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領域掀起數字化革新浪潮的今天,新學期的開啟不僅意味著知識探索新征程的起步,更蘊含著教育模式深度變革的無限可能。
虛擬仿真技術作為教育現代化的關鍵驅動力,正重塑學習體驗,引領教育范式轉移。人工智能與虛擬仿真技術的結合,正全方位賦能教育數字化轉型,為不同類型教育注入活力。
新學期教育數字化趨勢
教育部副部長吳巖強調 “教育數字化是關乎教育強國成敗的戰略要務”,在新技術浪潮下,教育數字化轉型正當時。

教育數字化涵蓋虛擬仿真教學、智能學習系統等前沿方向,打破傳統教育時空邊界與資源局限,為學生打造個性化、沉浸式學習環境。
虛擬仿真技術處于教育數字化前沿,其逼真模擬學習場景、實時互動教學等特點,讓學生身處虛擬實驗室、歷史現場或工程現場中沉浸式學習,提升學習效果與實踐能力。
虛擬仿真破局傳統教育
傳統教學模式存在明顯局限,如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缺乏實踐機會,動手能力難鍛煉等,尤其在理工科實驗和職業技能培訓中,復雜設備操作和高成本實驗讓學生望而卻步。
同時,傳統教學模式還存在教學資源分配不均,優質實踐基地和師資多集中于發達地區,偏遠地區院校資源匱乏等,加劇了教育差距。
此外,教學方式單一,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缺乏自主性和互動性,導致學習積極性受挫。

虛擬仿真技術正重塑傳統教學模式。它能夠構建虛擬實踐場景,如虛擬實驗室、工廠、醫院等,讓學生充分實踐,提升技能。借助網絡連接異地師生,共享優質資源,平衡教育差距。其交互性使學生在虛擬環境自主探索、協作學習,激發興趣與潛能。
人工智能+虛擬仿真技術正推動教育變革,帶來安全、高效的沉浸式學習體驗。在海洋科學領域的課堂,老師借助MR智能互動沙盤展現難以觸及的深海世界,學生可以在XR數字融合工作站的模擬操作中,直觀感受深海微生物變化的復雜性和動態性。在設計類專業教學中,老師利用零代碼開發工具VRC-Editor構建了全球各地的居住人文場景教學資源庫,學生可以透過3D-LED 顯示系統的畫面,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空間設計特點,培養跨文化設計能力。此外,虛擬仿真資源管理平臺精準記錄學生學習行為數據,為教師定制教學策略提供依據,助力個性化教學。

結語
新學期開啟,虛擬仿真教育置身數字化浪潮前沿。人工智能+虛擬仿真技術助力教育數字化轉型,解決傳統教育難題,推動教育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