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還有配套的精品資源,點擊獲取
簡介:Objective-C的設計模式不僅僅局限于經典模式,還可以利用其動態特性實現一些非傳統的模式。本文介紹了一系列基于Objective-C動態特性的設計模式,包括使用協議代替類繼承、通過分類擴展類功能、利用KVC和KVO實現屬性訪問與觀察、使用Blocks作為閉包實現回調和并發、代理模式的變體、消息轉發機制、以及利用工廠方法、分類和Category實現單例、分類的分類、私有方法的實現等。這些設計模式提高了代碼的靈活性和可維護性,并在實際開發中發揮重要作用。
1. objc非經典設計模式的理論基礎
在Objective-C編程的世界中,傳統的設計模式如單例、工廠、策略等被廣泛應用,但objc語言特有的靈活性和動態特性,讓我們有機會探索一些非傳統的設計模式。這些非經典設計模式并不遵循傳統的設計原則,但它們利用objc的特性,如動態類型、消息傳遞和運行時特性,能夠提供更簡潔或更高效的解決方案。
1.1 設計模式在objc中的演變
設計模式是軟件工程中的經典概念,它們是解決特定問題的最佳實踐。然而,objc語言的特性讓一些經典設計模式在使用時發生了變化,或者產生了更為簡潔的替代方案。非經典設計模式正是這些變化和替代方案的體現。
1.2 非經典設計模式的重要性
掌握非經典設計模式對于objc開發者來說至關重要。這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深入理解語言特性,還能夠引導我們編寫出更加高效和優雅的代碼。特別是在框架和庫開發過程中,非經典設計模式的使用可以顯著提高代碼的靈活性和可維護性。
1.3objc語言的特性與設計模式的關系
objc語言的動態特性、協議(Protocols)、分類(Categories)以及塊(Blocks)等,為設計模式的實現提供了獨特的優勢。非經典設計模式的產生往往根植于這些語言特性,它們與objc的運行時特性緊密結合,使得設計模式的實現更加直觀和簡潔。
在后續的章節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利用objc的特性來實現和應用非經典設計模式,以及它們在實際開發中帶來的創新和效率。
2. 利用協議實現接口的繼承與多態
2.1 協議作為接口的定義和作用
2.1.1 接口的引入與協議的基本用法
在Objective-C中,協議(Protocol)是一種定義一組方法的接口規范,這些方法可以由任何類來實現。協議提供了一種方式,允許不同的類實現同一組方法,而不必關心它們的繼承關系。這就像是在不同對象之間建立了一種新的“契約”關系。
協議的基本用法示例如下:
// 定義一個協議
@protocol SomeProtocol <NSObject>
- (void)doSomething;
@end// 類聲明遵循協議
@interface SomeClass : NSObject <SomeProtocol>
@end// 類實現協議
@implementation SomeClass
- (void)doSomething {NSLog(@"Doing something!");
}
@end
在上述代碼中,我們首先定義了一個名為 SomeProtocol
的協議,并聲明了一個名為 doSomething
的方法。隨后,我們聲明了一個 SomeClass
類,它遵循了 SomeProtocol
協議,并實現了協議中的 doSomething
方法。
2.1.2 協議與類繼承的區別和聯系
協議與類繼承的主要區別在于它們在實現多態的方式上。類繼承是基于“is-a”的關系,而協議則是基于“can-do”的能力描述。繼承意味著子類將從父類那里獲得屬性和方法,而協議僅規定了必須實現的方法集合。
從聯系上說,協議可以與類繼承相結合,形成更靈活的設計。一個類可以同時遵循多個協議,也可以繼承自一個類同時遵循多個協議,這為Objective-C中的面向對象設計提供了極高的自由度。
2.2 協議實現多態的方法和優勢
2.2.1 協議與多態性結合的場景分析
協議與多態性的結合,可以在不增加類層次復雜度的情況下,提供一種松耦合的擴展機制。比如,使用協議來定義一系列操作,然后讓不同的類實現這些協議,從而實現相同的操作在不同對象上具有不同的實現,即多態。
例如,假設我們有一個處理數據的協議 DataHandler
:
@protocol DataHandler <NSObject>
- (void)processData:(NSData *)data;
@end@interface JSONDataHandler : NSObject <DataHandler>
@end@implementation JSONDataHandler
- (void)processData:(NSData *)data {// 處理JSON數據的邏輯
}
@end@interface XMLDataHandler : NSObject <DataHandler>
@end@implementation XMLDataHandler
- (void)processData:(NSData *)data {// 處理XML數據的邏輯
}
@end
這里, JSONDataHandler
和 XMLDataHandler
都遵循了 DataHandler
協議,并提供了自己對 processData:
方法的實現。這樣,當我們需要處理數據時,我們只需要依賴 DataHandler
協議,而不需要關心具體是哪個類來處理的。
2.2.2 利用協議實現面向對象設計的靈活性
協議是Objective-C面向對象編程中的一個關鍵特性,它允許開發者定義可被多個不同類實現的方法集合。這種機制提供了極高的靈活性和擴展性,特別是在以下方面:
- 委托模式 :協議常被用作定義委托(Delegate)接口,允許多個對象根據協議實現各自的行為。
- 數據源 :例如,
UITableView
通過協議方法獲取數據,這些方法可以由任何遵循UITableViewDataSource
協議的類實現。 - 單元測試 :協議使得模擬和測試變得更加容易,因為可以在測試環境中用遵循特定協議的偽對象替代真實對象。
// 定義一個簡單的協議
@protocol MyProtocol;
@interface MyClass : NSObject <MyProtocol>
@end// 定義協議
@protocol MyProtocol <NSObject>
- (void)myProtocolMethod;
@end// 實現協議
@implementation MyClass
- (void)myProtocolMethod {NSLog(@"Implementing MyProtocolMethod");
}
@end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定義了一個 MyProtocol
協議,并且 MyClass
類遵循并實現了協議中的方法。這種方式確保了 MyClass
實例能夠響應與協議相關的方法調用。
總的來說,協議在Objective-C中的應用提供了程序設計上的靈活性,它可以幫助開發者創建既松耦合又高度可擴展的系統架構。
3. 分類(Category)的高級應用技巧
3.1 分類(Category)擴展類功能的原理和實踐
3.1.1 分類的定義及其背后的機制
在 Objective-C 中,分類(Category)是一種強大的語言特性,允許開發者向已有的類中動態添加方法,而不必訪問類的源代碼,也不需要創建子類。這種機制非常適用于對第三方類庫或系統框架進行擴展。分類通過聲明一個新的 .h
文件和相應的 .m
文件來定義,其背后的工作原理基于運行時(Runtime)機制。
在運行時,每個對象都持有一個方法列表,分類的實現將新方法添加到這個列表中。編譯器在編譯階段會將分類中聲明的方法合并到原類的方法列表中,從而實現了對類的擴展。這種方式不會改變原有類的定義,使得分類成為了一種擴展類功能的非侵入式手段。
3.1.2 分類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方法
分類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使用案例:
- 模塊化代碼 :將不同的功能模塊化,每個分類代表一個功能模塊。例如,為
NSString
類添加一個分類,專門處理字符串格式化功能。 - 隱藏私有API :在公共頭文件中聲明公共接口,將實現細節放在分類中,這樣可以保持接口的簡潔性,同時將細節隱藏。
- 避免類的膨脹 :當一個類的功能變得龐大時,可以通過分類來組織和分散代碼,使其更易于管理和維護。
- 代碼調試和優化 :將實驗性的代碼和優化功能放在分類中,不影響現有項目的穩定性和其他功能的正常運行。
3.2 分類與其他設計模式的結合
3.2.1 分類與繼承模式的比較
分類和繼承都是面向對象編程中的重要概念,它們都可以用于擴展類的功能,但它們有本質的不同:
- 繼承 是一種靜態關系,子類通過繼承獲得父類的所有屬性和方法,并可以添加或重寫它們。繼承是面向對象中的基本關系,但過于緊密,子類和父類之間耦合度較高。
- 分類 是一種動態關系,它在不改變原類定義的情況下,向類中添加方法。分類更靈活,可以被多個類包含,且與原類解耦。
在實際開發中,選擇繼承還是分類取決于具體需求。如果需要進行面向對象的多態設計,繼承通常是更合適的選擇。當需要對第三方類庫進行擴展,或希望保持類之間的解耦,分類是更優的選擇。
3.2.2 分類實現私有方法的技術剖析
在 Objective-C 中,分類還可以用來封裝私有方法。私有方法通常是指那些只在類的實現文件中使用,而不希望在類的外部被調用的方法。通過分類,我們可以將這些私有方法集中管理,而不是散布在類的實現文件中。這不僅有助于保持類的整潔,還可以在需要時輕松地對這些私有方法進行重構。
通過在 .m
文件中聲明分類(通常命名為 PrivateCategory
),可以將私有方法聲明在其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分類中的方法默認是公開的。要實現真正的私有方法,需要采取額外的措施,例如利用編譯器的屬性控制( static
關鍵字或使用 __private
屬性)來確保這些方法不會被外部訪問。
下面是一個簡單的例子:
// 在NSString+Private.h文件中
@interface NSString (Private)
- (void)privateMethod;
@end// 在NSString+Private.m文件中
@implementation NSString (Private)
- (void)privateMethod {// 私有方法的實現
}
@end
請注意,雖然分類使得私有方法更容易被訪問,但最佳實踐是不要過分依賴分類來實現真正的私有功能,因為運行時仍然可以通過反射訪問這些方法。更安全的私有方法實現方式包括使用類擴展(class extensions)或者將私有方法放在實現文件中不進行聲明。
@interface NSString ()
- (void)_reallyPrivateMethod;
@end
通過上述方法,可以安全地將方法定義為真正的私有方法,因為它們不會出現在類的公開接口中,也不會被其他文件訪問。
4. KVC與KVO在objc中的數據綁定技術
在Objective-C編程中,KVC(鍵值編碼)和KVO(鍵值觀察)提供了強大的數據綁定和動態觀察機制,極大地增強了模型與視圖間的解耦和數據的動態交互能力。本章深入探討這兩個技術的基本原理、用途以及如何在項目中實現數據綁定和屬性觀察的案例。
4.1 KVC與KVO的基本原理和用途
4.1.1 KVC的鍵值編碼機制解析
KVC允許我們通過字符串的鍵(key)直接訪問和設置對象的屬性,而無需調用該屬性的setter和getter方法。這通過Objective-C運行時的特性來實現,使得動態語言的特性在編譯時靜態語言中得到體現。
在KVC中,我們經常使用 valueForKey:
和 setValue:forKey:
來訪問和修改屬性。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訪問不存在的鍵,程序會拋出異常。
// 使用KVC設置對象的屬性值
Person *person = [[Person alloc] init];
[person setValue:@"John Doe" forKey:@"name"];
// 使用KVC獲取對象的屬性值
NSString *name = [person valueForKey:@"name"];
代碼邏輯的逐行解讀分析
-
Person *person = [[Person alloc] init];
創建了一個Person類的實例。 -
[person setValue:@"John Doe" forKey:@"name"];
通過KVC機制,將name屬性的值設置為”John Doe”。 -
NSString *name = [person valueForKey:@"name"];
通過KVC獲取person對象name屬性的值,并將該值存儲到字符串變量name中。
4.1.2 KVO的鍵值觀察模式實現細節
KVO是一種觀察者模式的實現,它允許對象監聽其他對象屬性值的變化。當被觀察對象的屬性值改變時,觀察者對象會收到通知。KVO利用Objective-C運行時動態地為對象添加屬性的getter和setter方法,從而實現對屬性變化的監控。
// 注冊觀察者
[person addObserver:self forKeyPath:@"name" options:NSKeyValueObservingOptionNew context:nil];// 被觀察者屬性變化
[person setName:@"Jane Doe"];// 實現觀察者回調方法
- (void)observeValueForKeyPath:(NSString *)keyPath ofObject:(id)object change:(NSDictionary<NSKeyValueChangeKey,id> *)change context:(void *)context {if ([keyPath isEqualToString:@"name"]) {NSString *newValue = change[NSKeyValueChangeNewKey];NSLog(@"新名字是: %@", newValue);}
}
代碼邏輯的逐行解讀分析
-
[person addObserver:self forKeyPath:@"name" options:NSKeyValueObservingOptionNew context:nil];
在person對象上注冊一個觀察者,觀察其name屬性的變化。 -
[person setName:@"Jane Doe"];
更改person對象的name屬性值。 -
observeValueForKeyPath:ofObject:change:context:
當被觀察的屬性值變化時,這個方法會被調用,我們在這個方法中可以根據屬性鍵(keyPath)判斷具體哪個屬性發生了變化,并進行相應的操作。
4.2 利用KVC與KVO進行數據綁定和屬性觀察的案例
4.2.1 數據綁定在模型與視圖之間的應用
數據綁定是將視圖的屬性與模型的屬性進行關聯,當模型屬性改變時,視圖會自動更新。KVC和KVO能夠有效地在模型和視圖之間建立這種動態的綁定關系。
以一個簡單的用戶界面為例,我們要實現一個文本框顯示用戶的姓名,當模型中用戶的姓名屬性更新時,文本框中顯示的姓名也自動更新。
graph LR;
A[模型Model] -->|KVO監聽| B[數據同步]
B --> C[更新視圖View]
數據綁定流程說明
- 模型Model :定義用戶的數據模型,包含用戶的姓名等屬性。
- 數據同步 :當Model中的用戶姓名屬性被修改時,KVO機制會觸發通知,數據同步過程開始。
- 更新視圖View :將新的數據(新的姓名)更新到界面的文本框組件。
4.2.2 屬性觀察在業務邏輯中的實踐技巧
在業務邏輯層,使用KVO不僅可以監控數據的變化,還能根據數據的變化做出相應的業務處理。例如,我們可以基于用戶的登錄狀態變化來更新應用的導航欄顯示。
// 用戶類User
@interface User : NSObject
@property (nonatomic, assign) NSInteger loginStatus;
@end// 觀察用戶登錄狀態變化
[self.user addObserver:self forKeyPath:@"loginStatus" options:NSKeyValueObservingOptionNew context:nil];// 實現觀察回調方法
- (void)observeValueForKeyPath:(NSString *)keyPath ofObject:(id)object change:(NSDictionary<NSKeyValueChangeKey,id> *)change context:(void *)context {if ([keyPath isEqualToString:@"loginStatus"]) {NSInteger newStatus = [change[NSKeyValueChangeNewKey] integerValue];if (newStatus == 1) {// 用戶已登錄,更新導航欄顯示self.navigationItem.title = @"歡迎回來";} else {// 用戶未登錄,更新導航欄顯示self.navigationItem.title = @"歡迎";}}
}
代碼邏輯的逐行解讀分析
-
[self.user addObserver:self forKeyPath:@"loginStatus" options:NSKeyValueObservingOptionNew context:nil];
在用戶對象上注冊觀察者,監聽loginStatus屬性。 -
[change[NSKeyValueChangeNewKey] integerValue]
獲取屬性變化后的值。 -
if (newStatus == 1)
判斷用戶登錄狀態是否為已登錄,并根據狀態更新導航欄標題。
通過這樣的實踐,KVC和KVO不僅僅提供了數據綁定和屬性觀察的機制,同時也豐富了我們在處理動態數據交互時的編程策略和方法。
5. Blocks與閉包在objc中的實現與運用
5.1 Blocks的定義和閉包的基本概念
5.1.1 Blocks的語法和內存管理
Blocks是Objective-C中一種特殊的代碼塊,它能將一段代碼及其相關的狀態封裝起來,從而形成一個可以復用的功能塊。在Objective-C中,它通常被用來實現回調函數、操作列表、排序和異步執行等任務。
Blocks的語法使用了 ^
符號來定義,它可以捕獲在代碼塊創建時外部變量的值,使得即使外部變量在Block創建后改變了,Block內依然可以使用這些變量的值。但這種捕獲可能會帶來內存管理方面的問題,特別是當捕獲的變量是引用類型時(如對象)。
void (^myBlock)(void) = ^{NSLog(@"Block內部可以訪問到外部的變量");
};// 執行Block
myBlock();
從上面的簡單例子中可以看到,Block在Objective-C中被定義為 void (^blockName)(void)
這樣的形式。當Block內部引用了外部的局部變量時,Block會創建這些變量的復制,并在內部使用這些復制的值。
關于內存管理,由于Block實際上是一個引用類型,所以當它被創建在一個自動釋放池中時,需要特別注意引用計數。例如,當Block被賦值給一個屬性,或者作為回調方法的參數傳遞時,可能需要對Block進行 copy
操作,以確保Block在適當的時候不被釋放。
5.1.2 閉包在objc中的定義和作用
閉包(Closure)是編程語言中一個可執行代碼塊的表達式,它能捕獲周圍狀態的值。在Objective-C中,Blocks可以被視為閉包的一種實現方式。閉包允許開發者在代碼中創建函數類型的實例,這些實例可以捕獲并存儲其定義時所在的作用域中變量的引用。這種特性使閉包非常適合實現回調、事件處理器、數據封裝等功能。
Objective-C中的閉包有以下幾個主要作用:
- 封裝代碼 :將多行代碼封裝成一個單獨的代碼塊,可以在之后的程序執行中多次調用。
- 參數傳遞 :可以像傳遞普通數據類型一樣傳遞代碼塊,實現高度的靈活性。
- 訪問外部變量 :閉包可以捕獲其定義時作用域中的變量,并在執行時引用這些變量。
5.2 Blocks在objc中的高級用途
5.2.1 Blocks在回調和異步處理中的應用
在異步處理和回調機制中,Blocks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性。由于Blocks可以捕獲并存儲作用域中的變量值,因此它在異步編程模型中可以用來簡化數據傳遞的流程。
比如,在網絡請求中,通常需要一個回調函數來處理請求成功或失敗的情況。使用Blocks可以將成功或失敗的處理邏輯寫在請求方法中,而不需要單獨定義回調函數:
NSURL *url = [NSURL URLWithString:@"http://example.com/data.json"];
NSURLRequest *request = [NSURLRequest requestWithURL:url];
__block NSError *error = nil;
__weak __typeof(self) weakSelf = self;[NSURLConnection sendAsynchronousRequest:request queue:[NSOperationQueue mainQueue] completionHandler:^(NSURLResponse *response, NSData *data, NSError *connectionError) {weakSelf.progressBlock(data); // 更新進度if (connectionError) {error = connectionError;} else {NSError *parseError = nil;id jsonObject = [NSJSONSerialization JSONObjectWithData:data options:NSJSONReadingMutableContainers error:&parseError];if (parseError) {error = parseError;} else {weakSelf.jsonBlock(jsonObject); // 成功處理數據}}if (error) {NSLog(@"請求錯誤:%@", error);}
}];
在上面的示例中, progressBlock
和 jsonBlock
是Block類型的屬性,它們被用作異步請求完成后的回調處理。
5.2.2 利用Blocks實現數據封裝和函數式編程
由于Blocks提供了代碼封裝的便利性,它可以用來實現函數式編程中的某些特性,比如“高階函數”。在Objective-C中,可以使用Blocks作為參數或者返回值,實現對數據的封裝和函數的組合。
利用Blocks的這種能力,可以實現一些簡單的函數式編程技術。例如,可以使用Blocks作為參數來過濾數組:
NSArray *numbers = @[@1, @2, @3, @4, @5];
NSArray *evenNumbers = [numbers filteredArrayUsingBlock:^BOOL(id obj, NSUInteger idx, BOOL *stop) {return [obj isEqual:@([obj unsignedIntegerValue] % 2 == 0)];
}];
在這個例子中, filteredArrayUsingBlock:
方法使用了一個Block作為過濾條件,返回數組中所有偶數的數組。這種使用Blocks的方式使得代碼更加靈活且易于閱讀。
總的來說,Blocks在Objective-C中的應用不僅限于回調和異步處理,它們還提供了數據封裝和函數式編程的強大工具,使得Objective-C的編程風格更加現代化和靈活。在實際開發中,合理利用Blocks能顯著提高代碼的可維護性和執行效率。
6. 代理(Delegate)模式的變體與實例
6.1 代理模式的原理和objc中的實現
6.1.1 代理模式的基本思想
代理模式是一種常見的設計模式,用于表示一種行為的接口,使得其他對象可以在這個接口的約束下執行一些特定的操作。其核心思想是將某些操作委托給其他對象來執行,以保持代碼的松耦合和可擴展性。
在軟件設計中,代理模式經常被用于實現以下幾個目標:
- 控制對一個對象的訪問;
- 當對象的某些操作變得過于復雜時,簡化對象的使用;
- 當一個對象的生命周期需要被外部管理時。
6.1.2 在objc中實現代理模式的方法
在Objective-C中,代理模式是通過協議(Protocol)和委托(Delegate)屬性來實現的。協議定義了一組方法,類可以聲明它遵循這些方法,但不必實現它們。委托則是實現了這些協議的類的實例。
示例代碼塊
// 定義一個協議,包含代理方法
@protocol MyDelegate <NSObject>
- (void)delegateMethodToHandleAction:(NSString *)action;
@end// 類A實現了協議,作為代理
@interface ClassA : NSObject <MyDelegate>
@property (nonatomic, weak) id<MyDelegate> delegate;
@end@implementation ClassA- (void)performAction {// 假設發生了一個需要通知代理的事件[self.delegate delegateMethodToHandleAction:@"action"];
}@end// 類B遵循協議,并注冊為A的代理
@interface ClassB : NSObject <MyDelegate>
@end@implementation ClassB- (void)delegateMethodToHandleAction:(NSString *)action {NSLog(@"ClassB handled action: %@", action);
}@end// 使用時,創建A和B的實例,并將B設置為A的代理
ClassA *a = [[ClassA alloc] init];
ClassB *b = [[ClassB alloc] init];
a.delegate = b;// 調用方法,觸發代理方法
[a performAction];
在這個例子中, ClassA
需要執行某些操作時,它通過它的 delegate
屬性調用 delegateMethodToHandleAction:
方法。 ClassB
實現了這個協議,并被設置為 ClassA
的代理,從而響應代理消息。
6.2 探索代理模式的變體和擴展應用
6.2.1 多代理模式的實現和適用場景
在某些復雜的場景下,單一的代理可能不足以滿足需求。多代理模式允許多個對象同時作為代理,共同響應代理消息。這在需要多個對象協作處理同一個事件時非常有用。
示例代碼塊
// 多代理需要遵循協議的類實現可選的方法
@protocol MultiDelegate <NSObject>
@optional
- (void)optionalMethodForMultipleDelegates;
@end// 類C和D都遵循這個協議
@interface ClassC : NSObject <MultiDelegate>
@end@implementation ClassC- (void)optionalMethodForMultipleDelegates {NSLog(@"ClassC handled optional method");
}@end@interface ClassD : NSObject <MultiDelegate>
@end@implementation ClassD- (void)optionalMethodForMultipleDelegates {NSLog(@"ClassD handled optional method");
}@end// 類E可以擁有多個代理
@interface ClassE : NSObject
@property (nonatomic, weak) id<MultiDelegate> delegate1;
@property (nonatomic, weak) id<MultiDelegate> delegate2;
@end@implementation ClassE- (void)triggerMultipleDelegates {if ([self.delegate1 respondsToSelector:@selector(optionalMethodForMultipleDelegates)]) {[self.delegate1 optionalMethodForMultipleDelegates];}if ([self.delegate2 respondsToSelector:@selector(optionalMethodForMultipleDelegates)]) {[self.delegate2 optionalMethodForMultipleDelegates];}
}@end// 使用時,創建E的實例,并將C和D設置為E的多個代理
ClassE *e = [[ClassE alloc] init];
ClassC *c = [[ClassC alloc] init];
ClassD *d = [[ClassD alloc] init];
e.delegate1 = c;
e.delegate2 = d;// 調用方法,觸發多個代理
[e triggerMultipleDelegates];
6.2.2 委托模式與通知結合的設計思路
委托模式與通知模式結合可以創建更加靈活的設計,它允許對象在不直接知道對方的情況下進行通信。一個對象可以通知一個中間對象,而這個中間對象再轉發通知到其他監聽的代理對象。
示例代碼塊
// 使用NSNotificationCenter實現通知的發送和監聽
// 假設ClassF需要向其他對象發送通知
ClassF *f = [[ClassF alloc] init];// 注冊監聽者
[[NSNotificationCenter defaultCenter] addObserver:selfselector:@selector(handleNotification:)name:@"MyNotification"object:f];// ClassF發送通知
[[NSNotificationCenter defaultCenter] postNotificationName:@"MyNotification"object:f];// 在監聽者對象中實現handleNotification:方法來響應通知
- (void)handleNotification:(NS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NSLog(@"Received notification: %@", notification.name);
}// 別忘了在不需要監聽時移除監聽者
- (void)dealloc {[[NSNotificationCenter defaultCenter] removeObserver:self];
}
通過這種方式,類F可以通知其他對象進行操作,而這些對象并不需要直接引用類F。這種模式在需要解耦的對象間通信中非常有用。
7. objc中消息轉發機制與工廠方法的綜合應用
在Objective-C編程中,消息轉發機制和工廠方法是兩種重要的面向對象設計技術。它們在運行時動態地處理方法調用和對象的創建過程,從而提供更大的靈活性和擴展性。
7.1 消息轉發機制的深入理解和使用
7.1.1 消息轉發的工作原理
Objective-C的消息轉發機制允許對象有機會響應原本未定義的消息。當一個消息發送給對象,但該對象沒有實現相應的方法時,系統會按照一定順序嘗試解決這個問題:
- 動態方法解析:運行時首先調用對象的
+resolveInstanceMethod:
或+resolveClassMethod:
方法。開發者可以在這里動態添加方法實現。 -
快速轉發(Fast Forwarding):如果沒有方法被解析,運行時會調用對象的
forwardingTargetForSelector:
方法,允許開發者將消息轉發給另一個對象處理。 -
完整轉發(Full Forwarding):如果快速轉發沒有處理,運行時最后會調用對象的
methodSignatureForSelector:
和forwardInvocation:
方法。在forwardInvocation:
中,開發者可以使用NSInvocation對象,封裝消息并進行更復雜的轉發。
7.1.2 如何利用消息轉發解決方法調用問題
消息轉發可以用來處理很多邊界情況,例如:
- 動態代理:可以創建一個中介對象,負責轉發消息給實際處理者。
- 模擬方法實現:當某些類的方法實現不可更改時,可以通過消息轉發提供額外的處理邏輯。
- 抽象接口:定義抽象接口,并在運行時決定具體的實現類。
消息轉發不僅可以增加程序的靈活性,還可以作為編程時的一種設計模式,用于實現延遲加載、插件系統等功能。
7.2 工廠方法與分類結合的實例化模式
7.2.1 工廠方法在objc中的實現策略
工廠方法是一種創建型設計模式,它提供了一種創建對象的最佳方式。在Objective-C中,工廠方法通常使用類方法實現,并返回一個類的實例。結合分類(Category),可以在不修改原有類的情況下,為類添加工廠方法,實現具體的實例化邏輯。
一個工廠方法的實現步驟可能如下:
- 定義一個類方法,返回自定義類類型的實例。
- 在工廠方法中執行必要的初始化操作。
- 遵循單一職責原則,每個工廠方法負責創建一種類型的對象。
示例代碼:
@interface CustomClass : NSObject
+ (instancetype)customFactoryMethod;
@end@implementation CustomClass (Factory)+ (instancetype)customFactoryMethod {CustomClass *object = [[self alloc] init];// Perform any additional setup requiredreturn object;
}@end
7.2.2 結合分類實現更靈活的對象創建過程
分類可以用來增強已有類的功能。結合工廠方法,可以讓對象的創建過程更加靈活。例如,可以通過分類為某個類添加多個工廠方法,每個工廠方法對應不同的創建策略。
使用分類添加工廠方法的優點包括:
- 代碼組織清晰:分類可以在邏輯上分離不同的創建策略。
- 易于擴展:無需修改原有類的情況下,添加新的工廠方法。
- 隱藏實現細節:客戶端代碼不需要知道對象的具體創建過程。
@interface CustomClass (FactoryExtension)+ (instancetype)customFactoryMethodWithParameter:(NSString *)parameter;@end@implementation CustomClass (FactoryExtension)+ (instancetype)customFactoryMethodWithParameter:(NSString *)parameter {CustomClass *object = [[self alloc] init];// Use the parameter to configure the objectreturn object;
}@end
7.3 利用Category實現線程安全的單例和其他高級技巧
7.3.1 Category在線程安全單例中的應用
利用分類實現線程安全的單例模式是一種常見的技巧。通過分類,可以將單例的實現封裝起來,同時保證線程安全。Objective-C運行時提供了 dispatch_once
函數,這是實現線程安全單例的推薦方式。
示例代碼:
@implementation SingletonClass (Singleton)static SingletonClass *_instance = nil;+ (instancetype)sharedInstance {static dispatch_once_t onceToken;dispatch_once(&onceToken, ^{_instance = [[self alloc] init];});return _instance;
}@end
7.3.2 Category實現分類的分類以及其它高級特性
分類的分類(Category of Category),是一種高級技巧,可以為一個已有的分類添加新的方法。這是Objective-C語言的特性之一,允許開發者在不修改原有類定義的情況下,為分類繼續增加方法。
示例代碼:
// 假設已有的分類
@interface SomeClass (SomeCategory)
- (void現有的方法);
@end// 現在想為這個分類增加新的方法
@interface SomeClass (SomeCategory) (MoreMethods)
- (void新增方法);
@end@implementation SomeClass (SomeCategory) (MoreMethods)
- (void新增方法) {// 新增方法的實現
}
@end
這種方法可以在類庫的維護和更新中非常有用,特別是對于第三方庫的擴展。
通過上述章節的介紹和示例代碼,我們展示了Objective-C中消息轉發機制、工廠方法以及Category的高級應用技巧,以及它們在實際編程中的應用。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進一步探索如何利用這些技術解決實際開發中的問題。
本文還有配套的精品資源,點擊獲取
簡介:Objective-C的設計模式不僅僅局限于經典模式,還可以利用其動態特性實現一些非傳統的模式。本文介紹了一系列基于Objective-C動態特性的設計模式,包括使用協議代替類繼承、通過分類擴展類功能、利用KVC和KVO實現屬性訪問與觀察、使用Blocks作為閉包實現回調和并發、代理模式的變體、消息轉發機制、以及利用工廠方法、分類和Category實現單例、分類的分類、私有方法的實現等。這些設計模式提高了代碼的靈活性和可維護性,并在實際開發中發揮重要作用。
本文還有配套的精品資源,點擊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