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時間線就是從我的大二上開始
9月開學就迎來了本科階段最重要的數學建模競賽——國賽,這個比賽一般是在9月的第二周開始。
2021年國賽是我第一次參加國賽,在報名前我還在糾結隊友,后來經學長推薦找了另外兩個學長。其實第一次國賽沒啥好說的,做的一般,寫得太爛,啥都不懂,混了個省二。
加上我當時其實對數學建模的興趣不高,那會兒人傻只想著搞數學分析和高等代數。但是第一次國賽還是受益頗多,那三天喝了9瓶red🐮,不得再次感嘆那會兒年輕真好。
大概是國賽剛比完,那會兒c老師在路上問我對數學建模感不感興趣,當時我回答不是很感興趣,覺得還是學好課程重要點。
同樣是9月,認識了一個同屆的跨院同學,當時一起相約參加10月的大數據競賽。然后就按部就班學點東西,看點書,繼續學數學。直到比賽開始,當時我們在一個教學樓頂樓參賽,因為那里幾乎沒有人會過去。要說對那個比賽還有啥印象當時忘得差不多了,就是記得點了一家超級好吃的漢堡。
在這場比賽之后,又和c老師一塊聊天,他再次問我對數學建模感不感興趣,那會兒回答有點興趣。
11月中旬參加了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這次競賽也是我第一次參加數學競賽,我不會想到這次競賽是我數學競賽心態最輕松的一次同時也是我成績最好的一次,誰能想到數學競賽最好成績就這樣留給了大二,我大概是在12月初知道的成績,當時得知省一穩了,有機會進國賽,而后是在12月下旬左右知道拿到的國賽資格。
11月下旬和l學長參加亞太數學建模,同時認識了h學長,h學長是和x學長組隊拿的國賽一等獎。在那場比賽中,我才真實感受到建模的魅力和有趣。因為在那之前我參加比賽都是拿到題目,去找文獻,查閱方法,套用算法,編寫論文。但是在那場競賽中,我開始自己推導模型,一步步推導。認真感受到數學建模的成就感,但其實更多的是挫敗感。
在這場競賽結束后,我找到c老師告訴他我對數學建模感興趣。后來差不多是一個月的時間,我跟著h學長一塊學,他帶著我去看各種論文,翻出很多數模的論文讓我一起評閱,從他們的論文中發現自己的問題以及他們的優點,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