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格拉底只在需要的時候才索取,那樣便能以最少的物質滿足自身的要求。他認為每個人都天生體質脆弱,只有在貧乏的環境中才會鍛煉地強壯起來。生活中的大多數人認為,奢華才是幸福的生活。無休止的物質積聚,讓人們每天生活在一個內心的無底洞中。
2.家長要用心創造一種氣氛, 就是讓孩子自己主動學習,而不是讓他每天放學回到家就聽從安排,什么時候做作業,什么時候玩,形成一種絕對支配和被支配的氣氛,這對孩子學習是不利的。比如孩子剛上學,回家肯定要問家長:“媽媽,現在可以玩嗎?”這時家長要指導孩子開始學會自己安排學習和玩要,家長可以說:“你能自己安排嗎?不會的媽媽幫你。”這樣可以發展孩子的主動性,讓他學著自己安排學習。
3.好多學生會有這樣的疑問:數學也沒少做題,有些題還做了不止一次,怎么成績還是提高不了呢?
“什么不會就做什么,什么會了就不做”,這真是簡單得不能再
簡單的道理。你也許會說:這算什么經驗?先別忙著下結論。事實上,有多少同學就是忘記了這個簡單的道理,什么不會就不做什么,什么會了卻還做什么,浪費掉了寶貴的時光。
4.六年級的曉晴放學回家后,一句話沒有說,就情緒低落地走進自己的房間。媽媽發現了女兒的異樣,并沒有緊張地問女兒怎么了,而是端著一盤水果敲門走進女兒的房間。
女兒正趴在書桌上,并用筆在一張廢紙上不停地亂畫著,媽媽看到了,那張廢紙上寫滿了“郁悶”“生氣”“氣憤”等消極的詞匯。看到這種情況,媽媽撫摸著女兒的頭說:“女兒,可以跟媽媽說說遇到什么事了嗎?媽媽像你這么大時,一不高興了就想找人說話。”
"媽媽,我指出好朋友的錯誤是為她好,但是她卻不這樣認為,地不理我了,還說我不夠意思,我很傷心。”
"被好朋友誤解確實是件很傷心的事情,媽媽也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你現在心里是不是空空的,不想失去好朋友,但又不知道應該怎么辦呀?”
“是呀,媽媽,你說我該怎么辦呢?”
“傻丫頭,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什么也不做,靜靜地等上一天,站在你好朋友的角度想一想,自己的這種做法是否傷害了她。然后找你的好朋友認真地聊一聊,告訴她你做那件事情的目的,并告訴地你用錯了方式。很簡單,誤會就會解開了。”
- 一定是有人沒有正確地對待我們?!即便他發脾氣的理由十足,但他生氣的深層動機還是頗成問題的。
說到底,這種行為本質上是由于人對自己不夠看重引起的。任何事情的發生,他都覺得有人好像在利用他。比如說,你因為有事讓他多等了一會兒,他就可能認為你沒有守時的原因是你不在乎他或者不夠尊重他。
如果你對自己有充分的自信,那么,你就不會直接把所有原因都推到別人身上去了。如果對方跟你約定了時間而耽擱了-會兒,你就會認為對方有些小麻煩、或手里有活兒放不下,反正你不會下意識地認為這是對方故意為了擺架子而來刁難你的。簡單地說: (1)你不會將他的行為看成是對你的不尊重; (2) 即便有可能是這樣,你也不會大發雷霆,因為你對自己有充分的自信,根本不需要用別人的尊重來抬高自己。
6.但在通常的情況下,我們一聽到對方這類苛責的話,本能的第一反應就是與對方爭論,極力想為自己辯解。請注意,這個人之所以敢說這番話,或用這種方式和你說話,潛在的原因是他還很在乎你。因此,無論這個人的意見可行與否,也不管他是出于一種什么目的,你都要對他表示感謝。如果你馬上想為自己辯解的話,你價們肯定就會陷入爭吵當中。想想牌桌上的情形吧,對方出于好意指責你出錯了牌,他本來針對的是“牌錯了”,但到了你的耳中就被理解成“我錯了”,你想為自己辯解,最后兩個人吵了起來…
7.大家知道,實際生活是這樣的:當一切事情進展順利的時候,我們一般不會發怒,但一但情況變得"糟糕”,那么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讓我們大動肝火。這就是遷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