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算法(數據結構)版
有些題目不是完整的題目,如需查看完整的題目請移步到acwing的算法基礎課中
文章目錄
- C++算法(數據結構)版
- 單鏈表
- 思路:
- 雙鏈表
- 思路:
- 棧
- 思路:
- 隊列
- 思路:
- 單調棧
- 思路:
- 單調隊列
- 思路:
- KMP
- 思路:
- Trie
- 并查集
- 思路:
- 堆
- 思路:
- 哈希表
單鏈表
鏈表:
(單向)鏈表是由節點和指針構成的數據結構,每個節點存有一個值,和下一個指向下一個節點的指針,因此很多的鏈表問題可以用遞歸來處理。鏈表不能直接獲取任意節點的值,必須要通過指針找到該節點后才能獲取其值
基本操作:
在鏈表頭部插入 / 刪除一個數
在鏈表尾部插入 / 刪除一個數
在鏈表中間插入 / 刪除 一個數
- 單鏈表(鄰接表)常用于存儲圖和樹
題目:
實現一個單鏈表,鏈表初始為空,支持三種操作:
- 向鏈表頭插入一個數;
- 刪除第 k 個插入的數后面的一個數;
- 在第 k 個插入的數后插入一個數。
現在要對該鏈表進行 M 次操作,進行完所有操作后,從頭到尾輸出整個鏈表。
完整題目:(https://www.acwing.com/problem/content/description/828/)acwing算法基礎課
思路:
插入操作:
- 當鏈表為空時,idx = 0
- 當插入第一個元素后(設第一個插入的元素為 a ) 則,e[0] = a , idx = 1
- 當插入第二個元素后(設第二個插入的元素為 b ) 則,e[1] = b , idx = 2
- 當插入第三個元素后(設第三個插入的元素為 c ) 則,e[2] = c , idx = 3
- 當插入第四個元素后(設第四個插入的元素為 d ) 則,e[3] = d , idx = 4
所以;第 K 個插入的數的索引值為 k - 1
刪除加插入操作:
- 當鏈表為空時,idx = 0
- 插入第一個元素 a 后:e[0] = a, idx = 1,
- 插入第二個元素 b 后:e[1] = b, idx = 2,
- 刪除第一個插入的元素 a:head 變為 1, idx 不變,= 2。
- 刪除第二個插入的元素 b:head 變為 2, idx 不變,=2。
- 插入第三個元素 c 后:e[2] = c, idx = 3。
實現代碼:
#include<iostream>
#include<algorithm>using namespace std;const int N = 100010;int head,idx;
int ne[N],e[N];void init()
{head = -1;idx = 0;
}void add_to_head(int x)
{e[idx] = x;ne[idx] = head;head = idx++;
}void add(int k,int x)
{e[idx] = x;ne[idx] = ne[k];ne[k] = idx++;
}void remove(int k)
{ne[k] = ne[ne[k]];
}int main()
{int m;cin>>m;init();while(m--){int k,x;char op;cin>>op;if(op == 'H'){cin>>x;add_to_head(x);}else if(op == 'D'){cin>>k;if(!k) head = ne[head];remove(k - 1); //第k個元素對應的索引為k - 1}else{cin>>k>>x;add(k - 1,x); //第k個元素對應的索引為k - 1}}for(int i = head;i != -1;i = ne[i])cout<<e[i]<<" ";cout<<endl;return 0;}
總結模板:(acwing——Y總的)
// head存儲鏈表頭,e[]存儲節點的值,ne[]存儲節點的next指針,idx表示當前用到了哪個節點
int head, e[N], ne[N], idx;// 初始化
void init()
{head = -1;idx = 0;
}// 在鏈表頭插入一個數a
void insert(int a)
{e[idx] = a, ne[idx] = head, head = idx ++ ;
}// 將頭結點刪除,需要保證頭結點存在
void remove()
{head = ne[head];
}
雙鏈表
題目:
實現一個雙鏈表,雙鏈表初始為空,支持 5 種操作:
- 在最左側插入一個數;
- 在最右側插入一個數;
- 將第 k 個插入的數刪除;
- 在第 k 個插入的數左側插入一個數;
- 在第 k 個插入的數右側插入一個數
現在要對該鏈表進行 M 次操作,進行完所有操作后,從左到右輸出整個鏈表。
注意:題目中第 k 個插入的數并不是指當前鏈表的第 k 個數。例如操作過程中一共插入了 n 個數,則按照插入的時間順序,這 n 個數依次為:第 1 個插入的數,第 2 個插入的數,…第 n 個插入的數。
輸入格式
第一行包含整數 M,表示操作次數。
接下來 M 行,每行包含一個操作命令,操作命令可能為以下幾種:
L x
,表示在鏈表的最左端插入數 x。R x
,表示在鏈表的最右端插入數 x。D k
,表示將第 k 個插入的數刪除。IL k x
,表示在第 k 個插入的數左側插入一個數。IR k x
,表示在第 k 個插入的數右側插入一個數。
輸出格式
共一行,將整個鏈表從左到右輸出。
思路:
和上面的單鏈表差不多
實現代碼:
#include<iostream>
#include<algorithm>using namespace std;const int N = 1e5 + 10;int idx;
int l[N],r[N],e[N];void init()
{//0表示左端點,1表示右端點l[1] = 0;r[0] = 1;idx = 2;
}//在下標是k的點的右邊,插入xl[idx] =
void add(int k,int x)
{e[idx] = x;l[idx] = k;r[idx] = r[k];l[r[k]] = idx;r[k] = idx;idx++;
}void remove(int k)
{r[l[k]] = r[k];l[r[k]] = l[k];
}int main()
{int m;cin>>m;init();while(m--){int k,x;string op;cin>>op;if(op == "L"){cin>>x;add(0,x);}else if(op == "R"){cin>>x;add(l[1],x);}else if(op == "D"){cin>>k;remove(k + 1);}else if(op == "IL"){cin>>k>>x;add(l[k + 1],x);}else{cin>>k>>x;add(k + 1,x);}}for(int i = r[0]; i != 1;i = r[i])cout<<e[i]<<" ";return 0;
}
總結模板:(acwing——Y總的)
// e[]表示節點的值,l[]表示節點的左指針,r[]表示節點的右指針,idx表示當前用到了哪個節點
int e[N], l[N], r[N], idx;// 初始化
void init()
{//0是左端點,1是右端點r[0] = 1, l[1] = 0;idx = 2;
}// 在節點a的右邊插入一個數x
void insert(int a, int x)
{e[idx] = x;l[idx] = a, r[idx] = r[a];l[r[a]] = idx, r[a] = idx ++ ;
}// 刪除節點a
void remove(int a)
{l[r[a]] = l[a];r[l[a]] = r[a];
}
棧
棧,它是一種運算受限的線性表。限定僅在表尾進行插入和刪除操作的線性表。這一端被稱為棧頂,相對地,把另一端稱為棧底。
問題:
實現一個棧,棧初始為空,支持四種操作:
push x
– 向棧頂插入一個數 x;pop
– 從棧頂彈出一個數;empty
– 判斷棧是否為空;query
– 查詢棧頂元素。
現在要對棧進行 M 個操作,其中的每個操作 3 和操作 4 都要輸出相應的結果
完整題目:(https://www.acwing.com/problem/content/description/830/) acwing算法基礎課
思路:
有數組來模擬棧:
-
用top表示棧頂所在的索引。初始時,top = -1。表示沒有元素。
-
push x :入棧 ,st[++top] = x。
-
pop : 出棧, top–。
-
empty :top 大于等于 0 棧非空,小于 0 棧空。top == -1 ? “YES” : “NO”
-
query : 返回棧頂元素。st[top]
實現代碼:
#include<iostream>
#include<algorithm>using namespace std;const int N = 100010;
int st[N];
int top = -1;int main()
{int m;cin>>m;while(m--){string op;cin>>op;if(op == "push"){int x;cin>>x;st[++top] = x;}if(op == "pop"){top--;}if(op == "empty"){cout<<(top == -1 ? "YES": "NO")<<endl;}if(op == "query"){cout<<st[top]<<endl;}}return 0;
}
總結模板:(acwing——Y總的)
// tt表示棧頂
int stk[N], tt = 0;// 向棧頂插入一個數
stk[ ++ tt] = x;// 從棧頂彈出一個數
tt -- ;// 棧頂的值
stk[tt];// 判斷棧是否為空,如果 tt > 0,則表示不為空
if (tt > 0)
{}
隊列
隊列:是一個特殊的數組。最前面叫隊頭,最后面叫隊尾。只允許在最后面添加元素,只允許在最前面刪除元素。
題目;
實現一個隊列,隊列初始為空,支持四種操作:
push x
– 向隊尾插入一個數 x;pop
– 從隊頭彈出一個數;empty
– 判斷隊列是否為空;query
– 查詢隊頭元素。
現在要對隊列進行 M 個操作,其中的每個操作 3 和操作 4 都要輸出相應的結果。
完整題目:(https://www.acwing.com/problem/content/description/831/)
思路:
-
用一個數組 q 保存數據。
-
用 hh 代表隊頭,q[hh] 就是隊頭元素, 用 tt 代表隊尾, q[tt] 就是隊尾元素
實現代碼:
#include<iostream>
#include<algorithm>using namespace std;const int N = 100010;
int hh =0;
int tt = -1;
int q[N];int m;
string s;void push(int x)
{q[++tt] = x;
}void pop()
{hh++;
}void empty()
{if(tt >= hh)cout<<"NO"<<endl;else cout<<"YES"<<endl;
}void query()
{cout<<q[hh]<<endl;
}int main()
{cin>>m;while(m--){cin>>s;if(s == "push"){int x;cin>>x;push(x);}if(s == "pop"){pop();}if(s == "empty"){empty();}if(s == "query"){query();}}return 0;
}
總結模板:(acwing——Y總的)
// hh 表示隊頭,tt表示隊尾
int q[N], hh = 0, tt = -1;// 向隊尾插入一個數
q[ ++ tt] = x;// 從隊頭彈出一個數
hh ++ ;// 隊頭的值
q[hh];// 判斷隊列是否為空,如果 hh <= tt,則表示不為空
if (hh <= tt)
{}
這適用于普通隊列,若是循環隊列還需要加上
if (tt == N) tt = 0; 的判斷條件
單調棧
單調棧是通過維持棧內值的單調遞增(遞減)性,在整體o(n)o(n)o(n)的時間內處理需要大小比較的問題。
題目:
給定一個長度為 N 的整數數列,輸出每個數左邊第一個比它小的數,如果不存在則輸出 ?1。
輸入格式
第一行包含整數 N,表示數列長度。
第二行包含 N 個整數,表示整數數列。
輸出格式
共一行,包含 N 個整數,其中第 i 個數表示第 i 個數的左邊第一個比它小的數,如果不存在則輸出 ?1。
思路:
- 用單調遞增棧,當該元素可以入棧的時候,棧頂元素就是它左側第一個比它小的元素
- 我們只需要維護一個從棧頂到棧底單調遞減的棧,每次不符合單調性就彈棧,最后輸出棧頂即可,最后輸出答案
實現代碼:
#include<iostream>
#include<algorithm>using namespace std;const int N = 100010;int stk[N],tt;
int n;int main()
{cin>>n;for(int i = 0;i < n;i++){int x;cin>>x;while(tt && stk[tt] >= x) tt--;if(tt) cout<<stk[tt]<<' ';else cout<<-1<<' ';stk[++tt] = x;}return 0;
}
核心部分:
while(tt && stk[tt] >= x) tt--;
if(tt) cout<<stk[tt]<<' ';
else cout<<-1<<' ';stk[++tt] = x;
總結模板:(acwing——Y總的)
//常見模型:找出每個數左邊離它最近的比它大/小的數
int tt = 0;
for (int i = 1; i <= n; i ++ )
{while (tt && check(stk[tt], i)) tt -- ;stk[ ++ tt] = i;
}
單調隊列
題目:
給定一個大小為 n≤106 的數組。
有一個大小為 k 的滑動窗口,它從數組的最左邊移動到最右邊。
你只能在窗口中看到 k 個數字。
每次滑動窗口向右移動一個位置。
以下是一個例子:
該數組為 [1 3 -1 -3 5 3 6 7]
,k 為 3。
窗口位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
[1 3 -1] -3 5 3 6 7 | -1 | 3 |
1 [3 -1 -3] 5 3 6 7 | -3 | 3 |
1 3 [-1 -3 5] 3 6 7 | -3 | 5 |
1 3 -1 [-3 5 3] 6 7 | -3 | 5 |
1 3 -1 -3 [5 3 6] 7 | 3 | 6 |
1 3 -1 -3 5 [3 6 7] | 3 | 7 |
你的任務是確定滑動窗口位于每個位置時,窗口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輸入格式
輸入包含兩行。
第一行包含兩個整數 n 和 k,分別代表數組長度和滑動窗口的長度。
第二行有 n 個整數,代表數組的具體數值。
同行數據之間用空格隔開。
輸出格式
輸出包含兩個。
第一行輸出,從左至右,每個位置滑動窗口中的最小值。
第二行輸出,從左至右,每個位置滑動窗口中的最大值。
思路:
實現代碼:
#include<iostream>
#include<algorithm>using namespace std;const int N = 1000010;int n,k;
int hh = 0,tt = -1;
int q[N],a[N];int main()
{scanf("%d%d",&n,&k);for(int i = 0;i < n;i++){scanf("%d",&a[i]);//移除窗口外的元素(隊首出隊)if( i - k +1 > q[hh]) ++hh; // 若隊首出窗口,hh加1//維護隊列單調性(保證隊列遞增)while(hh <= tt && a[i] <= a[q[tt]]) --tt; // 若隊尾不單調,tt減1q[++tt] = i; // 當前元素入隊,下標加到隊尾if(i + 1 >= k)printf("%d ",a[q[hh]]); // 輸出結果}printf("\n");hh = 0,tt = -1;for (int i = 0; i < n; ++ i){if (i - k + 1 > q[hh]) ++ hh;//維護隊列單調性(保證隊列遞減)while (hh <= tt && a[i] >= a[q[tt]]) -- tt;q[++ tt] = i;if (i + 1 >= k) printf("%d ", a[q[hh]]);}printf("\n");return 0;
}
總結模板:(acwing——Y總的)
//常見模型:找出滑動窗口中的最大值/最小值
int hh = 0, tt = -1;
for (int i = 0; i < n; i ++ )
{while (hh <= tt && check_out(q[hh])) hh ++ ; // 判斷隊頭是否滑出窗口while (hh <= tt && check(q[tt], i)) tt -- ;q[ ++ tt] = i;
}
KMP
- KMP 算法常用于解決「模式串在文本串中是否存在匹配」的問題
題目:
給定一個字符串 S,以及一個模式串 P,所有字符串中只包含大小寫英文字母以及阿拉伯數字。
模式串 P 在字符串 S 中多次作為子串出現。
求出模式串 P 在字符串 S 中所有出現的位置的起始下標。
輸入格式
第一行輸入整數 N,表示字符串 P 的長度。
第二行輸入字符串 P。
第三行輸入整數 M,表示字符串 S 的長度。
第四行輸入字符串 S。
輸出格式
共一行,輸出所有出現位置的起始下標(下標從 0 開始計數),整數之間用空格隔開。
思路:
求next數組 , 利用Next
數組避免回溯 , 匹配字符串
實現代碼:
#include<iostream>
#include<algorithm>using namespace std;const int N = 100010, M = 1000010;int n, m;
char p[N], s[M];
int Next[N];int main()
{cin >> n >> p + 1 >> m >> s + 1;for (int i = 2, j = 0; i <= n; i++) {// 若當前字符不匹配,通過Next數組回溯j到上一個可能匹配的位置while (j && p[i] != p[j + 1]) j = Next[j];// 若匹配,j后移(延長前綴后綴的匹配長度)if (p[i] == p[j + 1]) j++;// 記錄當前位置的最長匹配長度Next[i] = j;}for (int i = 1, j = 0; i <= m; i++){// 若不匹配,根據Next數組將j跳轉到合適位置(避免i回溯)while (j && s[i] != p[j + 1]) j = Next[j];if (s[i] == p[j + 1]) j++;if (j == n) {printf("%d ", i - n); j = Next[j];}}return 0;
}
總結模板:(acwing——Y總的)
// s[]是長文本,p[]是模式串,n是s的長度,m是p的長度
求模式串的next數組:
for (int i = 2, j = 0; i <= m; i ++ )
{while (j && p[i] != p[j + 1]) j = ne[j];if (p[i] == p[j + 1]) j ++ ;ne[i] = j;
}// 匹配
for (int i = 1, j = 0; i <= n; i ++ )
{while (j && s[i] != p[j + 1]) j = ne[j];if (s[i] == p[j + 1]) j ++ ;if (j == m){j = ne[j];// 匹配成功后的邏輯}
}
Trie
- Trie樹又稱字典樹、單詞查找樹。是一種能夠高效存儲和查找字符串集合的數據結構
題目:
維護一個字符串集合,支持兩種操作:
I x
向集合中插入一個字符串 x;Q x
詢問一個字符串在集合中出現了多少次。
共有 N 個操作,所有輸入的字符串總長度不超過 105,字符串僅包含小寫英文字母。
完整題目:(https://www.acwing.com/problem/content/837/)acwing 算法基礎課
思路:
Trie 樹中每個節點存儲一個字符,從根節點到葉節點的一條路徑存儲一個字符串。
實現代碼:
#include<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const int N = 100010;char str[N];
int cnt[N],idx,son[N][26];void insert(char str[])
{int p = 0;for(int i = 0;str[i];i++){int u = str[i] - 'a'; //將字母轉化為數字if(!son[p][u]) son[p][u] = ++idx;//該節點不存在,創建節點,其值為下一個節點位置p = son[p][u]; //使“p指針”指向下一個節點位置}cnt[p]++; //結束時的標記,也是記錄以此節點結束的字符串個數
}int query(char str[])
{int p = 0;for(int i = 0;str[i];i++){int u = str[i] - 'a';if(!son[p][u]) return 0; //該節點不存在,即該字符串不存在p = son[p][u];}return cnt[p]; //返回字符串出現的次數
}int main()
{int n;cin>>n;while(n--){char op[2];scanf("%s%s",op,str);if(op[0] == 'I')insert(str);elseprintf("%d\n",query(str));}return 0;
}
總結模板:(acwing——Y總的)
int son[N][26], cnt[N], idx;
// 0號點既是根節點,又是空節點
// son[][]存儲樹中每個節點的子節點
// cnt[]存儲以每個節點結尾的單詞數量// 插入一個字符串
void insert(char *str)
{int p = 0;for (int i = 0; str[i]; i ++ ){int u = str[i] - 'a';if (!son[p][u]) son[p][u] = ++ idx;p = son[p][u];}cnt[p] ++ ;
}// 查詢字符串出現的次數
int query(char *str)
{int p = 0;for (int i = 0; str[i]; i ++ ){int u = str[i] - 'a';if (!son[p][u]) return 0;p = son[p][u];}return cnt[p];
}
并查集
并查集可以動態的連通兩個點,并且可以非常快速的判斷兩個點是否連通
題目:
一共有 n 個數,編號是 1~n,最開始每個數各自在一個集合中。
現在要進行 m 個操作,操作共有兩種:
M a b
,將編號為 a 和 b 的兩個數所在的集合合并,如果兩個數已經在同一個集合中,則忽略這個操作;Q a b
,詢問編號為 a 和 b 的兩個數是否在同一個集合中;
輸入格式
第一行輸入整數 n 和 m。
接下來 m 行,每行包含一個操作指令,指令為 M a b
或 Q a b
中的一種。
輸出格式
對于每個詢問指令 Q a b
,都要輸出一個結果,如果 a 和 b 在同一集合內,則輸出 Yes
,否則輸出 No
。
每個結果占一行。
數據范圍
1 ≤ n,m ≤ 10510^5105
思路:
基本原理:
每個集合用一棵樹來表示,樹根的編號就是整個集合的編號,每個節點存儲它的父節點,p[x]表示它的父節點
實現代碼:
#include<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const int N = 100010;int n,m;
int p[N];int find(int x)
{if(x != p[x])p[x] = find(p[x]);return p[x];
}void merge(int a,int b)
{int pa = find(a);int pb = find(b);if(pa != pb)p[pa] = pb;}void query(int a,int b)
{int pa = find(a);int pb = find(b);if(pa == pb) cout<<"Yes"<<endl;else cout<<"No"<<endl;return ;
}int main()
{cin>>n>>m;for(int i = 1;i <= n;i++)p[i] = i;while(m--){char op;cin>>op;int a,b;cin>>a>>b;if(op == 'M'){merge(a,b);}else{query(a,b);}}return 0 ;
}
樸素并查集–總結模板:(acwing——Y總的)
int p[N]; //存儲每個點的祖宗節點// 返回x的祖宗節點
int find(int x)
{if (p[x] != x) p[x] = find(p[x]);return p[x];
}
// 初始化,假定節點編號是1~n
for (int i = 1; i <= n; i ++ ) p[i] = i;// 合并a和b所在的兩個集合:
p[find(a)] = find(b);
堆
- 堆排序是利用堆這種數據結構而設計的一種排序算法,堆排序是一種選擇排序, 它的最壞、最好、平均時間復雜度均為 O(nlogn)O(nlogn)O(nlogn), 它也是不穩定排序。
- 堆是具有以下性質的完全二叉樹:每個結點的值都大于或等于其左右孩子結點的值, 這種情況稱為大頂堆。
- 每個結點的值都小于或等于其左右孩子結點的值, 這種情況稱為小頂堆。
題目:
輸入一個長度為 n 的整數數列,從小到大輸出前 m 小的數。
輸入格式
第一行包含整數 n 和 m。
第二行包含 n 個整數,表示整數數列。
輸出格式
共一行,包含 m 個整數,表示整數數列中前 m 小的數。
數據范圍
1 ≤ m ≤ n ≤ 10510^5105
思路:
- 將序列構造成一個大頂堆,再將其與末尾元素進行交換, 此時末尾就為最大值。
- 然后將剩余元素重新構造成一個堆, 這樣會得到 n 個元素的次小值。 如此反復執行, 便能得到一個有序序列了。
實現代碼:
#include<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const int N = 100010;int n,m;
int cnt;
int a[N];void down(int u)
{//t記錄最小點的編號int t = u;//有左兒子,并且左兒子比t節點的值小,更新tif(2 * u <= cnt && a[2 * u] < a[t]) t = 2 * u;//有右兒子,并且右兒子比t節點的值小,更新tif(2 * u + 1 <= cnt && a[2 * u + 1] < a[t]) t = 2 * u + 1;if(u != t){swap(a[u],a[t]);down(t);}}int main()
{cin>>n>>m;cnt = n;for(int i = 1;i <= n;i++)cin>>a[i];//從第一個非葉節點開始,從右到左,從下到上處理每個節點for(int i = n / 2;i >= 1;i--)down(i);while(m--){cout<<a[1]<<" ";swap(a[1],a[cnt]);//右邊界左移cnt--;down(1);}return 0;
}
總結模板:(acwing——Y總的)
// h[N]存儲堆中的值, h[1]是堆頂,x的左兒子是2x, 右兒子是2x + 1
// ph[k]存儲第k個插入的點在堆中的位置
// hp[k]存儲堆中下標是k的點是第幾個插入的
int h[N], ph[N], hp[N], size;// 交換兩個點,及其映射關系
void heap_swap(int a, int b)
{swap(ph[hp[a]],ph[hp[b]]);swap(hp[a], hp[b]);swap(h[a], h[b]);
}void down(int u)
{int t = u;if (u * 2 <= size && h[u * 2] < h[t]) t = u * 2;if (u * 2 + 1 <= size && h[u * 2 + 1] < h[t]) t = u * 2 + 1;if (u != t){heap_swap(u, t);down(t);}
}void up(int u)
{while (u / 2 && h[u] < h[u / 2]){heap_swap(u, u / 2);u >>= 1;}
}// O(n)建堆
for (int i = n / 2; i; i -- ) down(i);
哈希表
- 哈希表(hash table,hash map),又稱散列列表,使用O(n)空間復雜度存儲數據,通過哈希函數映射位置,從而實現近似O(1)時間復雜度的插入,查找,刪除等操作。哈希表可以用來統計頻率,記錄內容等等
- 如果元素有窮,并且范圍不大,那么可以用一個固定大小的數組來存儲或統計元素。
Hash表的主要基本操作:
- 計算Hash函數的值
- 定位到對應鏈表中依次遍歷,比較
常用方法:
拉鏈法
開放尋址法
拉鏈法代碼模板–總結模板:(acwing——Y總的)
int h[N], e[N], ne[N], idx;// 向哈希表中插入一個數
void insert(int x)
{int k = (x % N + N) % N;e[idx] = x;ne[idx] = h[k];h[k] = idx ++ ;
}// 在哈希表中查詢某個數是否存在
bool find(int x)
{int k = (x % N + N) % N;for (int i = h[k]; i != -1; i = ne[i])if (e[i] == x)return true;return false;
}
開放尋址法代碼模板–總結模板:(acwing——Y總的)
int h[N];// 如果x在哈希表中,返回x的下標;如果x不在哈希表中,返回x應該插入的位置
int find(int x)
{int t = (x % N + N) % N;while (h[t] != null && h[t] != x){t ++ ;if (t == N) t = 0;}return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