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https://blog.csdn.net/haydenwang8287/article/details/113541512
頭部三板斧
戰略能不能落地、文化能不能得到傳承、人才能不能得到保障。
頭部三板斧適用的核心場景有三個:一是戰略不靠譜;二是組織效率低、不聚心;三是人才跟不上。對于很多企業來講,戰略是否落地是一個非常要命的問題,就像馬云經常在阿里巴巴內部所講的,作為最高統帥他最關心三件事:戰略能不能落地、文化能不能得到傳承、人才能不能得到保障。
戰略靠不靠譜是第一要務。在實際情況中,當你問企業負責人公司最大的問題是什么的時候,很多負責人都會說,最大的問題是團隊的執行力不行,不知道怎么落地戰略。但是當你跟團隊成員溝通的時候,又會發現他們覺得老板定的戰略不靠譜,戰略本身是有問題的,戰略的清晰和共識很關鍵。
經過大量的企業咨詢陪伴,我們發現企業普遍存在的現狀,問題還是戰略的制定出了問題,戰略不聚焦,甚至沒有戰略,不是戰略。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不論是普通員工還是企業老板,做加法都是容易的,有很多事情想做,或者可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對于一個企業來講,真正要做大做強是要懂得聚焦做減法的,能不能把所有團隊的精力集中在最有優勢、最核心的點上,制定一個清晰和明確的戰略,往往決定著這個企業未來能夠成長到什么程度、發展到多大規模。
所以說,戰略不靠譜的核心其實是戰略制定本身。那么,傳統的咨詢機構會怎樣給企業制定戰略呢?一般情況下,通過行業數據的對比分析,建議企業選擇這樣或那樣的戰略方向和戰略方針,而不是培養管理者制定戰略的能力。但是隨著市場條件的快速變化,尤其是在當下行業跨界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很多時候企業根本不可能預測到發展路徑,所以傳統的這種制定戰略的方法其實已經過時了。
舉一個例子。在2013年之前,誰都沒有想到,至少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想到,微信會成為支付寶的競爭對手。因為大家都覺得微信只是一個聊天和溝通工具,但提到支付寶大家都知道它是第三方的移動支付工具。當時大家津津樂道運營商被微信革了命,但沒有想到微信突然殺入第三方支付領域,跟支付寶成了競爭對手。這種市場變化非常之快,不斷地挑戰人們的固有思維。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將來會越來越多,比如很多醫療機構是萬萬不會想到阿里巴巴會做大健康事業的,阿里巴巴的底氣是可以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來顛覆整個醫療行業,就像馬云提出和推廣的新零售,也是跨界變革。
在這樣的條件下,企業制定戰略的挑戰就會非常大,那么怎么樣能夠快速有效地制定戰略,并且推動整個團隊對戰略形成共識,是很多企業不得不面臨和解決的問題。所以,對于頭部管理者來說,如何制定一個好的戰略,快速響應環境的變化,并且能夠及時調整戰略,就是頭部三板斧致力于打造的第一個重要的能力和關鍵的場景。
文化不落地也是很多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比如很多企業都有這樣的意愿,即希望團隊創新,希望團隊有激情,希望團隊協同合作。但是如果企業根本沒有培育這種土壤,大家怎么會創新,怎么會有激情,怎么會進行團隊協同合作呢?所謂的土壤,就是指整個企業有這樣的機制和這樣的文化,能夠讓這種創新、激情和團隊協同合作生長,就像一棵樹長成,肥沃的土壤是能夠讓樹開花結果的,在貧瘠的土地上樹是不可能結果的。
再比如,對于任何一個企業來講,無論什么業務,上、下游的協同合作都是其成功的重要方法。問題是,為什么有的企業就能協同合作,有的企業就老是扯皮無法形成合力呢?根本原因是:整個公司的文化和機制沒有和公司真正想要倡導的東西形成一致性,雖然在口頭上或心里想要這樣,但是在行動上卻不這么做,形式和內容是割裂的,即所謂的知行分離,這樣公司肯定會存在不協同合作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頭部三板斧中的第二板斧就是造土壤:梳理與使命愿景匹配的文化,搭建與戰略相契合的組織體系。
最后,所謂的管理跟不上,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對管理者的要求不明確,或者要求太多,對管理者場景沒有進行充分的分析,管理者的能力沒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和發展。對于這個問題,大多數老板都會抱怨是下面的管理者不給力,或者覺得大家不是一條心,所以所分配的任務完成不了。其實背后是因為他們就沒有一套很好的干部識別體系、干部選拔體系和干部培養機制。
比如,很多老板自己身先士卒,每天忙在一線,這樣必然會顧此失彼。作為頭部管理者,作為企業的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是把握好方向,定好戰略,把握住原則和機制,決定什么該干、什么不該干,確定什么行為可以、什么行為不可以,然后決定團隊要什么樣的人、不要什么樣的人。只有把這些問題思考清楚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管理跟不上的問題,解決干部培養的問題。事實上,這些問題正好對應于頭部三板斧典型的適用場景,企業可以通過頭部三板斧提升組織管理的系統能力。
那么,頭部三板斧的關鍵環節和實施流程有哪些呢?
第一,要提前做好準備,要跟總裁和CEO進行充分溝通。頭部三板斧基本上是針對公司最高管理層來做的,挑戰非常大。改變一線的員工、改變剛畢業的大學生相對比較容易,但是要改變一個工作了二十年的老干部,難度可想而知。他們的心智模式相對已經固化,所以必須充分給他們“照鏡子”和“揪頭發”,才有可能改變他們。改變是往哪個方向去呢?這時候總裁和CEO的對焦就非常關鍵,因此必須要了解總裁和CEO是怎么看公司當前在業務和團隊上的挑戰的,必須要非常清楚在戰略、文化機制和領導力上,其看法是什么,對整個組織未來的期待是什么,以及對公司高層管理者現狀的判斷、能力的要求。這是頭部三板斧開展的重要前提。
第二,要了解學員是怎么想的。光聽領導的是不夠的,還要跟學員對焦,了解清楚他們是怎么看組織現狀的,對未來的期待是什么,是怎么看自己的能力和需求的,又是怎么看組織現在的問題和理想的狀態的,找到學員需求之間的橋梁,同時建立起學員需求與總裁或CEO需求的關聯。加上現場的分析判斷,進行綜合,再來設計具體的頭部三板斧流程。
在具體實施頭部三板斧時,三天三夜又有哪些關鍵環節呢?
第一天的重點是定戰略。通過大家的共同探討,把整個公司一到三年的戰略梳理出來,并且達成共識。內容包括現有戰略的復盤和戰略的共創、嘉賓的反饋和點評、跨組的反饋建議。嘉賓的反饋和點評也會輸入戰略生成一些模型和方法論,比如戰略三部曲,即戰略思考(MVO)、戰略分析(SWOT)和戰略落地(SAT)。它們具體是指戰略范圍(Scope)是什么、行動(Action)計劃是什么、整個戰略的時間節奏(Time)是什么。這些在第一天就要明確,關鍵產出是戰略共識。
第二天是造土壤。圍繞已經達成的戰略共識,進一步梳理需要什么樣的文化、什么樣的機制保障戰略落地,也就是組織體系的搭建。會對現有的組織體系進行評估和分析,要實現戰略,最核心的文化要素是什么,進而需要建立什么樣的機制,包括流程、架構、規則等。在一個組織中通常有三種核心機制是必須要建立和不斷優化的,一是權力分配機制,即決策機制;二是利益分配機制,即績效的考評與獎懲機制;三是信息傳遞機制,就是大家怎么樣進行溝通、溝通什么、什么人參與、怎樣的頻率等。第二天的造土壤環節,要進行探討和梳理,嘉賓會就大家的討論進行輸入和點評,包括組織設計和文化建設的方法,如企業組織4大功能,沙因文化層次模型、文化落地四支柱,以及標桿企業的最佳實踐等,讓大家在設計和搭建組織體系實踐中提升認知能力和行動力。
第三天是斷事用人。首先要基于第一天、第二天產出的業務戰略、組織戰略進行回顧,并且基于確認的業務戰略、組織戰略,探討并產出公司的人才戰略,通過戰略級的人才盤點,了解現實的人才狀況,整理出未來需要的人才畫像,基于人才畫像建立企業的人才地圖,根據人才地圖制定人才發展策略。比如,公司的領軍人才和領導者崗位是哪些,現有的人才是否足夠?有沒有足夠的人才梯隊?如何吸引行業的大咖?公司的決策團隊進行深入復盤和探討,外部嘉賓人才戰略的四步法,以及標桿企業的最佳實踐。
在實際操作中,通常會重點對公司現有的干部進行盤點,包括對培養機制、考評機制的復盤,以達成在干部培養體系上的一些共識。在這個過程中,嘉賓會適時地通過點評及課程輸入,比如以阿里巴巴或行業龍頭等標桿企業作為案例,馬云的用人秘訣,以及阿里巴巴良將如潮,人才輩出的實操方法。標桿企業有什么樣的用人之道?標桿企業的人才發展體系是怎么樣的?在這個基礎上,構建整個公司人才戰略的一些方法和體系。
經過三天三夜的探討,在業務戰略、組織戰略、人才戰略上達成共識,同時對公司組織自身也做了反思和復盤,意識覺醒。這樣頭部三板斧就可以幫助整個公司的高層管理者提升格局、開闊視野,掌握實戰方法。
定戰略、造土壤、斷事用人,這是阿里巴巴對頭部管理者的基本要求。在阿里巴巴內部通常以馬云、彭蕾、曾鳴等,以及國內比較優秀的企業家的分享為主,然后進行小組討論。湖畔大學就在做類似的事情;茅廬學堂在阿里巴巴頭部三板斧的基礎上,結合OD和行動學習的一些工具,打磨出一個三天三晚的訓練營,既滿足了領導者提升能力的需求,也幫助高層管理者在戰略、文化、人才上達成更多的共識,幫助企業提升一張圖、一顆心、一場仗的凝聚力。
腰部三板斧
腰部三板斧的應用場景
腰部三板斧,第一個應用場景是戰略不落地。當頭部管理者定出一個清晰而明確的戰略之后,腰部管理者就要進行戰略分解,使其落地。對于一個組織來講,腰部管理者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群體,他們能不能真正理解戰略,轉化為績效目標,并讓下面的團隊全力以赴去推進落地,是整個公司業務取得成功的關鍵。
假設企業老板定出戰略,但下面的人不說贊同也不說不贊同,到了最后,目標沒有達成,結果反說戰略定得不靠譜。針對這種情況,就可以通過腰部三板斧對整個公司的中層管理者進行強化訓練,提升其管理意識和能力。
腰部三板斧的第二個應用場與頭部三板斧一樣,也是文化不落地,但是它們的側重點不同。頭部三板斧側重有沒有文化落地的土壤;而腰部三板斧則側重是否真正理解和認同企業文化,落地到實際的組織協同中。比如現在很多公司都重視企業文化,在公司內部倡導企業文化,作為腰部管理者,要把價值觀轉化為具體場景下的判斷依據和行為標準,把企業文化轉化成基層管理者、一線員工的語言和行為。這種轉化能力是腰部管理者的重要技能。
第三個應用場景是人才不夠用。幾乎所有企業都面臨三大痛點:人才不夠用、管理跟不上和機制不完善。尤其是人才問題,是所有高速發展的企業的一個最大的痛點。優秀的人才一直都是稀缺的,那么怎么樣才能更好地培養人才、發現人才,便是腰部管理者必須修煉的管理能力。
這要求腰部管理者要上一個臺階看問題,不能像一線管理者那樣只顧著一股勁往前沖,要學會搭梯隊,把班子搭起來,通過人才盤點或其他方法,把后備的一線管理者和干部培養起來,通過他們去輔導員工拿到結果。所以,當企業出現人才不夠用、文化不落地、戰略不落地的情況時,腰部三板斧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利器,能夠幫助企業的管理團隊成長。
腰部三板斧的準備事項跟頭部三板斧和腿部三板斧基本相同
首先,與公司決策層(頭部管理者)的需求對焦。比如對于他們是怎么看當前的業務和團隊的挑戰的、所期望的理想狀態是什么、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在哪里,以及他們認為學員應該提升的能力是什么等問題,在對焦的過程中都要問清楚,都要有案例。比如對于腰部管理者的執行力問題,因為執行力本身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東西,所以就要讓決策者講清楚是哪個團隊的執行力出了問題,還是所有團隊的執行力都有問題,通過什么現象說明執行力出現了問題,以及他們對執行力的基本理解是什么,這些都要對焦搞清楚。
其次,對學員的需求也要進行細致的對焦。比如學員對戰略、文化、梯隊建設和人才培養是怎么理解的,這些都要進行分析,呈現其認知狀況。同時對他們的工作環境要進行細節性的了解,還要了解他們對自己的職責要求是否清楚,以及職責規范和公司是否一致。另外,需要了解他們是怎么應對挑戰的,以及怎么看未來該做的事情的。根據分析和對焦的結果,對學員的分組和話題進行確認。
第三,提煉他們的關鍵場景和工作重點。三板斧的場景和實際工作場景要一致,這樣才能做到對學習能力的有效遷移。
腰部三板斧的三天三夜的安排
腰部三板斧第一天的重心是戰略轉化。學員所在公司的高層管理者會先介紹公司整體戰略,基于這一戰略,作為中層管理者的學員開展戰略目標的分解和呈現,嘉賓對分解和呈現的結果進行點評和反饋,同時會給學員輸入一些“如何做戰略”的方法。結合嘉賓的輸入和反饋,學員進一步探討并做第二次目標的分解和呈現,最終上下級確認目標。晚上,大家會整體對團建和績效進行review,嘉賓會相應輸入績效理念和績效工具等知識,比如KPI、OKR、BSC等。經過第一天的共同探討和互動,學員做“目標通曬”,同時形成對“關鍵指標”的共識。
第二天,在第一天確定下來的績效目標和衡量標準的基礎上,學員思考和規劃怎么達成目標,以及實現這些目標的產品和運營策略是什么。對于這些問題要分小組進行梳理,并一個個展示,嘉賓進行點評和反饋,然后做調整,最終確定整體的產品和運營思路,以及跨團隊協同的方法和資源整合、資源協調的原則。通過這樣的實踐,提升腰部管理者的經營思維能力。
第三天,做人才盤點,就是對現有的人員進行盤點。在明確了績效業務目標和產品運營策略的前提下,看誰能干的是什么,不能干的是什么。要分小組做人才盤點,評估該招什么人,分析現有的人員缺什么,以及該培養什么。當場呈現結果,嘉賓進行點評和反饋,讓學員意識到人才是最核心的要素,同時幫助大家達成人才發展的共識,最終推動整個人才戰略的實施和落地。
腿部三板斧
阿里巴巴原版的腿部三板斧,是用四天三晚的時間,在嚴苛的規則和犀利的點評的推動下,學員投入高強度的體能和精力,每天相當于一個季度,四天相當于把一年的業務和績效周期高度壓縮。現場是真實工作場景的投射,兩次目標設定(一次設定、一次修改)、兩次階段匯報、兩次績效評估和績效面談,并根據績效考核規則進行末位淘汰。
結合很多企業的實際場景和三板斧的效果達成情況,茅廬學堂基于五項修煉和U型理論的原理,將全部流程優化設計為三天三晚。
腿部三板斧的提前準備事項
做好腿部三板斧,需要前期進行充分的準備,并根據業務所處的階段和管理者的能力與需要進行精心設計。
問題:要組織好一場腿部三板斧,需要提前準備什么?
對企業決策者的需求進行訪談,一般提前一個月進行;對焦嘉賓對課程的需求,了解課程的目標是什么;對管理者的現狀進行判斷,了解嘉賓的業務場景和管理能力。
最好提前兩周安排好幾件事情:第一,確定學員對象,根據學員的特點和業務,篩選合適的管理者,并做好充分的溝通,明確哪些時間必須在場,哪些時間可以自行安排,以避免在關鍵環節找不到人;第二,篩選并確認合適的點評嘉賓,確保能夠全程參與;第三,發出通知郵件,告知安排和注意事項,鑒于管理三板斧與傳統培訓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巨大差異,建議不要發培訓通知,而是以業務研討會的名義發出通知;第四,安排好精靈,每個小組一位精靈,提前溝通好他們的職責和角色,以及工作坊中的時間安排,必要時可以進行培訓。
在阿里巴巴做三板斧,一般就在公司里,比較方便開展業務工作(每個小組都是拿真實的業務問題來研究和PK的,在公司內比較方便打電話、找人、調數據等)。有條件的企業可以把三板斧培訓安排到酒店,進行封閉式的訓練。從實踐來看,這樣做效果比較有保證,環境的改善更有利于學員團隊的融合,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干擾。
在項目實施前一周,要安排項目組內部的Kick off,將項目的整體流程和分工跟項目團隊介紹清楚,明確職責和時間要求。同時,解讀嘉賓手冊、精靈手冊、項目手冊等,明確嘉賓職責,回答疑問。解讀課件,如果是內部講師還需要安排試講。最后要梳理物料,確認齊全。
前一晚的關鍵環節
前一晚的目標是團隊融合、澄清議題、明確規則。具體內容包括:學員分組、破冰和團建活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在阿里巴巴內部實施三板斧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大家會很快進入狀態;而對于其他很多企業而言,這是一種全新的形式,大家進入學習狀態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提前進行融合和破冰,可以保證第二天團隊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另外,需要對三天要探討的話題或推進的項目進行澄清,給大家講解清楚三板斧的議程和環節設置,明確工作內容,確保大家能快速適應。
問題:怎么分組?每組的主題怎么定?
一般而言,要從客戶的實際情況和產出期待出發,考慮如何分組、如何匹配各組的主題。通常建議議題設置為業務問題,而不是管理問題——業務問題,比較方便學員進入狀態,結果也好衡量;管理問題,容易引發無謂的爭執,結果不好衡量。管理問題的解決,最終也是以業務的成功為標準的,在完成業務項目的過程中提升管理能力,阿里巴巴稱之為“借事修人”。
議題的選擇和分組可以有三種不同的形式。
第一種,公司規模很大,各層級管理者人數比較多,而且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經驗和能力,類似于阿里巴巴、滴滴、餓了么。此時每個班的學員一般都具有同一職能,處于同一層級,但彼此不是很熟悉,隨機分組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在主持人的引導下,討論確定一個小組內最關心的議題。
第二種,公司規模不大,管理者能力參差不齊,或者說對具體業務問題的解決比較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由嘉賓(公司的決策層)根據學員層級,直接指定若干主題供選擇,由HR根據各個主題匹配與主題最相關的學員進行分組。
第三種,如果不確定采取哪種方法更合適,就要提前兩周發出郵件通知,要求每個學員都提出一個自己最關心的業務問題。最常見的引導用語如下:
? 為了實現季度/半年/年度的目標,有哪些關鍵要素?
? 在這些關鍵要素中,對你構成挑戰的是哪個?
? 如果有機會讓大家一起討論和解決,你希望是什么話題?
如此,一般學員會給出自己最關心的話題,匯總后再決定是直接分好組、匹配好主題合適,還是直接隨機分組合適,甚至現場根據興趣分組。
第一天的關鍵環節
在實施腿部三板斧的第一天,關鍵環節是定目標、曬績效。分組之后,各組都有了自己的主題。緊接著,目標是什么、要解決到什么程度、如何分工、KPI是什么……這些都是小組要討論產出的成果,并做兩次呈現。
結合以往的實踐情況來看,第一次呈現,管理者在目標設定上的問題會暴露無遺,耍小聰明的、大言不慚的、無所事事的,都需要被嘉賓犀利指出并給出反饋意見。小組之間也會互相挑戰,結合嘉賓的點評,小組進行修改。第二次呈現,也不是都做得很好,一般會有明顯改善,或者可以留待后續調整。
問題:一定要做現場公開績效考評嗎?
績效管理是企業內的重要管理場景,也是檢驗和培養管理能力的重要環節。所以,在三板斧中會設置現場的績效評估與反饋環節,幫助管理者覺察和反思。績效考評最能體現管理者的水平,也最能暴露問題,更是衡量管理者有沒有“視人為人”的關鍵指標。
因此,不但要做績效考評,還要求組長上臺講清楚原因,主持人會引導小組之間互相提問和反饋。這是三板斧實戰工作坊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嘉賓會強調學員要互相“照鏡子”,不只評價組長的行為和決斷,還要看自己平時是怎樣做的,有哪些問題。在現場,嘉賓會毫不留情地指出問題,進行覺察和反思。
經過一天的考驗,給團隊帶來不小的沖擊,為了加速團隊的修復和成長,幫助團隊更好地融合,會設置一個團建活動,以加深團隊之間的了解。
第二天的關鍵環節
第二天早上集合,一般會先進行昨日回顧和今日展望,了解大家的狀態,然后進行考試,以檢驗對理論的掌握程度。
問題:考試的題目該如何出?考什么內容比較好?
考試的內容,一般由公司來定。在阿里巴巴最早是從企業文化、業務、管理三個方面來進行考試的,考試既是一種檢驗,也是一種鞏固。管理者應知應會的內容一般包括:公司的使命、愿景、價值觀、發展歷程等文化內容,以及業務目標、客戶畫像、業務流程、關鍵產品、服務等業務內容,還有就是工作坊第一天涉及的內容,如講師的分享和嘉賓點評的關鍵點等。
考試的形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使用試卷,這種形式相對比較正式和嚴肅,但是比較耗費時間和精力;另一種是使用搶答器,這種形式現場氛圍比較好,相對輕松。具體可以結合企業的文化和條件來安排。后來,為了節約時間,讓大家更多地投入業務實踐中,逐漸取消了考試環節。
第二天上午會給各小組2~3個小時的時間自由安排,讓小組真實地解決問題,推進項目。為了保證效果,結合經驗,建議小組的成員離開會場;否則會變成對方案的頭腦風暴,而不是跟項目的利益相關者去對焦需求。在整個項目推進過程中,小組政委進行伴陪,觀察記錄,并向嘉賓反饋。
午餐之后,各小組分別匯報項目的進展和階段成果,個別小組可能會結合實際的情況來修改目標甚至替換主題,比如原來的方案經過驗證后發現是不可行的。因此,在設計時,在這個環節應允許更換目標,但是需要充分地展示變化的過程和結果。在匯報過程中,嘉賓也會提出各種問題。
最后是績效考評,并且進行末位淘汰。在阿里巴巴原版的三板斧中設置了“271”排名,這是阿里巴巴真實的績效考核原則。對于其他公司,一般可采用績效排名的方式,從最優排到最差(而不用非要按照“271”或“361”的比例),目的是檢驗管理者的評估標準,以及對學員價值的識別能力。除排名之外,每組還要強制淘汰一個人,組長要說明緣由,并現場做開人溝通。
問題:第二天淘汰學員的標準是什么?
在茅廬學堂的三板斧工作坊實踐中發現,績效排名和淘汰有相關性,但不是絕對的。不是排名最后的就一定要被淘汰,甚至連續兩天排名最后的也不一定會被淘汰,這取決于組長的綜合判斷,取決于小組和管理者的目標和現場的應對。這個環節是對管理者的判斷標準的檢驗,要什么人,不要什么人。嘉賓可以通過這個環節和管理者對焦,并在對焦過程中達成共識,明確公司的價值觀和人才觀。
問題:招聘(Hire)環節怎么安排?
在阿里巴巴原版的三板斧中,在淘汰環節之后還有招聘環節,被淘汰的學員和其他小組進行雙向選擇,但有一個規則,就是不能返回原來的小組。這是對阿里巴巴管理者的Hire能力的檢驗,看管理者對人才的態度、積極性如何,如何識別人才,以及選人的標準。嘉賓可以點評并反饋招人的技巧和注意事項。
這個環節不一定適合所有企業,關鍵是看企業對管理者有沒有招人的要求。另外,如果不能完全投入,招聘就會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反映管理者識人的能力。最終結果是,部分被淘汰的學員獲得了重新入組的機會,也有學員不能入組,這對其沖擊會比較大,心里素質低的可能會在培訓結束后離職。
問題:三板斧能否作為識別人才的工具?
很多企業希望把三板斧當成人才盤點的工具,我們對此持慎重態度。不建議把三板斧工作坊作為人才識別的場景,因為三板斧的場景和真實的業務場景還是有一定差別的。另外,三天三晚的流程設計對學員的壓力極大,對體力是很大的挑戰,也不排除個別學員因為分組能力被限制住了,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所以,不建議把三板斧作為選拔干部的關鍵參考,至少不能作為判定不合格管理者的唯一參考。
在三板斧工作坊中,的確會有優秀的管理者脫穎而出,尤其是三天三晚依然精力充沛,能夠帶領團隊團結、高效地拿到結果的管理者,往往是優秀的管理人才。但是也不能僅憑一次三板斧培訓就決定升遷,一定要結合日常表現進行綜合判斷。
第三天的關鍵環節
為流程設計的需要,第三天再做績效評估,但會根據三天各小組表現的整體結果和累計積分(以嘉賓點評、小組互送為主)評選出優秀團隊,在小組中選出優秀個人。前兩天的批評是為了激發學員的動力和引導反思,第三天,建議給予學員更多的鼓勵和肯定,提供正確的理念和方法。強化正向引導,包括團隊感的打造,可以結合企業文化進行特別的設計。
其他實施關鍵環節
腿部三板斧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實施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挑戰,因此建議前期做好溝通工作。如果擔心或不確定是否能鎮得住場,可以讓有豐富經驗的培訓方來協助實施,運用阿里巴巴的學習思路:我說你聽,我做你看,你說我聽,你做我看。
問題:每天的課程輸入安排在什么時間?
前面提到,每天都會有一門課程幫助管理者系統化地學習管理技能,提升管理意識。這也是三板斧工作坊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課程像是一個緩沖器,將課程輸入安排在小組呈現、嘉賓點評之后,可以讓學員意識到自己管理的不足,產生學習正確方法的渴望,使學習和吸收的效果最好。
但課程輸入的時間和內容不宜過多,每次聚焦在一個關鍵場景和一個實用的方法論上,一般為一個理念,一套方法,一個案例即可。
三板斧和傳統培訓的重要差別就是實戰
三板斧和傳統培訓的重要差別就是實戰,而不是理論和演練。傳統培訓的講述、討論、演練等幾種形式,大都是基于虛擬的場景進行的,而三板斧則把真實的業務場景帶到課程當中,借助工作坊的原則和流程限制條件設計,以及嘉賓的點評和反饋,集體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案,或者當場解決問題。
在三板斧現場,通常設計兩次對目標設定的討論與呈現、兩次績效評估與呈現、一次成果階段匯報和一次最終結果展示,這些都是對真實績效流程的再現。每次呈現,嘉賓都會給出犀利的點評和反饋,學員結合嘉賓的反饋和輸入做優化調整,第二次匯報再進行一次檢驗,邊學邊做。通過觀察和反饋,引導學員管理行為的變化和管理意識的發覺。
在三板斧現場,會給時間推進項目,并對業務和管理上的問題進行充分探討和對話,加深學員對業務的了解和理解。比如在一個班里,有運營、產品、研發和銷售的管理者,大家平時都是站在自己團隊利益的角度開展工作的,而在三板斧中原有的組織架構會被打散,形成臨時小組,大家從異于專業的立場參與項目,從而加深對協同合作的理解,產生顯著的改善。
當然,管理的問題最終都會歸結為人的問題。平時在業務中,大家遇到阻力通常都會產生退縮,在三板斧現場,平時隱藏的沖突在開放的環境下將會暴露出來,大家不可能也不再回避問題,而是以一種坦誠的態度進行交流,從而增強了團隊凝聚力。比如有一位學員,在參加三板斧學習之前,一直以為公司的決策層不愿意為自己團隊的項目投入資源,甚至認為自己的業務不重要,但是在參加三板斧的過程中,經過溝通,才發現公司決策層不僅非常看好自己的業務,也愿意給予資源投入,而且正在醞釀大動作,只是大家在推進階段和商業運營上沒有溝通到位。問題暴露出來后,通過坦誠的交流,互不理解的隔閡得到化解,真正推動了現實業務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