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羅德與施瓦茨(Rohde & Schwarz)公司關于電子戰(Electronic Warfare, EW)測試與測量解決方案專業技術文檔。
該文檔由臺灣地區應用工程師Mike Wu撰寫,核心圍繞電子戰基礎、雷達系統、實戰應用及對應的測試測量技術展開,以下從六大核心模塊進行詳細解讀:
一、電子戰(EW)基礎:定義、分類與仿真必要性
1. 電子戰的核心定義與分類
電子戰本質是電磁頻譜作戰(EMSO),通過對電磁頻譜的控制、利用和對抗,實現對敵方電子系統的壓制、偵察或自身系統的保護,具體分為三大類:
- 電子攻擊(EA):主動破壞或降級敵方電子系統,典型手段包括“干擾(Jamming)”和“反輻射導彈(ARMS)”——前者通過發射干擾信號阻塞敵方雷達/通信頻段,后者則追蹤敵方雷達輻射源進行物理摧毀。
- 電子支援(ES):被動截獲、識別和定位敵方電磁信號(如雷達信號),核心作用是“戰場電磁偵察”,行業內更常用“雷達電子支援措施(RESM)”指代這一功能。
- 電子防護(EP):保護己方電子系統免受敵方EA影響,分為“硬件內置技術”(如雷達抗干擾設計)和“操作技術”(如電磁輻射控制(EMCON)、電子對抗措施(ECCM))。
2. 為何需要電子戰仿真?
文檔明確對比了“真實世界測試”與“仿真測試”的差異,指出仿真的不可替代性:
測試類型 | 核心問題 |
---|---|
真實世界測試 | 1. 成本極高(如實彈演習、飛行器部署);2. 環境不可控(天氣、電磁干擾不可重復);3. 安全性低(易暴露己方系統參數);4. “飛-停-飛”(Fly-Fix-Fly)模式效率低、周期長 |
仿真測試 | 1. 成本可控且可擴展(支持多場景快速切換);2. 精度高(可精準控制信號參數);3. 低風險(無需實體裝備投入,避免安全事故);4. 靈活性強(可模擬極端或復雜戰場環境) |
此外,文檔列舉了仿真的核心應用場景,包括導彈預警、衛星通信(SATCOM)、定位導航授時(PNT)、情報監視偵察(ISR)、雷達制導導彈等,覆蓋陸海空天多域作戰需求。
二、雷達系統:波形類型與核心原理
雷達是電子戰的核心對抗目標,文檔重點解析了4類主流雷達波形的工作機制、公式及應用場景,均附帶信號時域/頻域特性和關鍵計算公式。
1. 脈沖雷達(Pulse Radar)
- 核心原理:通過發射周期性窄脈沖信號,接收目標反射的回波脈沖,計算“發射-接收”時間差來確定目標距離。
- 關鍵公式:
距離計算公式:Range=C?τ2Range = \frac{C \cdot \tau}{2}Range=2C?τ?
(其中CCC為光速,τ\tauτ為“發射脈沖到接收脈沖的時間差”,除以2是因為信號需往返目標與雷達之間) - 應用場景:常規地面雷達、機載搜索雷達,適合中遠距離目標探測。
2. 連續波雷達(CW Radar)
- 核心原理:持續發射連續電磁波,利用“多普勒效應”(運動目標會導致回波頻率偏移)測量目標速度,但無法直接測量距離(因無脈沖時間差參考)。
- 關鍵公式:
- 多普勒頻移基礎公式:f=fo?C±VoC?VSf = f_o \cdot \frac{C \pm V_o}{C \mp V_S}f=fo??C?VS?C±Vo??(fof_ofo?為發射頻率,VoV_oVo?為目標速度,VSV_SVS?為雷達速度);
- 簡化頻移公式(雷達固定時):fD=±2VrfoC=±2Vrλf_D = \pm \frac{2 V_r f_o}{C} = \pm \frac{2 V_r}{\lambda}fD?=±C2Vr?fo??=±λ2Vr??(fDf_DfD?為多普勒頻移,VrV_rVr?為目標相對雷達速度,λ\lambdaλ為電磁波波長)。
- 應用場景:導彈制導(如空空導彈的末制導雷達)、測速雷達(如交通測速)。
3. 線性調頻連續波雷達(LFMCW)
- 核心原理:在CW雷達基礎上,對發射信號進行“線性頻率調制”(頻率隨時間線性變化,如“升頻 chirp”或“降頻 chirp”),通過比較“發射信號頻率”與“回波信號頻率”的差值(拍頻fBf_BfB?),同時計算目標的距離和速度(解決了傳統CW雷達無法測距的問題)。
- 關鍵公式:
- 拍頻與調頻周期關系:fBfHub=τTCPI\frac{f_B}{f_{Hub}} = \frac{\tau}{T_{CPI}}fHub?fB??=TCPI?τ?(fHubf_{Hub}fHub?為調頻帶寬,TCPIT_{CPI}TCPI?為相干處理間隔);
- 距離計算公式:R=C2?fBfHub?TCPIR = \frac{C}{2} \cdot \frac{f_B}{f_{Hub}} \cdot T_{CPI}R=2C??fHub?fB???TCPI?;
- 聯合距離-速度的拍頻公式:fB=2fSweepRCTCPI+2Vrλf_B = \frac{2 f_{Sweep} R}{C T_{CPI}} + \frac{2 V_r}{\lambda}fB?=CTCPI?2fSweep?R?+λ2Vr??(fSweepf_{Sweep}fSweep?為掃頻帶寬,前項對應距離貢獻,后項對應多普勒頻移貢獻)。
- 應用場景:汽車毫米波雷達(如自適應巡航、自動緊急制動)、近距離高精度探測雷達。
4. 巴克碼雷達(Barker Code Radar)
- 核心原理:一種“脈沖壓縮雷達”,通過發射“巴克碼調制的寬脈沖”(將窄脈沖序列按巴克碼規則組合),接收后通過匹配濾波恢復為窄脈沖,實現“遠距離探測”與“高距離分辨率”的平衡(寬脈沖提升發射能量,脈沖壓縮提升分辨率)。
- 關鍵特性:文檔給出不同長度巴克碼的“峰值旁瓣比(PSL)”——旁瓣比越低,雷達對鄰近目標的區分能力越強,具體參數如下:
巴克碼長度(n) | 碼元序列(+表示正脈沖,-表示負脈沖) | 峰值旁瓣比(dB) |
---|---|---|
2 | ±, ++ | -6.0 |
3 | +± | -9.5 |
4 | +±+, ++± | -12.0 |
5 | ++±+ | -14.0 |
7 | ++±-± | -16.9 |
11 | ++±–±-± | -20.8 |
13 | ++++±-+±±+ | -22.3 |
- 應用場景:遠距離對空搜索雷達、深空探測雷達(如衛星跟蹤)。
三、雷達對抗技術:距離/速度門欺騙
電子戰中,對雷達的核心欺騙手段是“門欺騙”——通過偽造目標信號,誘使雷達的“距離門”或“速度門”跟蹤虛假目標,最終丟失真實目標。文檔詳細拆解了兩類欺騙技術:
1. 距離門拖引(RGPO)
- 核心邏輯:通過發射“延遲遞增的虛假回波信號”,逐步將雷達的“距離門”(雷達用于鎖定目標距離的檢測窗口)從真實目標拖向虛假方向,最終導致雷達失鎖。
- 關鍵步驟:
- 截獲雷達信號后,生成“高幅度虛假回波”(幅度高于真實回波,確保雷達優先跟蹤);
- 逐步增加虛假回波的延遲時間(使虛假目標看起來“遠離雷達”);
- 當虛假目標與真實目標距離差超過雷達距離門范圍時,關閉虛假信號——雷達因丟失跟蹤目標,需重新進入“搜索-捕獲”模式,延誤探測時機。
- 變種:距離門牽引(RGPI):若虛假回波的延遲時間“逐步減小”(虛假目標看起來“靠近雷達”),則稱為RGPI,適用于欺騙雷達對“逼近目標”的跟蹤。
2. 速度門拖引(VGPO)
- 核心邏輯:利用雷達的“多普勒效應”,通過發射“頻率逐步偏移的虛假信號”,將雷達的“速度門”(鎖定目標速度的檢測窗口)拖離真實速度,導致失鎖。
- 關鍵步驟:
- 截獲雷達的多普勒頻移信號(真實目標的速度對應頻移);
- 發射與真實信號同頻率的高幅度虛假信號(捕獲雷達速度門);
- 緩慢偏移虛假信號的頻率(模擬目標加速/減速),將速度門拖離真實值;
- 關閉虛假信號——雷達失鎖,需重新搜索目標,尤其對“脈沖多普勒雷達”(低空目標探測)和“CW制導雷達”(導彈)效果顯著。
四、雷達告警接收機(RWR):天線設計與覆蓋
RWR是載機(如戰斗機、偵察機)的“電子眼”,負責被動探測敵方雷達信號并告警,文檔重點介紹了兩款典型機型的RWR天線布局:
1. U-2R偵察機的RWR天線
- 布局:4個翼尖天線,分別安裝在“45°、135°、225°、315°”四個方位角,實現對機身周圍的“全向電磁信號覆蓋”。
- 核心作用:作為高空偵察機,U-2R需實時監測來自不同方向的敵方雷達威脅(如地空導彈雷達、戰斗機火控雷達),4個天線的角度布局可快速定位威脅方向。
2. F-35戰斗機的RWR系統
- 技術亮點:集成在“分布式孔徑系統(DAS)”中,通過機身各處的多個天線孔徑,實現“360°球形覆蓋”,而非傳統的翼尖/機身離散天線。
- 系統集成:RWR與“電光瞄準系統(EOTS)”、“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電子戰支援措施(ESM)”深度融合,形成“一體化航電系統”——不僅能被動告警,還能結合雷達主動探測數據,生成完整的戰場電磁態勢圖。
五、電子戰測試測量(T&M):方案與校準
文檔是羅德與施瓦茨的技術方案輸出,核心圍繞“如何精準測試電子戰系統(如RWR、雷達、干擾機)的性能”展開,重點介紹了測試方案選擇、多通道校準、信號生成工具。
1. 測試方案:直接注入(DI)vs 空口測試(OTA)
電子戰系統測試的核心是“向被測設備(DUT/SUT,如RWR)注入模擬的敵方電磁信號”,兩種主流方案的對比如下:
方案類型 | 實現方式 | 優勢 | 劣勢 | 適用場景 |
---|---|---|---|---|
直接注入(DI) | 通過射頻電纜,將信號發生器的模擬信號直接接入DUT的射頻端口 | 1. 可擴展性強(支持多輻射源模擬);2. 精度高(信號參數可控);3. 安全性好(無電磁泄漏);4. 可重復性強(測試參數完全一致) | 需DUT有明確的射頻測試端口(部分裝備無外露端口) | 實驗室環境下的“系統性能測試”(如RWR的信號識別準確率、干擾機的干擾功率測試) |
空口測試(OTA) | 在“電波暗室”中,通過天線將模擬信號輻射到DUT的接收天線(模擬真實空口傳播) | 1. 無需接入DUT內部端口(適合無測試端口的裝備);2. 模擬真實電磁傳播環境(如信號衰減、多徑效應) | 1. 成本高(需電波暗室);2. 多輻射源模擬難度大;3. 信號易受環境干擾 | 整機功能測試(如飛行器RWR的整機告警響應、雷達的空口探測距離測試) |
2. 多通道射頻校準:幅度、相位與時間
電子戰測試常需模擬“多輻射源同時攻擊”(如多個敵方雷達從不同方向照射DUT),這要求多個射頻通道的“幅度、相位、時間”嚴格對齊——否則會導致DUT誤判威脅方向/距離,文檔介紹了核心校準技術:
(1)測向原理:幅度單脈沖與相位單脈沖
- 幅度單脈沖測向:通過2個以上“空間分離且波束重疊的天線”,比較不同天線接收信號的幅度差,計算威脅方向(公式:AoA=tan?1P2P1AoA = tan^{-1} \frac{P2}{P1}AoA=tan?1P1P2?,P1/P2P1/P2P1/P2為兩天線接收功率)。優勢是實現簡單(DSP算法易實現),劣勢是測向精度較低,常用于RWR。
- 相位單脈沖測向:通過天線陣列中不同天線接收信號的“相位差”計算方向,核心公式:Δφn=2πλdsinθ\Delta \varphi_n = \frac{2 \pi}{\lambda} d sin\thetaΔφn?=λ2π?dsinθ(ddd為天線間距,θ\thetaθ為威脅與天線法線的夾角)。優勢是精度高,劣勢是對天線陣列校準要求嚴格,常用于高精度雷達偵察系統。
(2)校準工具:矢量網絡分析儀(VNA)
文檔推薦使用VNA進行多通道校準,其核心優勢與操作邏輯如下:
- 優勢:1. 頻率范圍寬(覆蓋電子戰常用的1GHz-40GHz頻段);2. 可同時測量幅度、相位和群時延(時間差);3. 動態范圍高(支持低功率信號的相位校準);4. 校準平面靈活(可自定義參考平面,匹配DUT端口)。
- 操作邏輯:關閉VNA自身的信號源,由“多通道電子戰刺激源”同時驅動VNA的多個端口,通過VNA的接收端測量各通道的信號比值,實現幅度/相位/時間的偏差修正。
3. 信號生成工具:R&S脈沖序列發生器(Pulse Sequencer)
該工具是羅德與施瓦茨的核心測試設備,用于生成“模擬敵方雷達/通信的復雜脈沖信號”,文檔詳細介紹其功能模塊:
(1)脈沖描述字(PDW):信號的“數字身份證”
PDW是描述單個脈沖信號的核心參數集合,包含“脈沖到達時間(TOA)、頻率、幅度、相位、脈寬(PW)、脈沖重復間隔(PRI)”等——相當于給每個脈沖信號賦予“唯一身份證”,方便測試系統精準模擬和DUT識別。文檔給出PDW的示例表格:
時間 | 模式 | 脈寬(PW) | 衰減 | 偏移頻率 | 偏移相位 | 脈沖調制(MOP) | 調制速率 |
---|---|---|---|---|---|---|---|
0s | RT | 0.1s | 0dB | 10kHz | 0° | LFM(線性調頻) | 1MHz/μs |
0.1s | RT | 0.2s | 10dB | -1MHz | 0° | LFM | 1MHz/μs |
(2)核心功能模塊
- 脈沖調制(MOP):支持多種調制類型,如幅度調制(AM)、頻率調制(FM,含LFM、非線性調頻)、相位調制(PSK,含BPSK、QPSK、8PSK)、巴克碼調制,可模擬復雜雷達信號(如相控陣雷達的捷變頻率脈沖)。
- 天線建模:支持2D/3D天線方向圖可視化,可設置“半功率波束寬度(HPBW)、極化方式(垂直/水平)、副瓣電平”等參數,還能模擬天線掃描模式(如圓形掃描、光柵掃描、螺旋掃描)。
- 輻射源與平臺仿真:1. 支持單個輻射源(如單部雷達)或多輻射源(如多部不同型號雷達協同)的模擬;2. 可選K302選項,支持“平臺仿真”——即在一個虛擬平臺(如敵方戰艦、戰機)上掛載最多8個輻射源,模擬真實作戰平臺的多信號輻射特性。
- 場景仿真:支持多種測試場景,如“單序列場景”(單一輻射源的固定脈沖序列)、“多段波形序列”(多輻射源的動態脈沖序列)、“2D地圖場景”(可選K309選項導入真實經緯度地圖,模擬輻射源在地理空間中的移動軌跡)。
- 測向(DF)/ 到達角(AoA)測試:專門支持RWR的測向性能測試,可模擬“多個方向的輻射源信號”,通過多通道信號輸出,給DUT的不同天線注入帶有“幅度差/相位差/時間差”的信號,驗證DUT的威脅方向定位精度。
六、結論:電子戰測試的核心價值
文檔最后強調,在現代國防與安全領域,電子戰、軍用通信、雷達系統是“維持作戰優勢的關鍵”,而精準的測試測量解決方案是確保這些系統“在真實戰場可靠運行”的前提——隨著敵方威脅的復雜度提升(如相控陣雷達、認知電子戰),必須依賴“實時信號分析、自適應干擾模擬、高精度射頻校準”等先進測試技術,才能保障任務成功。
綜上,該文檔不僅是羅德與施瓦茨的技術方案展示,更是電子戰領域的“技術手冊”,覆蓋從基礎理論(EW定義、雷達波形)到實戰應用(欺騙技術、RWR設計),再到測試落地(DI/OTA方案、脈沖序列發生器)的全鏈條,適合電子戰工程師、雷達設計師及國防領域研究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