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礎概念
1. 服務
指網絡中各層為緊鄰的上層提供的功能調用,是垂直的。包括面向連接服務、無連接服務、可靠服務、不可靠服務。
2. 協議
是計算機?絡相互通信的對等層實體之間交換信息時必須遵守的規則或約定的集合。?絡協議的三個基本要素:語法、語義和時序。
3. 接口
上下層之間交換信息通過接口來實現。一般使上下層之間傳輸信息量盡可能少 ,這樣使兩層之間保持其功能的相對獨立性。
硬件接口: 在物理層面,接口通常指的是硬件設備之間的連接點,它規定了設備之間如何物理連接。
軟件接口: 在軟件層面,接口通常指的是兩個軟件模塊或系統之間的交互點。軟件接口定義了模塊之間的通信規則和數據交換方式。
網絡接口: 在網絡層面,接口通常指的是連接網絡的設備(如計算機、路由器、交換機等)與網絡媒體之間的接口。
4. 網絡體系結構
是指計算機網絡的整體結構和組織方式。它描述了網絡中各個組件之間的關系和功能分配。
5. OSI七層模型
OSI模型是一個理論框架,目的是為了標準化網絡通信;而TCP/IP模型則是互聯網協議的基礎,更具實踐性。
(7)應用層:這是OSI參考模型的最高層。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求,以及提供網絡與用戶軟件之間的接口服務。
(6)表示層: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數據的壓縮和解壓縮、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
(5)會話層:在會話層以及以上各層中,數據的傳輸都以報文為單位,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以及維護應用之間的通信機制。
(4)傳輸層:傳輸層的主要任務是通過通信子網的特性,最佳地利用網絡資源,并以可靠與經濟的方式為2個端系統的會話層之間建立一條連接通道,以透明地傳輸報文。
(3)網絡層:網絡層的主要任務是為要傳輸的分組選擇一條合適的路徑,使發送分組能夠正確無誤地按照給定的目的地址找到目的主機,交付給目的主機的傳輸層。
(2)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負責在2個相鄰的結點之間的鏈路上實現無差錯的數據幀傳輸。實現的主要功能有:幀的同步、差錯控制、流量控制、尋址、幀內定界、透明比特組合傳輸等。(1)物理層:物理層的任務就是為上層提供一個物理的連接,以及該物理連接表現出來的機械、電氣、功能和過程特性,實現透明的比特流傳輸。
6. TCP/IP四層參考模型
(4)應用層:負責為用戶提供所需要的各種服務,如HTTP協議、SMTP協議等。這一層的主要任務是處理特定的應用程序細節。
(3)傳輸層:為應用層實體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功能,保證了數據包的順序傳送及數據的完整性。主要協議有可靠的TCP協議和高效的UDP協議。
(2)網絡層:主要解決主機到主機的通信問題,負責尋址(準確找到對方設備)的IP協議。
(1)網絡接口層:它主要負責在相鄰節點之間提供可靠的數據傳輸,并將物理層提供的比特流轉換為邏輯上的幀。
7. 最大傳輸單元MTU及分片操作
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最大傳輸單元,是指在計算機網絡通信中,能夠在單個網絡層數據包中傳輸的最大數據量。它是指在網絡層(OSI模型的第三層)中,能夠通過網絡傳輸的數據包的最大尺寸。
如果一個數據包的大小超過了鏈路的MTU,它將被分片。分片是將大數據包分解成多個小的數據包進行傳輸。分片會增加額外的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