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判斷與排查Java GC問題

目錄

一、GC的重要性與對性能的影響

(一)GC對性能的影響簡要分析

1.GC暫停與應用停頓

2.GC吞吐量與資源利用率

3.GC對內存管理的作用:資源回收

4.GC策略與優化的選擇

(二)GC的雙刃劍

二、GC性能評價標準

(一)GC性能評價標準:延遲(Latency)與吞吐量(Throughput)

1. 延遲STW(Latency)

2. 吞吐量(Throughput)

(二)SLA與實際業務需求的結合

1.如何結合SLA和GC性能

2.SLA與實際業務需求的平衡

三、GC Cause 與觸發

(一)GCCause 類概述常見觸發原因

1.手動觸發GC

2.垃圾回收頻率過高

3.內存分配相關

4.JVM內部的GC策略與調整

5.CMS(Concurrent Mark-Sweep)收集器相關

6.G1(Garbage First)垃圾回收器相關

7.白盒(WhiteBox)工具觸發的GC

8.其他

(二)GCCause::to_string 方法解析

(三) GC觸發邏輯的關鍵代碼

(四)如何根據 GCCause 優化GC策略?

四、判斷GC問題是否是根因

(一)時序分析: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

1.基本步驟

2.關鍵點

(二)概率分析:歷史問題的參考

1.基本步驟

2.關鍵點

(三)實驗分析:通過模擬驗證假設

1.基本步驟

2.關鍵點

(四)反證分析:驗證表象與問題的相關性

1.基本步驟

2.關鍵點

五、GC 問題分類導讀

(一)Mutator 類型:根據對象存活時間的分布進行分類

1.IO 交互型

2.MEM 計算型

(二)GC 問題分類

(三)排查難度

1.常見問題

2.較復雜問題

3.高難度問題

六、總結


干貨分享,感謝您的閱讀!

在現代Java應用中,垃圾回收(GC)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盡管GC自動管理內存,避免了手動釋放資源的麻煩,但它帶來的性能開銷卻常常困擾開發者。從GC暫停時間到吞吐量影響,如何在保證應用穩定性的同時,優化GC的性能,是每個Java開發者面臨的挑戰。本文將深入探討GC的基本原理、常見策略及調優方法,幫助你更好地理解GC背后的機制,解決GC相關的性能瓶頸,提升應用的響應速度和吞吐量。

?歷史主要基本文章回顧:

涉獵內容具體鏈接
Java GC 基礎知識快速回顧Java GC 基礎知識快速回顧-CSDN博客
垃圾回收基本知識內容Java回收垃圾的基本過程與常用算法_java垃圾回收過程-CSDN博客
CMS調優和案例分析CMS垃圾回收器介紹與優化分析案列整理總結_cms 對老年代的回收做了哪些優化設計-CSDN博客
G1調優分析Java Hotspot G1 GC的理解總結_java g1-CSDN博客
ZGC基礎和調優案例分析垃圾回收器ZGC應用分析總結-CSDN博客

從ES的JVM配置起步思考JVM常見參數優化

從ES的JVM配置起步思考JVM常見參數優化_es jvm配置-CSDN博客
高頻面試題匯總JVM高頻基本面試問題整理_jvm面試題-CSDN博客

一、GC的重要性與對性能的影響

GC(垃圾回收)在Java等編程語言中的重要性,根本上源于它對內存管理的作用。簡單來說,GC是“自動化的內存清理工人”,它的任務是清理不再使用的對象,防止內存泄漏和內存溢出問題。然而,雖然GC是自動進行的,它也有著不可忽視的性能代價,尤其是當它沒有被合理配置時。

(一)GC對性能的影響簡要分析

1.GC暫停與應用停頓

GC過程中,應用程序暫停的時間(也叫STW,Stop-the-World)是一個明顯的性能影響因素。在進行垃圾回收時,JVM會暫停所有的應用線程,執行內存的清理工作。尤其在老年代(Old Generation)GC或Full GC時,這種停頓時間會顯著增加。

假設某個服務需要響應用戶請求,當GC暫停時,所有的請求都無法得到處理。對于實時性要求高的服務,長時間的GC停頓會讓用戶體驗下降,甚至直接影響到服務的穩定性。比如電商網站,處理訂單請求時,GC停頓了200ms。如果這個時間超出了客戶體驗的容忍度,用戶就會感受到卡頓,甚至可能放棄訂單。

2.GC吞吐量與資源利用率

GC不僅消耗時間,還會消耗系統資源。JVM的GC線程會占用系統的CPU和內存,導致原本用于處理業務邏輯的資源被分配給垃圾回收。吞吐量是衡量這些資源分配的一個重要指標,表示應用程序在系統中有效執行的時間與總時間的比例。

例如,如果系統花了大量時間在GC上,吞吐量就會降低,導致系統的整體性能下降。高吞吐量的應用通常需要較少的GC時間,而低延時的應用則需要精細調控GC的頻率和停頓時間。在工作中如果一個數據處理系統的吞吐量降低,意味著在一定時間內,它能處理的請求或任務量變少,可能導致響應變慢,服務性能下降。

3.GC對內存管理的作用:資源回收

另一方面,GC也能優化內存的使用,及時回收不再使用的對象。對于內存消耗較大的應用,如果不進行GC回收,系統可能會因為內存不足而出現OOM(Out Of Memory)錯誤,甚至崩潰。

大規模數據處理的系統,如果長時間不進行GC,內存會被占滿,可能導致OutOfMemoryError,進而導致應用崩潰。這部分日常發生一旦發生,必須定位主要原因,因為一味的反復重啟起不到關鍵作用!

4.GC策略與優化的選擇

JVM中有不同的垃圾回收策略,例如:Serial GC、Parallel GC、CMS、G1等,每種策略對性能的影響不同。不同的應用場景需要選擇不同的GC策略。如果一個低延遲要求的應用使用了G1或CMS,可能會減少GC停頓時間,但會增加GC的頻率,反之,如果選擇吞吐量優先的策略,則可能會導致長時間的GC停頓。

如電商網站的訂單處理系統,可能更適合低延遲的GC策略,如G1,而一個批量數據處理系統,可能更適合吞吐量優化的策略,如Parallel GC。

(二)GC的雙刃劍

GC看起來是一個自動化的內存管理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免去手動管理內存的麻煩。但實際上,GC帶來的問題,尤其是在高并發、高實時性要求的應用中,可能會變成一個性能瓶頸。它的兩個關鍵性能指標——延遲和吞吐量,是相互制約的。

  • 延遲優先的場景下,我們追求較短的GC停頓時間,不希望GC影響到應用的響應速度。
  • 吞吐量優先的場景下,我們則關注如何讓GC盡可能少地占用系統資源,提高業務處理效率,但這種策略往往伴隨著較長的GC停頓時間。

因此,GC是一個精細化的權衡游戲。在性能優化過程中,不僅要評估應用的業務需求,還要根據系統的實際運行情況、內存分配策略、GC日志等,來做出調整。錯誤的GC配置會讓你付出“沉默的代價”——那就是系統的性能下降,而這種下降往往并不是一眼能看到的,得通過分析日志、監控指標,甚至在壓力測試中反復驗證。

二、GC性能評價標準

(一)GC性能評價標準:延遲(Latency)與吞吐量(Throughput)

在GC優化和排查的過程中,延遲(Latency)和吞吐量(Throughput)是兩個最關鍵的性能指標。理解這兩個指標,并根據實際業務需求進行平衡,是保證系統穩定性和性能的核心。

1. 延遲STW(Latency)

延遲通常是指垃圾回收過程中,JVM停頓的時間,簡稱“STW(Stop-the-World)時間”。在GC過程中,應用的所有線程會暫停,直到GC完成,才會繼續執行。延遲就是這種暫停的時長。

對于許多業務來說,尤其是高實時性、低延遲的應用,GC延遲的控制至關重要。假如GC的延遲過長,會導致系統的響應時間增加,從而影響用戶體驗和系統的實時處理能力。

如何衡量

  • 最大停頓時間:即一次GC執行時,停頓的最大時間。通常,低延遲應用會對這個最大停頓時間有嚴格的要求,比如要求每次GC的最大停頓時間不超過幾毫秒(例如80ms)。
  • 99%延遲:對于大部分的應用來說,99%的GC停頓時間應該不超過某個值。舉個例子,TP99(即響應時間的99百分位)在80ms以下,就表示這部分大多數GC暫停時間都在80ms以內。

典型問題

  • 長時間GC停頓:例如,CMS或G1垃圾回收器在執行Full GC時可能會有較長的停頓時間,尤其在老年代(Old Generation)需要回收時,停頓時間可能會超過業務需求。
  • 頻繁的Minor GC:過度頻繁的年輕代GC(如Young GC)會增加應用的停頓時間,尤其當Young區內存較小或應用的內存需求較大時。

控制延遲的手段

  • 選擇合適的GC收集器:G1垃圾回收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最大停頓時間,并且可以設置目標停頓時間。而CMS在低延遲場景下也有不錯的表現,但需要注意的是,它的Final Remark階段會出現長時間的停頓。
  • 調整GC參數:例如,調節Young Generation的大小、設置合適的GC線程數、優化Old Generation的內存分配等。

2. 吞吐量(Throughput)

吞吐量指的是在一個時間段內,JVM用于執行應用程序業務代碼的時間占總時間的比例。具體來說,吞吐量 = (應用程序執行時間) / (總運行時間)。換句話說,吞吐量越高,表示系統有更多的時間用于處理業務邏輯,而不是用于垃圾回收。

吞吐量對于大多數的業務系統來說,尤其是批量處理、數據分析等計算密集型應用至關重要。如果GC占用了過多的CPU資源,那么應用程序的執行時間就會受到影響,吞吐量就會下降,導致系統的處理能力和并發能力受限。

如何衡量

  • 系統吞吐量:如果系統運行了100分鐘,其中30分鐘用于GC,那么吞吐量就是70%(即系統有效執行的時間占總時間的百分比)。
  • GC占比:通過監控GC消耗的時間比例來判斷吞吐量。例如,如果一個應用的GC占比超過10%,就表示GC可能是系統性能瓶頸的一個重要來源。

典型問題

  • GC過于頻繁:如果GC占用了過多的CPU資源,導致應用程序的業務邏輯執行時間減少,吞吐量會大幅下降。
  • GC停頓過長:吞吐量優先的系統往往不在乎GC停頓的長度,然而如果GC停頓過長,GC本身占用的CPU資源可能過多,間接影響吞吐量。
  • 選擇不合適的GC策略:不同的垃圾回收器對于吞吐量的影響不同。比如,Parallel GC優先優化吞吐量,但可能會導致較長的GC停頓,而G1則可以在較短的停頓時間內保證較高的吞吐量。

優化吞吐量的手段

  • 選擇吞吐量優化的GC:例如,Parallel GC是為吞吐量優化的GC收集器,它會盡量減少GC的停頓時間,換取更高的吞吐量。
  • 調整內存分配:增加堆的總內存、優化各代內存的分配,減少GC的頻率。
  • 優化內存使用:減少內存碎片,優化對象的生命周期管理,避免不必要的對象創建。

(二)SLA與實際業務需求的結合

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 是與客戶達成的服務水平協議,其中包括了服務響應時間、可用性、吞吐量等要求。在GC優化時,SLA通常包括了對延遲吞吐量的要求,而這些要求需要與應用的實際業務需求緊密結合。

延遲優先的系統往往要求較短的GC停頓時間,以保證實時性和用戶體驗;而吞吐量優先的系統則關注業務處理能力,盡量減少GC時間占比。

1.如何結合SLA和GC性能

目前各大互聯網公司的系統基本都更追求低延時,避免一次 GC 停頓的時間過長對用戶體驗造成損失,衡量指標需要結合一下應用服務的 SLA,主要如下兩點來判斷:

簡而言之,即為一次停頓的時間不超過應用服務的 TP9999,GC 的吞吐量不小于 99.99%。舉個例子,假設某個服務 A 的 TP9999 為 80 ms,平均 GC 停頓為 30 ms,那么該服務的最大停頓時間最好不要超過 80 ms,GC 頻次控制在 5 min 以上一次。如果滿足不了,那就需要調優或者通過更多資源來進行并聯冗余。(大家可以先停下來,看看監控平臺上面的 gc.meantime 分鐘級別指標,如果超過了 6 ms 那單機 GC 吞吐量就達不到 4 個 9 了。)

通過監控工具(如JVM的gc.meantime指標),可以實時查看GC的平均停頓時間。超過6ms的停頓,可能導致吞吐量達不到四個9(99.99%)的目標。

如果停頓時間較長,可以考慮:

  • 增加資源:通過提升機器的硬件資源(CPU、內存)來分擔GC的壓力,或采用多機并聯冗余,確保服務的高可用性。
  • 調優GC策略:如選擇更合適的GC算法(例如,ZGC和Shenandoah等都對低延遲要求的應用效果較好),以及優化內存管理策略(如調整堆大小,控制GC發生的頻率等)。

2.SLA與實際業務需求的平衡

有些應用可能在吞吐量和延遲上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在線游戲系統可能更關注低延遲,而數據分析系統則更關注吞吐量。在這種情況下,GC的配置需要根據具體的SLA要求,選擇合適的GC策略,并做出合適的優化。

如果在實際的業務場景中,吞吐量和延遲兩者有矛盾,比如某個系統要求每次GC停頓不超過50ms,但系統又需要處理大量的并發請求,這時就需要綜合考慮內存的分配、GC的策略和優化方式,達到SLA要求的平衡。

三、GC Cause 與觸發

JVM垃圾回收(GC)的觸發條件是復雜且多樣的,了解這些觸發原因是優化GC性能、避免不必要的GC停頓、提高系統穩定性的關鍵。

JVM垃圾回收(GC)的觸發條件是復雜且多樣的,了解這些觸發原因是優化GC性能、避免不必要的GC停頓、提高系統穩定性的關鍵。GCCause類定義了GC操作的多種觸發原因(稱為GC Cause)。這些觸發原因決定了在什么情況下JVM會執行GC操作。要理解這些原因,需要參考HotSpot的源代碼中定義的gcCause.hppgcCause.cpp文件。

(一)GCCause 類概述常見觸發原因

GCCause 類包含一個枚舉類型 Cause,它表示JVM在運行時可能遇到的多種GC觸發條件。這些條件分為以下幾類,涵蓋了從開發人員手動觸發到JVM自動觸發的各種情境。

// src/share/vm/gc/shared/gcCause.hpp
enum Cause {_java_lang_system_gc,         // System.gc() 調用_full_gc_alot,                // 頻繁發生 Full GC_scavenge_alot,               // 頻繁發生 Young GC_allocation_profiler,         // 內存分配剖析_jvmti_force_gc,              // 通過 JVM TI 強制 GC_gc_locker,                   // GC 鎖定觸發_heap_inspection,             // 堆檢查觸發的 GC_heap_dump,                   // 堆轉儲觸發的 GC_wb_young_gc,                 // 白盒工具觸發的 Young GC_wb_conc_mark,                // 白盒工具觸發的并發標記_wb_full_gc,                  // 白盒工具觸發的 Full GC_no_gc,                       // 沒有發生 GC_allocation_failure,          // 分配失敗觸發的 GC_tenured_generation_full,     // 老年代內存已滿_metadata_GC_threshold,       // 元數據 GC 閾值觸發_metadata_GC_clear_soft_refs,// 清除軟引用觸發的 GC_cms_generation_full,         // CMS 回收器的老年代已滿_cms_initial_mark,            // CMS 初始標記_cms_final_remark,            // CMS 最終標記_cms_concurrent_mark,         // CMS 并發標記_old_generation_expanded_on_last_scavenge, // 老年代擴展觸發_old_generation_too_full_to_scavenge, // 老年代滿無法進行年輕代回收_adaptive_size_policy,        // 自適應大小策略_g1_inc_collection_pause,    // G1 增量垃圾回收暫停_g1_humongous_allocation,    // G1 巨型對象分配_dcmd_gc_run,                // 診斷命令觸發的 GC_last_gc_cause,              // 非法值,表示上次GC的非法原因
};

1.手動觸發GC

  • System.gc(): 通過調用System.gc()顯式請求進行GC。
  • JvmtiEnv ForceGarbageCollection: 通過JVM TI(JVM工具接口)強制觸發GC。
  • Diagnostic Command: 通過診斷命令(如jcmd)手動觸發GC。

2.垃圾回收頻率過高

  • FullGCAlot: 發生頻繁的Full GC,可能是由于內存壓力過大或者GC策略不當。
  • ScavengeAlot: 發生頻繁的Young GC(即垃圾回收器專門回收年輕代),可能是由于分配頻繁或內存使用不均。

3.內存分配相關

  • Allocation Failure: JVM在分配對象時發現內存不足,無法滿足內存分配需求,觸發GC。
  • Tenured Generation Full: 如果老年代(Tenured Generation)內存滿了,也會觸發GC。
  • Old Generation Too Full To Scavenge: 如果老年代無法回收足夠的空間,觸發GC。
  • G1 Humongous Allocation: 在G1收集器中,出現了“大對象”分配(humongous allocation),即大于一定閾值的對象,這會導致GC觸發。

4.JVM內部的GC策略與調整

  • Heap Inspection Initiated GC: JVM進行堆檢查時觸發GC。
  • Heap Dump Initiated GC: 在生成堆轉儲時觸發GC。
  • Ergonomics: 當JVM的自適應大小調整策略(Ergonomics)認為堆大小需要調整時,可能會觸發GC。
  • Metadata GC Threshold: 元數據區域的GC閾值被觸發,進行內存回收。

5.CMS(Concurrent Mark-Sweep)收集器相關

  • CMS Generation Full: 如果CMS回收器的某個代(例如老年代)已滿,觸發Full GC。
  • CMS Initial Mark, CMS Final Remark, CMS Concurrent Mark: 在CMS回收的各個階段,例如初始化標記、最終標記、并發標記時,都會觸發GC。

6.G1(Garbage First)垃圾回收器相關

  • G1 Evacuation Pause: 在G1回收器中,當進行對象搬遷(Evacuation)時,觸發的暫停。
  • G1 Inc Collection Pause: 在G1回收器中進行增量垃圾回收時的暫停。

7.白盒(WhiteBox)工具觸發的GC

  • WhiteBox Initiated Young GC: 通過白盒工具手動觸發的Young GC。
  • WhiteBox Initiated Concurrent Mark: 通過白盒工具觸發的并發標記。
  • WhiteBox Initiated Full GC: 通過白盒工具觸發的Full GC。

8.其他

  • No GC: 當沒有GC操作發生時,表示當前沒有觸發GC。
  • ILLEGAL VALUE: 這個值是非法的,表示GCCause值未正確設置。

(二)GCCause::to_string 方法解析

GCCause::to_string 方法用于根據傳入的 Cause 枚舉值返回相應的字符串描述。這個方法通過switch語句,將不同的GC觸發原因轉換為易于理解的字符串,以便日志記錄、調試和性能分析。它能幫助開發人員或運維人員快速識別GC的觸發來源,進而進行針對性的優化。

// src/share/vm/gc/shared/gcCause.cpp
const char* GCCause::to_string(GCCause::Cause cause) {switch (cause) {case _java_lang_system_gc:return "System.gc()";case _full_gc_alot:return "FullGCAlot";case _scavenge_alot:return "ScavengeAlot";case _allocation_profiler:return "Allocation Profiler";case _jvmti_force_gc:return "JvmtiEnv ForceGarbageCollection";case _gc_locker:return "GCLocker Initiated GC";case _heap_inspection:return "Heap Inspection Initiated GC";case _heap_dump:return "Heap Dump Initiated GC";case _wb_young_gc:return "WhiteBox Initiated Young GC";case _wb_conc_mark:return "WhiteBox Initiated Concurrent Mark";case _wb_full_gc:return "WhiteBox Initiated Full GC";case _no_gc:return "No GC";case _allocation_failure:return "Allocation Failure";case _tenured_generation_full:return "Tenured Generation Full";case _metadata_GC_threshold:return "Metadata GC Threshold";case _metadata_GC_clear_soft_refs:return "Metadata GC Clear Soft References";case _cms_generation_full:return "CMS Generation Full";case _cms_initial_mark:return "CMS Initial Mark";case _cms_final_remark:return "CMS Final Remark";case _cms_concurrent_mark:return "CMS Concurrent Mark";case _old_generation_expanded_on_last_scavenge:return "Old Generation Expanded On Last Scavenge";case _old_generation_too_full_to_scavenge:return "Old Generation Too Full To Scavenge";case _adaptive_size_policy:return "Ergonomics";case _g1_inc_collection_pause:return "G1 Evacuation Pause";case _g1_humongous_allocation:return "G1 Humongous Allocation";case _dcmd_gc_run:return "Diagnostic Command";case _last_gc_cause:return "ILLEGAL VALUE - last gc cause - ILLEGAL VALUE";default:return "unknown GCCause";}
}

在這個方法中,GCCause::Cause 枚舉值被映射成了字符串描述。例如,_allocation_failure 對應 "Allocation Failure"_g1_humongous_allocation 對應 "G1 Humongous Allocation"

(三) GC觸發邏輯的關鍵代碼

在JVM中,GCCause 的觸發通常發生在垃圾回收器的核心代碼部分。具體而言,GC觸發邏輯通常與內存分配失敗、堆空間不足、GC策略等因素結合。在HotSpot實現中,GC觸發的具體調用通常由以下方法來完成:

  • Universe::gc(): 這是觸發GC的核心方法。它會根據不同的GC策略和觸發條件(如內存分配失敗)選擇執行合適的垃圾回收。
  • CollectorPolicy::do_collection(): 這是垃圾回收器策略中執行GC的方法,具體觸發哪個GC(如Young GC、Full GC)由此決定。

(四)如何根據 GCCause 優化GC策略?

理解不同的GC觸發原因之后,開發人員和運維人員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GC調優,如:

  • 內存分配失敗(Allocation Failure):如果GC被觸發的原因是內存分配失敗,可能需要增加堆內存或調整JVM參數來優化內存管理。
  • 頻繁的Full GC:如果系統出現FullGCAlot,通常是由于內存泄漏或內存分配策略不當,需要檢查應用的內存使用情況,特別是老年代的內存是否過大,是否存在長期存活的對象。
  • G1垃圾回收器觸發的GC:如果G1 Evacuation PauseG1 Inc Collection Pause頻繁發生,可能需要調整G1的暫停目標時間,或者進一步調整堆的大小、年輕代與老年代的比例。
  • 自適應大小策略(Ergonomics):如果GC因自適應大小策略觸發,可以考慮通過手動調整堆大小參數,避免JVM自動調整帶來的負面影響。

GCCause類的作用是幫助JVM系統判斷垃圾回收的觸發條件,理解這些原因對于優化GC行為至關重要。通過分析GC觸發原因,開發人員和運維人員能夠識別GC的根本原因并采取針對性的優化措施。每種GC觸發原因背后都蘊含著系統運行的不同表現和潛在問題,深入理解這些原因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JVM性能優化。

四、判斷GC問題是否是根因

在診斷GC問題時,我們常常需要通過多種方法來確認GC是否為根本原因,以及具體的問題在哪里,一般有四種常見的分析方法:時序分析概率分析實驗分析、和反證分析。每種方法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GC問題的本質。

(一)時序分析: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

時序分析的核心思想是通過對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進行分析,找出GC與系統性能問題之間的關系。在JVM中,GC通常會導致系統響應延遲或暫停,因此我們需要了解GC是否與性能下降的時刻發生關聯。

1.基本步驟

  • 日志查看:首先,我們需要查看GC日志和系統的性能日志。GC日志中通常會記錄每次GC的開始和結束時間,以及GC的持續時間。
  • 時間戳對比:通過將GC日志和應用日志(比如請求響應時間、吞吐量等)進行時間戳對比,檢查GC是否與性能問題的發生時刻一致。如果GC的執行時間和性能問題(如響應延遲)恰好重合,可能說明GC是導致問題的根因。

示例:假設在某些情況下,系統響應時間突增,查看GC日志可以發現,GC暫停時間與響應時間增長幾乎完全一致。通過時序分析,我們可以初步懷疑GC造成了響應延遲。

2.關鍵點

  • 看清GC的暫停時間和應用的瓶頸是否重合。
  • 了解GC的頻率和間隔,判斷是否在短時間內發生了過多的GC。

(二)概率分析:歷史問題的參考

概率分析的基本思路是通過分析歷史問題的發生頻率,找出是否GC在不同情況下經常成為問題的根源。這是一種基于歷史數據的統計分析方法。

1.基本步驟

  • 收集歷史數據:分析過去發生過的GC性能問題。查看GC日志、系統監控數據(如堆使用率、GC時間、吞吐量)和應用的性能日志。
  • 統計問題模式:通過統計分析,找出GC發生前后系統性能下降的模式,查看是否每次GC都會導致性能問題,或者某些類型的GC(如Full GC)特別容易導致性能下降。

示例:假設我們有歷史的GC數據,發現每次Full GC的暫停時間超過了500ms,而系統的響應時間通常在Full GC之后顯著下降,且這種情況時常發生。通過概率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Full GC確實是導致性能問題的主要原因。

2.關鍵點

  • 從歷史GC數據中總結哪些GC類型(如Full GCYoung GC)常常導致性能問題。
  • 計算GC暫停時間的統計數據(比如平均暫停時間、最小最大暫停時間),以評估GC的影響。

(三)實驗分析:通過模擬驗證假設

實驗分析是一種通過模擬和驗證假設來找出GC問題根因的方法。它通過隔離問題并進行假設驗證,幫助確認GC是否為性能問題的根本原因。

1.基本步驟

  • 設置對比實驗:在測試環境中,通過調整GC參數或內存配置,模擬不同類型的GC行為。例如,可以調整堆大小、改變垃圾回收器(如G1、CMS、ParallelGC)或者增加GC頻率。
  • 驗證假設:通過這些實驗驗證是否GC行為的改變能夠影響系統的性能,進而確認是否GC是導致問題的根因。

示例:我們可以在測試環境中,模擬不同的GC策略(例如從G1切換到ParallelGC),并監測GC暫停時間與應用性能的變化。如果發現更換GC策略后,GC暫停時間明顯降低,而系統性能有所改善,就可以確認GC是性能問題的根本原因。

2.關鍵點

  • 在安全的測試環境中進行實驗,確保能夠模擬生產環境中的負載。
  • 確認調整GC策略后,系統的性能有顯著改善,或GC暫停時間得到有效控制。

(四)反證分析:驗證表象與問題的相關性

反證分析是一種通過驗證現象與問題之間相關性來排除無關因素的方法。它的核心思想是,通過假設問題不由GC引起,然后驗證這種假設是否成立,從而得出GC是否為問題根因的結論。

1.基本步驟

  • 排除GC假設:首先假設GC不是問題的根源,查看是否存在其他原因(如內存泄漏、網絡瓶頸、應用代碼性能問題等)。
  • 對比性能變化:在不觸發GC的情況下,觀察性能問題是否依然存在。比如,可以通過手動控制GC的執行,或者臨時禁用GC(通過-XX:+DisableExplicitGC選項),然后查看是否還會出現性能瓶頸。

示例:假設我們發現應用響應時間突然增加,我們懷疑是GC導致的,但也有可能是網絡瓶頸或數據庫查詢問題。通過反證分析,我們可以暫時禁用System.gc(),并監測是否還有性能下降的現象。如果禁用GC后性能問題依然存在,那么我們可以排除GC是根因。

2.關鍵點

  • 通過排除法來驗證GC是否是性能問題的原因。
  • 通過控制不同因素(如內存、數據庫、網絡等)來分析GC與其他潛在問題的相關性。

這四種分析方法各有側重點,可以從不同角度幫助我們診斷GC問題:

  • 時序分析幫助我們通過事件發生的順序找到GC與性能問題的相關性。
  • 概率分析通過歷史數據的統計來發現GC與性能問題的潛在關聯。
  • 實驗分析通過模擬不同的GC策略來驗證GC是否對性能產生影響。
  • 反證分析則幫助我們通過排除法,驗證GC是否真正是根本原因。

通過這些方法的結合,我們能夠系統地排查GC問題,并做出合理的優化措施,最終提升系統性能。

五、GC 問題分類導讀

理解 GC 的不同問題類型和排查方法是每個 JVM 運維和開發人員必須掌握的技能。分析 GC 問題的類型,如何根據不同的服務場景來分類,以及如何按排查難度進行高效的定位和優化,一直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

(一)Mutator 類型:根據對象存活時間的分布進行分類

Mutator 代表的是應用中創建對象的代碼或線程,通常由請求/響應流中的計算、I/O 操作或后臺任務等組成。根據對象存活時間的分布,Mutator 主要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1.IO 交互型

選擇適當的 GC 策略(如 G1),增加 Young 區內存大小,頻繁進行 Minor GC,以確保大部分對象能在年輕代及時回收,避免發生長時間停頓。

  • 場景: 當前互聯網中的大部分在線服務,例如 RPC、MQ、HTTP 網關服務等。
  • 特點: 內存需求不高,生成的對象大部分會在短時間內死亡。因為這些服務通常是短期交互(如一次 HTTP 請求),所以創建的對象生命周期很短。

GC 調優: 這類應用的特點是 Young 區 對象多,最適合使用大的 Young 區和頻繁的 Minor GC。通過調整 Young 區的大小,可以減少 Old 區的負擔和 Full GC 的次數。

2.MEM 計算型

調整 Old 區內存大小、使用合適的垃圾回收器(例如 CMS 或 G1),減少 Full GC 的頻率,并通過合適的堆內存管理,確保長期存活對象的回收能夠平穩進行。

  • 場景: 包括大規模數據計算(如 Hadoop)、分布式存儲(如 HBase、Cassandra)、自建分布式緩存等應用。
  • 特點: 對內存的需求較大,對象生命周期較長。由于這類應用通常處理長期存活的數據,它們需要較大的 Old 區來容納這些對象。

GC 調優: 對這類應用,需要更大的 Old 區內存,減少 Old 區的 GC 頻率,并避免頻繁的 Full GC。

這兩種類型的 Mutator 在內存分配和回收策略上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我們在進行 GC 調優時,首先要明確服務屬于哪種類型,從而選擇合適的 GC 策略和參數。

(二)GC 問題分類

根據不同的 GC 問題,我們可以對問題進行細化分類,這有助于我們快速定位性能瓶頸:

問題類型描述解決方法
Unexpected GC意外發生的 GC,不應該發生的 GC觸發。通常由內存泄漏或內存管理不當引起。調整內存分配和 GC 參數,避免不必要的 GC。
Space Shock由于動態擴容或內存波動引起的空間震蕩,導致堆內存無法及時回收,內存分配不均衡。優化堆內存分配策略,避免堆內存擴容過度,或者調整 GC 策略以應對空間波動。
Explicit GC顯式調用 GC,例如使用 System.gc(),會強制觸發全量 GC,可能會導致系統性能下降。避免在應用代碼中顯式調用 System.gc(),改為依賴 JVM 自動進行垃圾回收。
Young GC主要回收年輕代的對象,通常稱為 Minor GC。頻繁發生時,會影響系統的響應時間和吞吐量。調整 Young 區的大小,減少頻繁的 Minor GC。增加 Young 區內存,減少垃圾回收的頻率。
Full GC對整個堆進行回收,通常需要較長時間,并且會導致較長時間的停頓,影響應用的響應時間。減少 Full GC 的觸發,通過合理配置堆內存、優化老年代的存活對象管理,避免老年代壓力過大。
MetaSpace OOM元空間(MetaSpace)區域內存不足導致的 OOM(內存溢出),通常發生在類加載過多的情況下。增加 MetaSpace 區的內存配置,或者優化類加載機制,避免過多的類加載。
Direct Memory OOM直接內存(Direct Memory)溢出,通常出現在使用 NIO 或進行大量數據傳輸時,導致堆外內存不足。優化直接內存的使用,監控 Direct Memory 的分配和回收,避免內存泄漏或過度分配。
JNI 引發 GC 問題使用 JNI 調用本地方法時,可能會產生內存泄漏或不當的內存釋放,導致 GC 無法及時回收堆外內存。調試 JNI 調用,確保本地方法正確管理內存,避免本地內存泄漏。

(三)排查難度

GC 問題的排查難度與其常見性有很大關系。問題越常見,解決方案就越容易被找到;而遇到不常見的問題時,可能需要深入源碼或調試工具進行診斷。

1.常見問題

  • Young GC 過于頻繁,大多數開發者可以通過調整 YoungGen 大小來輕松解決。
  • 通過分析 GC 日志和監控數據,發現 Full GC 觸發頻繁,并采取相應的參數優化。

2.較復雜問題

  • Old GC 頻繁:需要分析是否內存老化,是否是由于對象存活時間過長導致的 Old 區壓力。可能需要查看應用的內存使用模式,適當增加 Old 區內存。
  • MetaSpace OOM:這種問題的排查比較復雜,可能需要深入代碼和類加載機制進行調試。

3.高難度問題

  • Direct Memory OOMJNI 引發的 GC 問題:這些問題通常涉及底層系統與 Java 交互的細節,可能需要通過 JNI 或直接內存的調試工具進行排查。
  • 內存泄漏和異常的 GC 行為:這些問題可能涉及 JVM 內部的復雜機制,需要通過調試或源碼分析來解決。

GC 問題不僅僅是內存回收的問題,更多的是如何理解不同類型的服務需求以及對應的內存管理策略。通過掌握 Mutator 類型的區分GC 問題的分類,我們可以更精確地診斷和優化應用性能。排查難度的提升要求我們具備更深入的 GC 原理理解和調試技巧,從簡單的配置優化到復雜的源碼級調試,都需要在實踐中積累經驗。

六、總結

Java垃圾回收(GC)是JVM內存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自動回收不再使用的對象來防止內存泄漏和溢出問題。然而,GC的執行過程往往伴隨著應用程序的停頓、吞吐量降低等性能代價。因此,合理的GC優化和配置對系統性能至關重要。

通過本文的講解,我們深入了解了GC對性能的影響,尤其是其延遲和吞吐量這兩個關鍵指標。GC的暫停時間、吞吐量的平衡、以及對內存管理的優化策略,直接關系到應用系統的穩定性和用戶體驗。我們探討了多種常見的GC策略,如Serial GC、Parallel GC、CMS、G1等,每種策略都有其特定的適用場景,選對合適的垃圾回收器和調優策略,能夠顯著提升系統性能。

同時,GC的觸發機制和相關的觸發原因(GCCause)也是性能調優中的重點,通過對GC觸發原因的深入分析,我們能夠找到導致性能瓶頸的根本原因,從而采取針對性的優化措施。

最后,通過時序分析、概率分析、實驗分析和反證分析等方法,我們可以更科學地判斷GC是否為性能問題的根因,并據此做出有效的解決方案。GC調優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持續監控和調整,以滿足不斷變化的業務需求和性能要求。

總體來說,GC作為自動化的內存管理機制,盡管大大簡化了開發者的工作,但也要求我們深入理解其原理、觸發條件和性能影響,從而在實際項目中做出合理的配置與優化,確保系統在高并發、高吞吐量、低延遲的環境中穩定運行。

本文來自互聯網用戶投稿,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場。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pswp.cn/diannao/72858.shtml
繁體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hk.pswp.cn/diannao/72858.shtml
英文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en.pswp.cn/diannao/72858.shtml

如若內容造成侵權/違法違規/事實不符,請聯系多彩編程網進行投訴反饋email:809451989@qq.com,一經查實,立即刪除!

相關文章

el-table(elementui)表格合計行使用以及滾動條默認樣式修改

一、el-table新增合計行以及el-table展示數據出現的問題 1. 使用合計行 el-table的屬性show-summary設為true,即可在表格尾部展示合計行。默認情況下,第一列不展示數據,而顯示合計二字,可以通過sum-text自己配置,其余…

olmOCR:高效精準的 PDF 文本提取工具

在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是否經常被 PDF 文本提取問題困擾?例如: 想從學術論文 PDF 中提取關鍵信息,卻發現傳統 OCR 工具識別不準確或文本格式混亂?需要快速提取商務合同 PDF 中的條款內容,卻因工具不給力而…

云計算:虛擬化、容器化與云存儲技術詳解

在上一篇中,我們深入探討了網絡安全的核心技術,包括加密、認證和防火墻,并通過實際案例和細節幫助讀者全面理解這些技術的應用和重要性。今天,我們將轉向一個近年來迅速發展的領域——云計算。云計算通過提供按需訪問的計算資源,徹底改變了IT基礎設施的構建和管理方式。本…

免費開源抓包工具Wireshark介紹

一、Wireshark 安裝詳解 Wireshark 是一款跨平臺的網絡協議分析器,支持 Windows、macOS 和 Linux 等操作系統。以下分別介紹在不同操作系統上的安裝步驟,并詳細解釋安裝過程中的選項。 1、Windows 平臺安裝 1.下載 Wireshark 安裝包: 訪問 Wireshark…

藍橋杯備賽:炮彈

題目解析 這道題目是一道模擬加調和級數,難的就是調和級數,模擬過程比較簡單。 做法 這道題目的難點在于我們在玩這個跳的過程,可能出現來回跳的情況,那么為了解決這種情況,我們采取的方法是設定其的上限步數。那么…

2025年滲透測試面試題總結-奇安信安全工程師(題目+回答)

網絡安全領域各種資源,學習文檔,以及工具分享、前沿信息分享、POC、EXP分享。不定期分享各種好玩的項目及好用的工具,歡迎關注。 目錄 奇安信安全工程師 1. MVC框架詳細說明 2. SQL注入詳細介紹 3. XSS和CSRF的區別 4. XXE漏洞原理 5. …

【阿里云】控制臺使用指南:從創建ECS到系統診斷測評

前言 隨著云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和開發者開始使用云服務來部署和管理應用程序。在眾多云服務提供商中,阿里云(Alibaba Cloud)憑借其強大的基礎設施和豐富的服務,成為了眾多用戶的首選。本文旨在介紹如何…

關于OceanBase與CDH適配的經驗分享

CDH是Cloudera早期推出的一個開源平臺版本,它實質上成為了Apache Hadoop生態系統內公認的安裝與管理平臺,專為企業級需求量身打造。CDH為用戶提供了即裝即用的企業級解決方案。通過整合Hadoop與另外十多項關鍵開源項目,Cloudera構建了一個功能…

電機驅動電路:單橋(H橋)與雙橋(雙H橋)詳解

一、電機驅動電路的作用 電機驅動電路通過控制電流方向和大小,實現電機的正反轉、調速及制動。常見的結構包括單橋(H橋)和雙橋(雙H橋),分別適用于不同場景。 二、單橋(H橋)驅動電路 1. 結構示意圖(文字描述) 開關元件:4個功率開關(如MOSFET或IGBT)組成橋臂,分…

[網絡爬蟲] 動態網頁抓取 — Selenium 入門操作

🌟想系統化學習爬蟲技術?看看這個:[數據抓取] Python 網絡爬蟲 - 學習手冊-CSDN博客 0x01:WebDriver 類基礎屬性 & 方法 為模仿用戶真實操作瀏覽器的基本過程,Selenium 的 WebDriver 模塊提供了一個 WebDriver 類…

牛客周賽A:84:JAVA

鏈接:登錄—專業IT筆試面試備考平臺_牛客網 來源:牛客網 題目描述 \hspace{15pt}小紅定義一個數組的陡峭值為:每兩個相鄰的元素,差值的絕對值之和。例如,數組 {2,3,1}\{2,3,1\}{2,3,1} 的陡峭值是 ∣2?3∣∣3?1∣…

Cython編譯去掉符號表

在Cython編譯過程中去掉符號表(symbol table)可以增加生成代碼的安全性,使其更難被逆向工程。然而,需要注意的是,Cython本身并不直接提供一個開關來去除符號表。通常,這是通過編譯器和鏈接器的選項來實現的…

在 IntelliJ IDEA(2024) 中創建 JAR 包步驟

下是在 IntelliJ IDEA 中創建 JAR 包的詳細的步驟: ?1. 選擇File -> Project Structure->Artifacts, (1)點擊?新建,如下圖所示: (2)選擇JAR->Empty (3)輸入jar包名稱,確定輸出路徑 (4&#…

Python零基礎學習第三天:函數與數據結構

一、函數基礎 函數是什么? 想象你每天都要重復做同一件事,比如泡咖啡。函數就像你寫好的泡咖啡步驟說明書,每次需要時直接按步驟執行,不用重新想流程。 # 定義泡咖啡的函數 def make_coffee(sugar1): # 默認加1勺糖 print("…

idea啟動項目報端口被占用

端口確實被占用 winR,輸入cmd,進入終端,查找到對應端口的進程id,殺掉項目 netstat -ano | findstr "8080"taskkill /F /PID 37020 idea設置中,選擇讓maven代替進行項目關閉,此時其實點擊build可…

達夢數據庫在Linux,信創云 安裝,備份,還原

(一)系統環境檢查 1操作系統:確認使用的是國產麒麟操作系統,檢查系統版本是否兼容達夢數據庫 V8。可以通過以下命令查看系統版本: cat /etc/os-release 2硬件資源:確保服務器具備足夠的硬件資源&#xff0…

Java中,BIO、NIO和AIO三種模型的區別和適用場景

在Java中,BIO(同步阻塞IO)、NIO(同步非阻塞IO)和AIO(異步非阻塞IO)是三種核心的I/O模型,它們在處理網絡通信時有著不同的設計理念和適用場景。以下從核心特性、適用場景及聯系三方面…

p5.js:模擬 n個彩色小球在一個3D大球體內部彈跳

向 豆包 提問:編寫一個 p5.js 腳本,模擬 42 個彩色小球在一個3D大球體內部彈跳。每個小球都應留下一條逐漸消失的軌跡。大球體應緩慢旋轉,并顯示透明的輪廓線。請確保實現適當的碰撞檢測,使小球保持在球體內部。 cd p5-demo copy…

linux環保監測4G邊緣網關:環境數據的可靠傳輸者

環保監測工控機,常被稱為“環境數據采集器”或“環保數據終端”,是一種專門用于環境監測領域的工業計算機。它具備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穩定的運行性能和多種接口,能夠實時采集、處理和傳輸環境監測數據。這些數據包括空氣質量、水質、噪聲、…

k8s概念及k8s集群部署(Centos7)

Centos7部署k8s集群 部署之前,先簡單說下k8s是個啥: 一、k8s簡介: k8s,全稱:kubernetes,它可以看作是一個分布式系統支撐平臺。k8s的作用: 1、故障自愈: k8s這個玩意可以監控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