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 一、數據通信簡介
- 1.1 標準協議
- 1.2 數據傳輸過程
- 二、通用路由平臺VRP
- 2.1 VRP簡介
- 2.2 命令行基礎
- 三 、網絡層協議IP
- 3.1 數據封裝
- 3.2 數據包傳輸
- 2.3 IP地址
- 2.4 子網劃分
- 2.5 ICMP
- 四、IP路由基礎
- 4.1 路由概述
- 4.2 路由表
- 4.3 路由轉發
- 4.4 靜態路由
- 4.5 動態路由
- 4.6 路由高級特性
- 五、動態路由OSPF
- 5.1 動態路由分類
- 5.2 ospf概述
- 5.3 ospf 配置命令
- 5.4 ospf 工作原理
- 六、路由-交換
- 六、以太網交換基礎
- 七、vlan原理與配置
- 7.1 access 接口
- 7.2 trunck 接口
- 7.3 hybrid 接口
- 7.4 基于mac地址
- 八、生成樹
- 8.1 生成樹概述
- 8.2 生成樹原理
- 8.3 BPDU包文與stp配置
- 九、實現vlan間通信
- 9.1 **物理路由**
- 9.2 **單臂路由**
- 9.3 **三層交換機vlanif**
- 十、ACL原理與配置
- 10.1 ACL技術概述
- 10.2 ACL的基本概念及其工作原理
- 10.3 ACL基本配置
- 十一、AAA原理與配置
- 11.1 AAA概述
- 11.2 AAA配置
- 十二、鏈路聚合與交換機堆疊、集群
- 12.1 鏈路聚合
- 12.2 堆疊、集群
HCIA認證目標: 區分網絡通信和數據通信網絡的概念 描述信息傳遞的過程 區分不同的網絡設備并了解其基本作用 認識不同的網絡類型及拓撲類型
一、數據通信簡介
1.1 標準協議
數通(數據通信)== datacom ==路由交換。
通信本質是:資源共享。
終端相連—交換機(擴展端口、端口密度大)—路由器(端口少,隔離廣播域在接口上)
企業級路由器、三層交換機【企業用三層交換機:端口密碼大且具有三層功能】
交換機的作用:提供更多接口,讓終端能夠接入到網絡中。(這里沒有特別說明情況下,交換機指的都是二層交換機Layer 2 switching。)
路由器的作用:尋址和轉發,根據目標網段查找路由表,進行轉發或者丟棄。
防火墻的作用:不但具有路由器三層功能和交換機二層功能,而且還具有獨特安全的功能。
無線AP:1、瘦AP(瘦就是得靠AC來扶著,必須結合AC來使用),胖AP可以獨立工作。
OSI參考模型:
all people seem to need data photo (記憶編碼)
all 應用層 代表:具體應用,如QQ微信等軟件 (Application)
people 表示層 格式,如mp3 mp4 (presentation)
seem 會話層 建立、管理、拆除會話 (Session)
to 傳輸層 數據段,代表協議TCP/UDP (transport)
need 網絡層 數據包,IP地址-邏輯地址 (network)
data 數據鏈路層 數據幀,物理地址-MAC地址 (data link)
photo 物理層 比特流 (physical)
OSI參考模型:僅僅是參考模型。
1、過于理想化,無法實現;
2、先于網絡產生,不符合網絡實際發展。
3、每一層之間劃分過于絕對,復雜,過度追求完美。TCP、IP標準: 分為兩種:
1、TCP/IP標準模型
2、TCP/IP對等模型(華為認可標準)
TCP/IP標準參考模型將OSI中的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合并為網絡接入層,這種劃分方式其實是有悖于現實協議制定情況的,故融合了TCP/IP標準模型和OSI模型的TCP/IP對等模型被提出,后面的講解也都將基于這種模型。
任何基于TCP的應用,在發送數據之前,都需要由TCP進行“三次握手”建立連接。
當數據傳輸完成,TCP需要通過“四次揮手”機制斷開TCP連接,釋放系統資源。
三次握手
TCP 三次握手的目的是建立可靠的連接,讓客戶端和服務器雙方都能確認自己和對方的發送與接收能力正常,過程如下:
第一次握手:客戶端向服務器發送一個 SYN(同步)包,其中包含客戶端的初始序列號(Sequence Number),假設為 x。這個包表明客戶端希望與服務器建立連接,并告訴服務器自己的初始序列號。此時客戶端進入 SYN_SENT 狀態。
第二次握手:服務器接收到客戶端的 SYN 包后,會向客戶端發送一個 SYN+ACK 包。該包中的序列號為服務器自己的初始序列號,假設為 y,同時 ACK 的值為客戶端的序列號 x 加 1,即 x + 1,表示服務器已經收到了客戶端的 SYN包,并且準備好接收客戶端的數據。此時服務器進入 SYN_RCVD 狀態。
第三次握手:客戶端收到服務器的 SYN+ACK 包后,會向服務器發送一個 ACK 包。該包的序列號為 x + 1,ACK 的值為服務器的序列號 y 加 1,即 y +1。這表示客戶端已經收到了服務器的 SYN+ACK 包,并且確認了服務器的連接請求。服務器收到這個 ACK 包后,連接正式建立,雙方都進入ESTABLISHED 狀態。
四次揮手
TCP 四次揮手用于斷開已經建立的連接,過程如下:
第一次揮手:主動關閉方(可以是客戶端或服務器)發送一個
FIN(結束)包,表示自己已經沒有數據要發送了,但還可以接收對方的數據。假設主動關閉方的序列號為 u,此時主動關閉方進入 FIN_WAIT_1 狀態。
第二次揮手:被動關閉方收到 FIN 包后,會發送一個 ACK 包作為應答。該包的序列號為 v,ACK 的值為u + 1,表示已經收到了主動關閉方的 FIN 包。此時被動關閉方進入 CLOSE_WAIT 狀態,而主動關閉方收到這個 ACK 包后進入 FIN_WAIT_2 狀態。
第三次揮手:當被動關閉方也沒有數據要發送時,它會向主動關閉方發送一個 FIN 包,假設序列號為 w,ACK的值仍為 u + 1。此時被動關閉方進入 LAST_ACK 狀態。
第四次揮手:主動關閉方收到被動關閉方的 FIN 包后,會發送一個 ACK包進行確認。該包的序列號為 u + 1,ACK 的值為 w + 1。發送完成后,主動關閉方進入 TIME_WAIT狀態,經過一段時間(通常為 2 倍的 MSL,即最長報文段壽命)后,如果沒有收到被動關閉方的重傳請求,則認為連接已經成功關閉,主動關閉方進入 CLOSED 狀態。被動關閉方收到這個 ACK 包后,也進入 CLOSED 狀態
1.2 數據傳輸過程
FTP/telnet/http這三個協議都是基于C/S架構(client/server):
FTP實驗:
1、FTP服務器端開啟FTP服務:
2、客戶端嘗試使用FTP協議去服務端下載文件;
驗證
在只有 IP 地址和子網掩碼而不需要網關的情況下,主機之間能 ping 通主要基于本地網絡內的直接通信原理.
抓包驗證
可以看到3次握手,4次揮手
一個廣播域 = 一個子網 = 一個vlan = 一個網段 = 一個子接口
數據鏈路層的通信地址是物理地址,也就是mac地址。
ARP Request是廣播數據幀,因此交換機收到后,會對該幀執行泛洪操作。
二、通用路由平臺VRP
網絡拓撲(Network Topology)是指用傳輸介質(例如雙絞線、光纖等)互連各種設備(例如計算機終端、路由器、交換機等)所呈現的結構化布局
2.1 VRP簡介
VRP用戶級別:
用戶等級可以使用當前相同等級或者低于本用戶等級的命令。向下兼容。
2.2 命令行基礎
用戶視圖 使用命令system-view
system-view 可以簡寫sy (簡寫成功的前提:沒有歧義,能唯一標識是哪個命令)
[AR3] 系統視圖,是切換到其他視圖的必經之路。
[AR3]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0
[AR3-GigabitEthernet0/0/0] 接口視圖
[AR3]ospf 1
[AR3-ospf-1] OSPF協議視圖
常見報錯
常見命令
三 、網絡層協議IP
3.1 數據封裝
3.2 數據包傳輸
分片:也就分包,把數據包分成多個片段,以便順利通過沿路的設備。
設備能接收多大數據取決于MTU(最大傳輸單元),默認值一般是1500
路由器
ping 抓包
2.3 IP地址
掩碼若沒明確,是一種不規范的書寫方式
自然掩碼:
/8 A類地址 255.0.0.0
/16 B類地址 255.255.0.0
/24 C類地址 255.255.255.0
掩碼特點:從左到右,是連續的0或者1,
B類:172.16.0.0~172.31.255.255 #并不是172開頭都是私網IP地址,要看范圍!
127.0.0.0/8 的網段 則用127.1.1.1 也是回路
2.4 子網劃分
2.5 ICMP
ip 根據自己的網段招192.168.1 匹配
即使對方網段設置為16也可以ping通
四、IP路由基礎
4.1 路由概述
路由是路由器進行數據包轉發的唯一根據,針對一個目標網段,存在路由則轉發,無路由則丟包。
你要去哪里(目標網段),到達哪里要先找到下一站(下一跳IP地址)是誰,要達到下一站應該從哪個出口(接口)出去
路由器兩大功能:1、尋址 2、轉發
路由表的來源有哪些: 1、直連路由 1.1 接口up 1.2 接口下面配置了正確IP地址 2、靜態路由
管理員手工寫。下一跳可達才生效。 動態路由 部署協議,自動學習和調整路由表的變化
4.2 路由表
假設優先級和度量值都一樣,會怎么處理這個情況:
答:那就負載均衡了 同時放進路由表 典型代表:浮動靜態路由就是例子
[AR2]ip route-static 0.0.0.0 0 192.168.23.5
[AR2]ip route-static 0.0.0.0 0 192.168.22.4
4.3 路由轉發
只有當沒有找到任何符合最長匹配原則的特定路由時,才會使用默認路由來轉發數據包。
路由轉發流程:
1)三層設備轉發數據包的唯一憑據就是路由表,根據目標節點,采用最長匹配原則,進行查表;
2)路由表存在路由則進行轉發,逐跳地轉發到下一跳設備(hop by hop)
3)路由表不存在路由則丟棄處理。
4.4 靜態路由
邊界路由可配
4.5 動態路由
路由協議分類:
1、算法:分為LS(鏈路狀態路由協議OSPF、IS-IS) DV(距離矢量路由協議,rip)
2、范圍:IGP EGP(BGP)
3、動態靜態:動態路由協議、靜態路由協議
4、業務范圍:單播路由協議、組播路由協議
5、有類無類:有類路由協議、無類路由協議
4.6 路由高級特性
五、動態路由OSPF
5.1 動態路由分類
路由信息協議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基于距離矢量算法的路由協議,利用跳數來作為計量標準。在帶寬、配置和管理方面要求較低,主要適合于規模較小的網絡中。已淘汰
鏈路狀態路由協議:OSPF、ISIS
早期運營商中ISIS運用非常廣。
5.2 ospf概述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即開放最短路徑優先,是一種廣泛應用于 IP 網絡的內部網關協議(IGP)
鏈路狀態路由協議:
1、有整個拓撲全貌;自己產生原材料LSA也會收集別人發送的LSA
2、把LSA放進數據庫LSDB
3、通過SPF算法算出最短路徑生成最優路由;
4、鏈路狀態路由協議的路由不是別人告訴的,而是自身收集原材料通過算法自己算出來;
1、區域area,在OSPF協議存在兩大類區域:
1.1骨干區域(Area 0)
1.2非骨干區域(不是area 0就是非骨干區域)
router-id 類似人的身份證號碼一樣,OSPF路由器可以自動選舉
5.3 ospf 配置命令
## 配置
ospf 1 router-id 2.2.2.2
area 0
network 10.1.23.1 0 0.0.0.0
## 查看
display ospf peer brief
例 R1 R2 R3配置ospf
# R1
ospf 1area 0network 10.1.12.0 0.0.0.255 # 宣告 R1-R2 鏈路
# R2
ospf 1area 0network 10.1.12.0 0.0.0.255 # 宣告 R2-R1 鏈路network 10.1.23.0 0.0.0.255 # 宣告 R2-R3 鏈路
# R3
ospf 1area 0network 10.1.23.0 0.0.0.255 # 宣告 R3-R2 鏈路
5.4 ospf 工作原理
六、路由-交換
交換機泛洪,使用vlan解決交換機比較大的廣播泛洪問題。
三層解決交換機valn通信和路由器貴和接口少的問題。
三層設備的一個接口=路由器的一個接口=vlan=一個子網=一個網段 都是一個單獨的廣播域。
相同網段之間可以直接通信,不同網段之間不能直接通信(需要借助三層設備)
六、以太網交換基礎
CSMA/CD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這是以太網早期網絡用來解決沖突的機制。
沖突域:可能發生沖突的設備或終端之間所組成的區域。早期使用CSMA/CD機制解決沖突問題,
最終方法:使用交換機(交換機的每一接口都是一個單獨的沖突域。)
廣播域:廣播報文所能到達的整個訪問范圍稱為二層廣播域,簡稱廣播域,同一廣播域內的主機都能收到廣播報文。交換機(二層)沒法隔離廣播域,注意:沒特別說明情況下都是二層交換機(簡單粗暴,插上就能用,傻瓜交換機,沒有cosole口)。
數據鏈路層,通信地址是物理地址,也叫MAC地址,在以太網中特有概念。
以太網存在兩種標準
1、Ethernet_II,比較常見幾乎都是;
2、IEEE 802.3,STP協議、ISIS協議
數據鏈路層典型設備是交換機(二層交換機);
二層交換機具有以下特點:
1、端口密度大12-24-48-52
2、最靠近終端設備;
網絡層典型設備是路由器(三層交換機)。
交換機的工作原理:
1、根據源MAC地址學習,
2、根據目的MAC轉發,
3、查表的依據是MAC地址表。
# 交換機mac映射表
display mac-address
七、vlan原理與配置
vlan id 12位=4096個 默認存在1,vlan-id范圍1-4094
vlan的劃分方式:
1、基于接口:缺點:移動終端需要重新配置接口所屬的vlan。
2、基于mac地址: 采集mac地址,優點:終端移動不需要更改接口所屬的vlan
Access:用于連接終端設備,接口只能屬于一個VLAN。
Trunk:用于連接交換機或路由器,允許多個VLAN通過。
Hybrid:靈活配置,可以同時支持Tagged和Untagged VLAN。
7.1 access 接口
access接口:
應用場景-終端或者服務器,這類終端或者服務器存在一個特點(只能識別純以太網幀)
access接口收到數據幀的處理方法:
1、純的以太網幀,給該幀加上access接口的PVID值;
access接口發送數據幀的處理方法:
2、標記以太網幀,
2.1如果該以太網幀的vlan id和access接口的pvid不同,直接丟棄;
2.2如果該以太網幀的vlan id和access接口的pvid相同,剝離標簽轉發出去;
access的特點:
接口只能屬于一個vlan,并且一根鏈路上的access只能允許相同一個vlan通過
7.2 trunck 接口
trunk收發規則(這里假設trunk放行列表不存在問題):
發送規則:
1、幀的VLAN ID與接口PVID相同:則將該幀的Tag剝除,然后將其從該接口發送出去;
2、幀的VLAN ID與接口PVID不同:則保留該幀的Tag,然后將其從該接口發送出去;
接收規則:
1、接口收到Untagged幀:
該幀打上PVID,接收該幀;
2、接口收到Tagged幀:
接收該幀。
個人思考總結:進來無標打標,有標access相同-trunk放行,出去相同去掉,不同acces不讓,trunck放行。
interface Ethernet 0/0/2
# 接口類型 華為默認hybrid
# 添加vlan acess
port link-type access
port default vlan 10
# 添加vlan trunck
port link-type trunck
port trunck allow-pass vlan 10
port trunk pvid vlan vlan-id
# 查詢
#歷史命令
display history-command
#接口信息
display interface Ethernet 0/0/1
# vlan信息
display port vlan
display vlan
# 查詢接口配置
display current-configuration interface Ethernet 0/0/3
與路由三層連接不需tag。當直連不通時可考慮是否將trunk改為access
7.3 hybrid 接口
為什么需要hybrid接口?
1、access在發送出去的數據幀一定是沒有標簽。(access無法做到在發送出去的數據幀帶標簽)。
2、trunk只有在跟自己pvid一樣的時候才會剝離標簽發送出去(trunk無法做到vlanid跟自己的pvid不一樣的時候,剝離標簽發送出去)
3、從上面1和2這兩點看出access接口和trunk接口無法做到靈活剝離標簽或者帶有標簽。
port hybrid untagged vlan:表示這些 VLAN 的數據幀會以 Untagged 形式發送。
port hybrid tagged vlan:表示這些 VLAN 的數據幀會以 Tagged 形式發送
# 配置hybrid
port link-type hybrid
port hybrid untagged vlan 10
port hybrid tagged vlan 20
# 可選 缺省的vlan
port hybrid pvid vlan
個人總結。hybrid終端untagged 中間tagged。相當于trunck vlan為1情況下的補充。只要trunck pvid不修改,始終為1,vlan也不配置1,應該主要用acces和trunk可以了吧,歡迎大家留言。
華為的默認下可以通信,因為默認下hybrid pvid 1 untagged都為 1
7.4 基于mac地址
八、生成樹
8.1 生成樹概述
以太網交換網絡中為了進行鏈路備份,提高網絡可靠性,通常會使用冗余鏈路。但是使用冗余鏈路會在交換網絡上產生環路,引發廣播風暴以及MAC地址表不穩定等故障現象,從而導致用戶通信質量較差,甚至通信中斷。為解決交換網絡中的環路問題,提出了生成樹協議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
單點故障–冗余–二層環路–stp 解決單點用冗余帶來二層環路用stp
生成樹協議
8.2 生成樹原理
RP選舉
每臺非根橋上有且僅有一個根接口.
每天鏈路上僅有一個DP,和根端口原則一樣。
## 華為默認下為mstp
stp mode ?
默認案例
#查看stp 信息
display stp
# CIST Root 根橋設備
# CIST Root/ERPC:32768.4c1f-cc0e-0d61 / 200000
display stp brif
# 非根交換機上有一個RootPort-ROLE 最優路徑到橋。狀態FORWARDING
# 每天鏈路上有一個designate-ROLE 指定端口,狀態FORWARDING
# 剩下的Alternat-ROLE 備份端口,狀態DISARDING
8.3 BPDU包文與stp配置
#配置生成樹工作模式 默認mstp
stp mode mstp
#配置根橋
stp root primary
# CIST Root/ERPC :0 .4c1f-cc66-1d02 / 200000
#設置優先級(必須是4096的倍數,范圍0-61440)默認32768
stp priority 4096
九、實現vlan間通信
以三層交換機為主,端口多,價格便宜。
PC1發現目標IP不在本地子網,將數據包發給網關192.168.10.254。
網關IP不一定必須是.1或.254,可以是子網內任意可用IP,但需滿足:
是路由器或三層交換機接口的IP。
9.1 物理路由
配置好路由接口ip 即網關即可。
9.2 單臂路由
# 單臂路由 圖如下
## 路由子接口1interface Ethernet 0/0/0.10 # 進入子接口ip address 192.168.10.254 24 # 配置網關IPdot1q termination vid 10 # 子接口綁定VLAN 10 # 路由子接口2interface Ethernet 0/0/0.20ip address 192.168.20.254 24dot1q termination vid 20# 查詢接口IP網關display ip interface brief
## 交換機側: 連接路由器的端口需要配置Trunk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0/24port link-type trunkport trunk allow-pass vlan 10 20
# 連接pc機配置access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0/1port link-type accessport default vlan 10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0/2port link-type accessport default vlan 20
# 查詢接口vlandisplay port vlan#查詢display ip routing-tabledisplay ip interface briefdisplay current-configuration
9.3 三層交換機vlanif
# 三層交換機vlanif實現
# 創建VLAN 10(二層)
vlan 10
# 將物理端口加入VLAN 10(Access模式)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0/1
port link-type access
port default vlan 10
# 配置VLAN 10的三層接口(網關)
interface Vlanif 10
ip address 192.168.10.1 255.255.255.0
十、ACL原理與配置
10.1 ACL技術概述
VLAN(虛擬局域網)和ACL(訪問控制列表)是網絡中的兩種不同技術,它們在功能上有部分重疊但不能完全相互替代。
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網絡安全和網絡服務質量QoS (Quality of Service)問題日益突出。訪問控制列表 (ACL, Access Control List)是與其緊密相關的一個技術
10.2 ACL的基本概念及其工作原理
10.3 ACL基本配置
十一、AAA原理與配置
AAA=你是誰 你可以做什么 你做了什么
11.1 AAA概述
11.2 AAA配置
VTY是設備提供的遠程登錄通道,用于:Telnet(明文傳輸,不安全)
SSH(加密傳輸,推薦)其他遠程協議(如STelnet、SFTP)
[Huawei] user-interface vty 0 4
# 啟用AAA認證(需提前配置用戶名/密碼)
[Huawei-ui-vty0-4] authentication-mode aaa
# 僅允許SSH登錄(禁用Telnet)
[Huawei-ui-vty0-4] protocol inbound ssh
# 設置超時時間為15分鐘
[Huawei-ui-vty0-4] idle-timeout 15 0
# 設置登錄用戶權限等級(15為最高)
[Huawei-ui-vty0-4] user privilege level 15
AR1配置AAA
# 本地服務需打開,默認打開telnet server enableaaalocal-user lih password cipher C`Be0!1Ad1ECB7Ie7'/)8)d#local-user lih privilege level 2local-user lih service-type telnet
AR2 telnet AR1
十二、鏈路聚合與交換機堆疊、集群
12.1 鏈路聚合
#創建鏈路聚合組
interface Eth-Trunk 12
# 配置鏈路聚合模式
mode manual load-balance
#將接口加入鏈路聚合組中(Eth-Trunk視圖)
trunkport Ethernet 0/0/1 to 0/0/3
# 查看
display interface Eth-Trunk 12
LACP模式
lacpdu類似于ospf中的hello報文
#創建鏈路聚合組
interface Eth-Trunk 12
# 配置鏈路聚合模式
mode manual lacp-static
#將接口加入鏈路聚合組中(Eth-Trunk視圖)
trunkport Ethernet 0/0/1 to 0/0/3
# 配置最大活動接口數
max active-linknumber 2
# 查看
display stp brief
display eth-trunk 12
display interface Eth-Trunk 12
12.2 堆疊、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