,除了讓那些本就不深入一線工作的管理者獲得一種“掌控一切”的快感外,對真正執行工作的知識工作者來說,很可能是一種華而不實的幻覺。至于釘釘會搞出釘釘ONE可能也不奇怪,畢竟之前讓管理者很爽,讓打工人心驚肉跳的奪命連環DING也是釘釘發明的嘛。
結語:跳出“容器”的限制
無論是試圖重塑瀏覽器的AI瀏覽器,還是希望將工作流卡片化的釘釘ONE,它們都代表了行業對AI應用形態的積極探索。但它們的共同問題,或許都在于將AI的能力框定在了某個特定的“容器”里:瀏覽器或信息流。
真正有用的創新,可能并不在于創造一個新容器,而在于讓AI的能力像水一樣滲透到我們已有的工作流之中,無縫、無感。未來,我們需要的或許不是當前辦公軟件+AI的升級版,已有的辦公軟件,大多數可能也已經足夠好了。就算能做的好一點也不會有市場,比如我們為了貼合歐美用戶的辦公環境,用了Google Doc和Slack,不少同事都直呼不好用,比飛書差遠了,可是飛書打磨的那么精細成功了嗎,可能也屬于“雕花”。很多東西是沒有歷史機會來改進的,火車軌道還在適配多少年前兩個馬屁股的寬度呢。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更懂我們的伙伴。這個伙伴能理解我們工作的完整上下文,跨越應用的邊界,在我們工作的每一個環節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