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義: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是一種源自東方禪修、結合現代心理學的心理訓練方法,核心是有意識地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體驗上,不加評判地覺察自身的 thoughts(想法)、feelings(感受)、sensations(感覺)及周圍環境,從而培養對身心狀態的清晰認知,減少雜念干擾。簡單來說,正念冥想不是 “清空大腦”,而是像 “旁觀者” 一樣觀察自己的內心活動,不陷入其中,也不排斥它們。例如,當你冥想時意識到自己在走神,只需溫和地將注意力拉回當下(如呼吸),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正念的練習。
- 作用:正念冥想可以幫助我們平靜心靈,活在當下,獲得免于苦難的自由;我們對世界不正確的看法引發了我們痛苦的情緒和有害的行為,正念冥想可以幫助我們發展對真實本質的認識,通過觀察我們的思想、身體、情感和周圍的世界,看到導致我們痛苦的根源,從而幫助我們改造它們并徹底擺脫它們;改善心理健康。緩解焦慮和壓力:通過專注當下,減少對過去的懊悔和未來的擔憂,降低皮質醇水平(壓力激素);提升情緒管理能力:增強對情緒的覺察力,避免被負面情緒控制(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促進生理健康:降低血壓,改善自主神經系統功能;減少慢性壓力對免疫系統的抑制,提升身體抵抗力;改善睡眠,能夠放松身心,減少入睡困難和夜間覺醒;提升生活質量:訓練大腦活在當下,減少工作或學習中的分心;改善人際關系:通過覺察自身情緒和他人需求,減少沖突,增強同理心;培養接納心態:學會與不完美、不愉快的經歷共處,減少內耗;一切煩惱的根源都來源于對完美主義和欲望的追求,欲望越多,煩惱越多;提升認知能力:可以提高人們的專注力、抽象思維、記憶力和創造力
- 練習正念冥想的方法
- 呼吸正念法(最基礎的方法)
姿勢:坐在椅子上或盤腿,腰背挺直,雙手自然放在膝蓋上,比上眼睛(或半睜凝視前方地面)
步驟:- 做三次深呼吸,讓身體準備進入冥想階段,然后閉上眼睛,將注意力轉向身體,有意識地跟隨呼吸放松身體的肌肉
- 將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感受空氣通過鼻腔、喉嚨,進入肺部,再呼出的過程
- 無需控制呼吸節奏,自然呼吸即可,覺察腹部隨呼吸起伏的感覺(可以專注觀察或用心觀察整個呼吸過程,用更放松的方式觀察它)
- 當發現注意力走神時,無需批評自己,只需溫和地將注意力拉回呼吸
- 持續5-10分鐘,結束前先覺察身體整體感覺,再慢慢睜開眼睛
- 身體掃描法:覺察身體各個部位的感受、釋放緊張
步驟:- 平躺或坐好,從腳趾開始,逐部位將注意力移向頭部
- 對每個部位停留3-5秒,覺察是否有緊繃、酸痛、溫熱等感覺,不評判,只觀察
- 若某部位緊張,可嘗試深呼吸,想象氣息流向該部位,幫助放松
- 情感意識冥想:
- 觀察自己的情緒,首先要放松和專注冥想,把注意力專注在自己的情緒上,可以問有什么感覺,識別自己的情感,或者深入探究這些情緒,用不同的眼光、更廣闊的角度來看待情況
- 日常正念練習(融入生活中)
- 吃飯時:專注于事物的味道、口感、拒絕的感覺,不要評判,只用心感受
- 走路時:覺察腳步與地面接觸的觸感、身體重心的移動,感受周圍的聲音和光線。
- 洗手時:感受水流的溫度、肥皂的泡沫、雙手摩擦的感覺
- 核心:用全身心去感受當下,而不是活在自己大腦的想象中殫精竭慮卻一無所獲
- 注意事項:無需追求完全專注,初學者走神是正常的,冥想的核心是“覺察到走神并拉回”的過程,這就是說幫助鍛煉你的注意力控制力; 循序漸進:從短時間開始,逐漸延長,避免因疲勞而放棄;保持耐心:堅持2-4周通常就能夠感受到專注力和情緒穩定性的提升。正念冥想的本質是練習,就像健身一樣,正念是在訓練大腦的覺察肌肉,從而幫我們更加從容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上述的目的是讓自己的頭腦平靜下來,讓自己在當下時刻保持腳踏實地,所有的現實世界都在此時此刻發生,而不是在頭腦的幻象中。當你冷靜下來的時候,就能夠在更深層次上看到整個世界。
- 呼吸正念法(最基礎的方法)
- 一般什么時候練習正念冥想?
- 沒有嚴格的時間限制,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能夠保持專注且容易長期堅持的時段。
- 清晨(起床后)
優勢:
早晨大腦雜念較少,身心處于相對平靜的狀態,更容易進入專注狀態。
作為一天的 “啟動儀式”,能幫助你以清醒、平和的心態開啟新的一天,減少早晨的匆忙感和焦慮。
適合場景:
起床后洗漱完畢,空腹狀態下練習(避免飯后昏沉),時長 5-15 分鐘即可。
搭配簡單的拉伸,讓身體先放松,再進入冥想。 - 午休 / 午后(12:00-15:00)
優勢:
緩解上午工作 / 學習的疲勞,給大腦 “重啟” 的機會,提升下午的專注力和效率。
避免午后因血糖波動導致的昏沉或煩躁,幫助穩定情緒。
適合場景:
午飯后 1 小時(避免剛吃完飯練習,可能因消化不適分散注意力),練習 10-20 分鐘,相當于 “微型休息”。 - 睡前(睡前 30 分鐘 - 1 小時)
優勢:
幫助放松緊繃的神經,緩解一天積累的壓力和焦慮,改善入睡困難。
減少睡前刷手機的習慣,用正念替代碎片化信息輸入,讓大腦逐漸從 “活躍” 切換到 “平靜” 模式。
適合場景:
躺在床上或坐在床邊,可結合 “身體掃描法”,覺察身體的緊張感并釋放,為睡眠做準備。 - 碎片化時間(隨時)
優勢:
不需要固定時長,1-5 分鐘即可,能將正念融入日常生活,培養 “當下覺知” 的習慣。
適合場景:
排隊時:覺察周圍的聲音、自己的呼吸,避免因等待而煩躁。
工作間隙:閉眼專注呼吸 3 次,緩解大腦疲勞。
情緒波動時:暫停動作,覺察當下的情緒(如 “我現在有點生氣”),不急于反應,給情緒一個緩沖空間。
關鍵原則:適合自己>“最佳時間”
不必強迫自己在 “別人推薦的最佳時間” 練習,比如早起困難的人不必硬撐著清晨冥想,選擇睡前或午休更易堅持。
固定一個相對規律的時間(如每天睡前 10 分鐘),能幫助形成習慣,讓身體和大腦逐漸適應 “這段時間需要安靜覺察” 的節奏。
總的來說,正念冥想的核心是 “有意識地活在當下”,用心去感受當下,而不用是大腦費力的評判。無論是固定時段還是碎片化時間,只要能讓你暫時脫離雜念、回歸對自我、對生活的覺察,就是有意義的練習。正念冥想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復雜,它的好處是巨大的。你不一定非得做得完美,你只要做就行了。想象一下你的生活會是什么樣的,更健康,更好的情緒控制,更好的人際關系,更好的睡眠…你的生活肯定會愈發充實。
- 可參考資料:https://medicine.nus.edu.sg/nmsc/wp-content/uploads/sites/4/2020/04/Mind-Science-Centre-Mindfulness-booklet-Chinese-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