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大語言模型(LLM)已成為顛覆性技術。從 GPT 系列到 LLaMA、ChatGLM,這些參數規模動輒百億甚至萬億的模型,不僅實現了流暢的自然語言交互,更在代碼生成、邏輯推理等復雜任務中展現出驚人能力。本文將從技術底層拆解 LLM 的核心架構,分析訓練與推理的關鍵挑戰,并結合工程實踐提供可落地的部署方案。
一、LLM 的技術基石:Transformer 與自注意力機制
LLM 的革命性突破源于 2017 年 Google 提出的 Transformer 架構,其核心是自注意力機制(Self-Attention),解決了傳統 RNN 無法并行計算且長距離依賴建模能力弱的問題。
1.1 自注意力機制的數學原理
自注意力機制通過計算輸入序列中每個 token 與其他 token 的關聯權重,實現上下文信息的動態聚合。其核心公式如下:
# 簡化版自注意力計算
def scaled_dot_product_attention(Q, K, V, mask=None):
d_k = Q.size(-1)
scores = torch.matmul(Q, K.transpose(-2, -1)) / math.sqrt(d_k) # 縮放點積
if mask is not None:
scores = scores.masked_fill(mask == 0, -1e9)
attn_weights = F.softmax(scores, dim=-1) # 注意力權重
output = torch.matmul(attn_weights, V) # 加權求和
return output, attn_weights
其中 Q(Query)、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