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譜相機的成像方式決定了其如何獲取物體的空間與光譜信息,核心在于分光技術與掃描模式的結合。以下是主要成像方式的分類解析:
?一、濾光片切換型?
?1. 濾光片輪(Filter Wheel)?
?原理?:通過旋轉裝有多個窄帶濾光片的圓盤,依次讓不同波段光線通過,逐波段成像。
?關鍵技術?:
機械結構精度(減少振動影響)。
快速切換電機(毫秒級響應)。
?優點?:結構簡單,成本低。
?缺點?:速度慢(需逐波段拍攝),不適合動態場景。
?應用?:實驗室多光譜成像、顯微鏡熒光分析。
?2. 液晶可調濾光片(LCTF)?
?原理?:通過電壓調節液晶分子排列,動態選擇透射波長。
?關鍵技術?:
電控波長調諧(400-2500nm范圍)。
高透過率設計(>50%)。
?優點?:無機械運動,切換速度快(10ms級)。
?缺點?:光效率低,邊緣波段性能下降。
?應用?:實時多光譜檢測(如食品分選)。
?3. 聲光可調濾光片(AOTF)?
?原理?:利用聲波改變晶體折射率,衍射特定波長光。
?關鍵技術?:
射頻信號調諧(MHz級)。
寬光譜覆蓋(紫外到紅外)。
?優點?:超快切換(微秒級),高光譜分辨率。
?缺點?:成本高,光斑均勻性差。
?應用?:軍事目標識別、激光光譜分析。
?二、色散分光型?
?1. 推掃式(Push-broom)?
?原理?:利用色散元件(光柵/棱鏡)將光線分光,線陣探測器同步掃描運動場景,逐行拼接成光譜立方體。
?關鍵技術?:
精密運動平臺(無人機/衛星平臺穩定)。
線陣探測器同步觸發(避免圖像錯位)。
?優點?:高光譜分辨率(1-10nm),適合靜態或勻速運動場景。
?缺點?:依賴平臺移動,動態場景需補償運動模糊。
?應用?:機載/星載遙感(如Hyperion衛星)。
?2. 快照式(Snapshot)?
?原理?:單次曝光獲取全光譜信息,常見技術包括:
?圖像分割法?:微透鏡陣列將光場分割至不同傳感器區域。
?光譜重組法?:光學元件將不同波段投影到傳感器不同位置。
?關鍵技術?:
光學設計避免混疊(如CTIS編碼)。
高幀率傳感器(>1000fps)。
?優點?:無運動部件,適合動態場景(如工業流水線)。
?缺點?:空間分辨率較低,數據處理復雜。
?應用?:高速分選(塑料回收)、醫療內窺鏡。
?三、干涉型?
?1. 傅里葉變換光譜儀(FTS)?
?原理?:通過邁克爾遜干涉儀產生干涉條紋,反演光譜信息。
?關鍵技術?:
動鏡掃描精度(納米級位移控制)。
傅里葉變換算法(快速重建光譜)。
?優點?:高信噪比,寬光譜覆蓋(中紅外到太赫茲)。
?缺點?:掃描速度慢,體積大。
?應用?:大氣成分監測(如溫室氣體分析)。
?2. 靜態干涉成像(如Sagnac干涉儀)?
?原理?:固定干涉結構,通過空間調制編碼光譜信息。
?關鍵技術?:
相位掩模設計。
壓縮感知算法重建光譜。
?優點?:無需掃描,實時性強。
?缺點?:計算資源需求高。
?應用?:便攜式高光譜設備。
?四、計算重建型?
?1. 壓縮感知(Compressive Sensing)?
?原理?:通過稀疏采樣和算法重建完整光譜數據。
?關鍵技術?:
編碼孔徑設計(如DMD微鏡陣列)。
優化算法(如L1正則化)。
?優點?:數據量減少90%以上,適合資源受限場景。
?缺點?:重建時間較長,依賴先驗知識。
?應用?:無人機載微型高光譜相機。
?2. 深度學習重建?
?原理?:利用神經網絡從RGB圖像預測高光譜數據。
?關鍵技術?:
光譜數據庫訓練(如ICVL數據集)。
生成對抗網絡(GAN)優化細節。
?優點?:無需專用硬件,成本極低。
?缺點?:精度受訓練數據限制。
?應用?:手機光譜增強。
?五、成像方式對比
總結?
光譜相機的成像方式圍繞 ?“分光-采集-重建”? 展開:
?濾光片型?:適合低成本、少波段場景;
?色散型?:主推高光譜精度,但需權衡速度與復雜度;
?計算型?:通過算法突破硬件限制,代表未來低成本化方向。
選型需優先考慮 ?光譜分辨率、速度、環境適應性? 三要素。
👇點擊以下名片,獲取更多產品資料👇
歡迎咨詢,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