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山體滑坡、坍塌建筑等突發災害中,會嚴重摧毀建筑物,造成倒塌和人員被困;在瓦礫堆、混凝土板層中,受困人員的生命安全常常面臨嚴峻威脅。傳統救援手段通常存在響應時間長、監測精度有限等不足。
救援現場往往環境復雜,要求設備在短時間內準確識別人體生命信號。在復雜的災害現場,傳統紅外或視覺設備難以發揮作用,而雷達波具備較強穿透能力,能夠檢測到被覆蓋區域中的生命體征。避免直接接觸患者,有利于在危險環境下安全評估現場情況。
雷達生命探測向目標區域發射超寬帶的微功率電磁波,這些電磁波在遇到不同介質的界面時會發生反射。當電磁波遇到活動的目標,如人體的呼吸、心跳或肢體運動等產生的微動時,會產生時域多普勒回波。通過對回波信號的接收、處理和分析,可以提取出與生命活動相關的信息,從而判斷廢墟內是否存在生命體以及生命體的具體位置。
2010年海地地震后,雷達生命探測儀首次大規模應用于國際救援。面對震后建筑密集坍塌、廢墟掩埋深度大的復雜環境,該設備通過超寬帶雷達波穿透混凝土、瓦礫等介質,精準定位被困人員的呼吸和心跳信號。救援隊利用其快速掃描功能,在72小時黃金救援期內成功定位數十名幸存者,顯著提升了救援效率。
雷達生命探測儀能夠在短時間內探測較大范圍內的生命跡象,幫助救援人員快速定位被困人員位置,顯著減少搜索時間,從而提高救援效率。設備無需救援人員進入危險區域即可完成探測,有效降低了救援人員在復雜環境中的風險。此外,其精準的探測結果為救援行動提供了科學依據,幫助救援人員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被困人員的生存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