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35題
某自治系統內采用 RIP 協議,若該自治系統內的路由器 R1 收到其鄰居路由器 R2 的距離矢量,距離矢量中包含信息 <net1, 16>,則能得出的結論是( )
A. R2 可以經過 R1 到達 net1,跳數為17
B. R2 可以到達 net1,跳數為 16
C. R1 可以經過 R2 到達 net1,跳數為17
D. R1 不能經過 R2 到達 net1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協議,相關內容如下:
- RIP 協議的基本原理:
- RIP 是一種基于距離矢量的路由協議,路由器周期性地與鄰居交換路由信息(距離矢量)。
- 距離矢量包含目的網絡和對應的距離(跳數)。跳數是 RIP 的度量標準,表示到達目的網絡所需經過的路由器數量(即跳數)。RIP 規定:直接相連網絡的跳數為 1,每經過一個路由器跳數加 1。
- RIP 設計初衷適用于中小型網絡,最大跳數 15 可避免路由環路無限計數。跳數為 16 時,表示目的網絡不可達(infinity metric),這是 RIP 中定義的“無窮大”值,用于指示網絡不可訪問。,并通過跳數 16 快速傳播不可達信息。
- 距離矢量:
- 距離矢量是鄰居路由器(如 R2)主動發送的信息,表示 R2 自身到目的網絡的距離。收到該信息的路由器(如 R1)使用它來更新自身路由表,但不會反向推斷鄰居的路由(如 R2 如何到達 net1)
- 當路由器從鄰居收到距離矢量時,會更新自己的路由表。更新規則是:路由器計算到目的網絡的新跳數 = 鄰居報告的跳數 + 1(因為數據包需要額外一跳經過鄰居路由器)。如果計算結果 ≥ 16,則視為不可達(跳數為 16),不會添加到路由表中,或標記為無效路由。
本題中,R1 收到 R2 的距離矢量 <net1, 16>
,表明 R2 報告自身到達 net1 的跳數為 16。根據 RIP 協議,跳數 16 定義為不可達(infinity metric),因此 R2 無法訪問 net1。
R1 收到 R2 的矢量后,計算通過 R2 到達 net1 的新跳數= 16+1=1716 + 1 = 1716+1=17 。根據 RIP 協議,此計算結果 17 等價于不可達(跳數 16),所以,R1 不會在路由表中添加或更新通過 R2 到達 net1 的路由條目,因為該路徑無效。故,R1 不能經過 R2 到達 net1(D 選項)。
本題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