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國的科技查新工作最早是從醫學領域開始的,始于1985年中國科學院醫學情報所,后來逐步發展到工、農等其 他各個領域。醫學科技查新包括立項查新和成果查新兩個部分,其中醫學立項查新,它是指在醫學科研項目申報開題之前,通過在一定范圍內進行該課題的相關文獻檢索(可以根據項目委 托人的具體要求,進行國內檢索或者進行國外檢索) ,然后根據檢索結果,再對準備申報研究項目的新穎性和必要性進行客觀評價。
? ? ? 在醫學立項查新中,查新點的提煉,是做好一份醫學科技查新報告的基礎,也是重中之重。這是因為提煉查新點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方面:它是制定檢索策略、實施具體檢索過程以及在后期進行文獻的比對分析和給出查新結論的基礎和提前。在醫學查新工作中,如若是查新點提煉不當,則會致使查新人員在選擇檢索詞以及制定檢索策略的時侯出 現偏差,背離了項目的關鍵主旨,從而直接影響到查新結論給出的針對性和真實性,更加影響到查新報告的質量。
查新報告樣例
一、查新點的確立方法
? ? ? 根據《科技查新技術規范》GB/T 32003-2015,科學技術要點是必須要包含查新點內容的,而查新點就是科學技術要點中能夠體現查新項目新穎性和技術進步的技術特征點。一份醫學科技查新最初查新點的確立,往往是課題委托人在與查新單位簽訂查新合同的時候,依照課題內容對查新點的確立。但是在日常查新工作的接待中,我們發現查新合同上查新點的書寫,總是和課題研究內容不盡相符。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①于迫切希望課題得到認可,所以會列舉很多查新點, 將一些借鑒的點,也作為查新點。這樣就不能真正突出該課題的創新之處。
②查新點所涵蓋的內容過于泛泛,缺乏該項目特有的創新之處,或者是查新點所涵蓋的概念范圍過大,超出了項目研究的本身內容。
③將查新點與查新要求混為一談。
? ? ? 也就是說在確立查新點之前,我們一定要深入分析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 研究方法、技術路線、以及所要達到的預定目標,抓住研究課題的核心內容,把重心放到整個課題的創新之處,反復推敲,才能最終提煉出項目真正的查新點。
二、案例說明
? ? ? 案例一
? ? ??委托課題名稱“老年高血壓綜合康復治療長期療效觀察”課題委托人列舉的查新點為:綜合康復治療中老年高血壓的效果觀察。
? ? ? 通過查新人員的初步檢索發現,國內已有關于針對此查新點的相關研究報道。經過與課題委托人的進一步溝通后了解到,該課題針對綜合康復治療后的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療效觀察,康復治療過程超過兩年,于是跟課題組人員溝通之后將查新點改成:綜合康復治療中老年高血壓,康復治療過程超過2年。
? ? ? 案例二
? ? ? “課題委托名稱“中藥’祛栓湯‘防治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基礎試驗與臨床研究”。 委托人列舉的查新點為:
①系統研究中藥在動物模型、臨床診療的作用,根據在預防、治療、預后中的變化,突顯傳統中醫藥在病程中各個環節治 療的效果。
②臨床研究中,西醫治療(抗凝+溶栓+祛聚) 和中西醫(祛栓湯+抗凝+溶栓+祛聚)治療,在病變過程、 療效的變化,顯示出聯合治療的優勢。
③中藥術前防治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優勢。
? ? ? 這三個查新點的列舉總結不夠精煉, 不能一目了然,而且內容過于寬泛。經過查新人員與委托人的溝通及預檢索后將查新點重新定為:建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動物模型,通過西醫、中西醫結合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效果對比分析,顯示出“祛栓湯”術前防治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優勢。
? ? ? 通過這樣的改動,就更容易使查新人員把握課題的確切研究方向,從而查準、查全。
? ? ? 案例三
? ? ??課題名稱“Huear冷光美白牙齒的臨床應用”。 經過與委托人的溝通后得知”Huear“是委托人自己創造的詞, 在進行預檢索后發現其中的相關技術指標與Beyond冷光美白技術指標是相同的。如果以Huear作為檢索詞,那么是檢索不出結果的。所以在與委托人溝通后我們把查新點的內容與相關技術指標融合起來定為“將波長介于480—520nm的高強度藍光照射到涂抹在牙齒表面的美白劑上來美白牙齒的臨床應用”。
? ? ? 綜上,課題委托人在填寫查新點時要抓住研究課題的核心內容,把重心放到整個課題的創新之處,每個查新點應清楚、準確,突出一個技術主題或技術特征。同時要多與查新老師溝通,這樣才能讓查新人員更精準的把握課題的查新點。
參考文獻:
[1]《科技查新技術規范》GB/T 32003-2015
[2]張予涵.淺談醫學科技查新中對查新點的提煉[J].才智,2012,(16):306-307.
[3] 俞平、蘇煉、劉妍:《醫學科研立項項目查新點的 確立與提煉》,《科技管理研究》,2009,(1):54-55。
[4] 李鳳玲:《如何確立中醫藥科技查新項目的查新點》,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8,15(4):107-108。
[5] 徐路:《對醫藥衛生查新課題查新點分析的思考》, 《醫學情報工作》,2003.05.20,24(3):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