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數字轉型浪潮中,企業在“快速創新”與“長期穩定”之間反復拉扯。是否應該重建所有架構以適應AI?又是否該死守傳統系統確保安全與合規?在The Open Group阿姆斯特丹峰會上,凱捷全球 CTO Ron Tolido 借用了一個極具畫面感的比喻:“架構如鐘擺”。
在演講中,他不只是講架構設計,更是在講企業的“技術節奏感”——如何識時而動,何時放手、何時收緊?以下是他演講的完整精華內容。
鐘擺原理:架構演化的自然節奏
Ron提出:“我們常見的技術趨勢變化,其實就像鐘擺在兩端之間反復擺動。”
-
一端是極致控制(重治理、標準化、集中架構);
-
另一端是極致自由(去中心、敏捷、自主創新)。
架構師的任務不是追隨某一端的極致趨勢,而“意識到鐘擺在哪里,何時要握住它,何時放手讓它自由擺動。”
現實例子:
-
過去企業追求全平臺整合,現在反而流行“低耦合模塊化”;
-
多年前 IT 是集中式審批,現在則強調團隊自主權。
“架構并非一成不變的藍圖。它是一個動態系統,能夠對環境做出回應。”
三層架構戰略;構建有彈性的系統
為應對不斷變化的業務需求,Tolido 分享了 凱捷內部推行的“三層架構”模型:
架構層級 | 特征描述 | 典型技術 |
Foundational 基礎層 | 核心系統,穩定性優先,生命周期長 | ERP、核心數據庫等 |
Composable 可組合層 | 模塊化服務,快速組合,靈活應對業務變更 | API、微服務、容器平臺 |
Edge & Emerging 前沿層 | 新興技術試驗場,快速迭代,高風險高回報 | AI、區塊鏈、低代碼平臺等 |
這種架構思路的關鍵在于:“不是所有系統都應該動起來。你要知道哪些必須穩定,哪些可以試錯。”
雙模式運營:架構也要有“快慢檔”
Ron強調,架構的設計必須與組織運營節奏同步。他推薦采用 “Bimodal IT”(雙速IT)模型:
-
模式一(Mode 1):追求穩定、質量、合規,是運營中樞;
-
模式二(Mode 2):鼓勵敏捷、快速交付、用戶實驗,是創新引擎。
兩個模式看似沖突,但在好的架構指導下,它們可以共存:
“沒有堅實的基礎,就無法實現敏捷成功。架構正是提供這一基礎。”
架構卡片游戲:讓抽象變得可視化
Ron 在演講中展示了他們使用的 “架構思考卡片”——這是凱捷推出的一種決策工具,像玩牌一樣,每張卡片代表一個架構趨勢或技術要素,比如:
- Platform economy(平臺經濟)
- ?Frictionless experience(無摩擦體驗)
- Intelligence everywhere(智能無處不在)
通過選牌、組合、排序等方式,幫助跨部門團隊對齊愿景、構建共識。這是一種可視化架構語言,降低了技術溝通門檻。
架構師的責任:引導,不是控制
Ron 最后總結,現代架構師不再是“審查官”,而是:
- 方向制定者(Direction setter)
- 平衡調節者(Pendulum observer)
- 趨勢解碼者(Trend interpreter)
他們要幫助組織找到鐘擺的節奏,而不是讓系統在左右極端之間來回“搖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