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在重癥哮喘手術全流程風險預測與治療方案制定中的應用研究

目錄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2 研究目標與方法

1.3 研究創新點

二、重癥哮喘概述

2.1 定義與發病機制

2.2 分類與臨床表現

2.3 診斷標準與方法

三、大模型技術原理與應用現狀

3.1 大模型的基本原理

3.2 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案例分析

3.3 適用于重癥哮喘預測的大模型選擇

四、大模型在重癥哮喘術前預測中的應用

4.1 數據收集與預處理

4.2 模型訓練與驗證

4.3 預測指標與結果分析

五、基于大模型預測的手術方案制定

5.1 手術方式的選擇依據

5.2 手術時機的精準確定

5.3 手術團隊的組建與準備

六、大模型在重癥哮喘術中監測與預測

6.1 實時數據監測與傳輸

6.2 術中風險的即時預測與應對

6.3 手術進程的動態評估與調整

七、大模型在重癥哮喘術后評估與預測

7.1 術后恢復情況的跟蹤預測

7.2 并發癥發生風險的持續監測

7.3 個性化康復計劃的制定

八、重癥哮喘并發癥風險預測與防控

8.1 常見并發癥類型及危害

8.2 大模型對并發癥風險的預測模型構建

8.3 基于預測結果的防控措施制定

九、麻醉方案的優化與實施

9.1 麻醉方式的選擇與大模型預測的關聯

9.2 麻醉藥物劑量的精準計算

9.3 麻醉過程中的監測與調整

十、術后護理策略與大模型的結合

10.1 基礎護理措施的強化

10.2 個性化護理方案的制定與實施

10.3 護理效果的評估與反饋

十一、統計分析方法與結果驗證

11.1 數據統計分析方法的選擇

11.2 預測結果的準確性驗證

11.3 研究結果的可靠性評估

十二、健康教育與指導

12.1 患者及家屬的疾病認知教育

12.2 康復期的生活方式指導

12.3 定期復查與隨訪的重要性強調

十三、技術驗證方法與實驗驗證證據

13.1 技術驗證的方法設計

13.2 實驗數據的收集與整理

13.3 實驗結果對大模型有效性的支持

十四、研究結論與展望

14.1 研究成果總結

14.2 研究的局限性分析

14.3 未來研究方向與建議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重癥哮喘是一種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其癥狀嚴重且難以控制,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極大影響,也給醫療資源帶來沉重負擔。據統計,全球范圍內重癥哮喘患者數量逐年增加,其患病率約占哮喘患者總數的 5%-10%。重癥哮喘患者不僅面臨頻繁的哮喘發作,導致呼吸困難、胸悶、咳嗽等癥狀,還可能出現呼吸衰竭、氣胸等嚴重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傳統的重癥哮喘治療方法主要依賴于藥物治療,如糖皮質激素、支氣管擴張劑等,但對于部分患者效果不佳,且長期使用藥物可能帶來一系列副作用。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飛速發展,大模型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逐漸成為研究熱點。大模型具有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能夠整合多源數據,挖掘數據背后的潛在規律,為重癥哮喘的預測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過對大量臨床數據的學習和分析,大模型可以實現對重癥哮喘患者術前、術中、術后以及并發癥風險的精準預測,為醫生制定個性化的手術方案、麻醉方案和術后護理計劃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此外,本研究還有助于推動大模型技術在醫療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為其他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借鑒和參考。

1.2 研究目標與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目標是構建基于大模型的重癥哮喘風險預測體系,實現對術前、術中、術后以及并發癥風險的精準預測,并依據預測結果制定科學合理的手術方案、麻醉方案、術后護理計劃以及健康教育與指導策略。同時,對大模型的預測性能進行評估和驗證,確保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在研究方法上,首先廣泛收集重癥哮喘患者的臨床數據,包括病史、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信息,同時收集患者的生活環境、遺傳信息等相關數據。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清洗、預處理和標注,確保數據的質量和一致性。選擇合適的大模型架構,如深度學習中的神經網絡模型,并利用預處理后的數據對模型進行訓練和優化。在訓練過程中,采用交叉驗證等方法評估模型的性能,調整模型參數,提高模型的準確性和泛化能力。通過對比分析大模型預測結果與實際臨床結果,評估模型的預測性能,包括準確率、召回率、F1 值等指標。采用獨立的測試數據集對模型進行驗證,確保模型在不同數據上的可靠性。

1.3 研究創新點

本研究首次將大模型全面應用于重癥哮喘的術前、術中、術后以及并發癥風險預測,實現了對哮喘治療全流程的智能化支持,突破了傳統預測方法的局限性。大模型能夠整合患者的臨床數據、遺傳信息、生活環境等多維度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和深度挖掘,從而更全面、準確地評估患者的哮喘風險,為個性化治療提供更豐富的依據。基于大模型的預測結果,制定個性化的手術方案、麻醉方案和術后護理計劃,充分考慮患者的個體差異,提高治療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改善患者的預后。將健康教育與指導納入大模型的應用范疇,根據患者的風險預測結果和個體情況,提供針對性的健康建議和疾病管理指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意識。

二、重癥哮喘概述

2.1 定義與發病機制

重癥哮喘是一種由多種細胞(如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T 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氣道上皮細胞等)和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這種慢性炎癥導致氣道高反應性,進而引發反復發作性喘息、氣急、胸悶或咳嗽等癥狀,且常在夜間和(或)清晨發作、加劇,多數患者可自行緩解或經治療后緩解。

其發病機制極為復雜,涉及多個方面。遺傳因素在重癥哮喘的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多個基因與重癥哮喘的易感性相關,這些基因可能影響氣道炎癥的發生、發展以及氣道高反應性的形成。環境因素也是重要的觸發因素,常見的如過敏原(花粉、塵螨、動物毛發皮屑、霉菌等)、空氣污染(工業廢氣、汽車尾氣、煙霧等)、呼吸道感染(病毒、細菌、支原體等感染)、藥物(阿司匹林等非甾體類抗炎藥)、運動以及氣候變化等。當患者接觸這些過敏原或刺激物后,免疫系統會被激活,導致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等炎癥細胞釋放多種炎癥介質,如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這些炎癥介質會引起氣道平滑肌收縮、氣道黏膜水腫、黏液分泌增加,從而導致氣道狹窄和氣流受限。同時,長期的炎癥刺激還會導致氣道重塑,使氣道壁增厚、變硬,進一步加重氣流受限,使得哮喘癥狀難以控制。

2.2 分類與臨床表現

重癥哮喘可分為不同類型,常見的分類方式包括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和發作特點進行劃分。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可分為重度持續哮喘和危重型哮喘。重度持續哮喘患者的癥狀頻繁發作,日常活動受限,夜間哮喘癥狀也較為明顯,使用支氣管舒張劑后肺功能仍持續低于正常水平。危重型哮喘則更為嚴重,患者可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意識障礙等,甚至危及生命。按照發作特點,可分為緩發持續型和突發急進型。緩發持續型多見于女性,占致死性哮喘的 80% - 85%,患者癥狀控制不理想,常反復發作或長時間處于哮喘持續狀態不能緩解,常規治療效果不佳,病情進行性加重,在數日甚至數周內惡化,以遲發性炎癥反應為主,病理改變為氣道上皮剝脫,黏膜水腫、肥厚,黏膜下嗜酸性粒細胞浸潤,黏液栓堵塞。突發急進型較少見,主要發生在青壯年,尤其是男性患者,病情突然發作或加重,若治療不及時,可于短時間內(數小時甚至數分鐘內)迅速死亡,故又稱為急性窒息性哮喘,以速發性炎癥反應為主,主要表現為嚴重氣道痙攣,病理變化為氣道黏膜下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而氣道內無黏液栓,若治療及時,病情可迅速緩解。

重癥哮喘的典型臨床表現為喘息、呼吸困難、胸悶和咳嗽。喘息是最突出的癥狀,患者感覺呼吸時有明顯的哮鳴音,呼氣費力且時間延長。呼吸困難的程度輕重不一,輕者僅在活動后出現,重者即使在安靜狀態下也會感到呼吸極度困難,甚至需要端坐呼吸,以減輕呼吸困難的癥狀。胸悶也是常見癥狀之一,患者常感覺胸部有壓迫感,仿佛被重物壓住。咳嗽多為干咳,或伴有少量白色泡沫痰,在夜間和清晨癥狀往往加重。此外,重癥哮喘發作時,患者還可能出現焦慮、煩躁、大汗淋漓、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全身癥狀。嚴重的患者可出現發紺,即口唇、指甲等部位呈現青紫色,這是由于缺氧導致的。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奇脈,即吸氣時脈搏明顯減弱或消失,這是因為哮喘發作時胸腔內壓力變化影響了心臟的血液回流。不同類型的重癥哮喘在臨床表現上可能存在一定差異,緩發持續型患者癥狀逐漸加重,而突發急進型患者則起病急驟,癥狀迅速惡化。

2.3 診斷標準與方法

重癥哮喘的診斷主要依據患者的癥狀、體征、肺功能檢查以及其他相關檢查結果。在癥狀方面,若患者出現嚴重的喘息、呼吸困難,經常規支氣管擴張劑治療效果不佳,且持續時間較長,如持續 24 小時以上不能緩解,應高度懷疑重癥哮喘。患者呈現急性病容,短時間內出現端坐呼吸,呼吸頻率每分鐘超過 30 次,伴有焦慮、煩躁,言語不連貫,甚至出現行動困難、大汗、紫紺、意識模糊、昏迷等癥狀,也提示重癥哮喘的可能。

肺功能檢查是診斷重癥哮喘的重要手段,其中支氣管舒張試驗和支氣管激發試驗具有關鍵意義。支氣管舒張試驗用于評估氣道阻塞的可逆性,若吸入支氣管舒張劑后,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增加≥12%,且絕對值增加≥200ml,則提示氣道阻塞具有可逆性,支持哮喘的診斷。支氣管激發試驗主要用于檢測氣道高反應性,若激發試驗結果為陽性,即吸入激發劑后 FEV1 下降≥20%,則表明氣道存在高反應性,有助于哮喘的診斷。此外,肺通氣功能檢查還可評估患者的肺功能受損程度,如 FEV1 占預計值的百分比、FEV1/FVC(用力肺活量)比值等指標,對于判斷哮喘的嚴重程度具有重要價值。

過敏原檢測也是診斷重癥哮喘的重要環節,通過檢測患者對常見過敏原(如花粉、塵螨、動物毛發皮屑等)的特異性 IgE 抗體,可明確患者的過敏原,為避免接觸過敏原和進行特異性免疫治療提供依據。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也可作為參考指標,多數重癥哮喘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會升高,其升高程度與哮喘的嚴重程度和炎癥反應的活躍程度相關。胸部影像學檢查(如胸部 X 線或 CT)雖然不是診斷重癥哮喘的特異性方法,但可用于排除其他可能導致類似癥狀的疾病,如肺部感染、氣胸、胸腔積液等,對于鑒別診斷具有重要意義。診斷重癥哮喘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癥狀、體征、肺功能檢查、過敏原檢測以及其他相關檢查結果,以確保診斷的準確性。

三、大模型技術原理與應用現狀

3.1 大模型的基本原理

大模型是基于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技術構建而成,其核心在于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學習和分析,挖掘數據中的潛在模式和規律,從而實現對各種復雜任務的處理和預測。深度學習算法模擬人腦神經元的連接方式,構建具有多層結構的神經網絡模型。在訓練階段,大模型利用大量的文本、圖像、醫療數據等進行學習。以語言模型為例,模型通過預測下一個詞或者填充缺失的詞來理解文本的上下文關系,不斷調整模型參數,使其能夠更好地捕捉語言的語義和語法規則。在處理醫療數據時,模型會對患者的病史、癥狀、檢查結果等多源數據進行特征提取和分析,學習不同數據之間的關聯和影響。例如,對于重癥哮喘患者的數據,模型可以學習到特定的癥狀組合、檢查指標異常與哮喘發作嚴重程度之間的關系。

在神經網絡中,數據通過前向傳播經過多個隱藏層,每個隱藏層對數據進行逐步的特征提取和變換,將原始數據轉換為更高層次、更抽象的特征表示。這些特征表示包含了數據的關鍵信息,有助于模型進行準確的預測和判斷。為了優化模型的性能,需要定義損失函數來衡量模型預測結果與真實目標之間的差距。常見的損失函數如均方誤差、交叉熵損失等,通過反向傳播算法,根據損失函數的反饋,調整神經網絡中各層的權重和偏置,使得損失函數的值逐漸減小,從而提高模型的準確性和泛化能力。 經過充分的訓練后,大模型能夠對新輸入的數據進行快速處理和準確預測。當輸入新的重癥哮喘患者數據時,模型可以根據之前學習到的模式和規律,對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手術風險、并發癥發生可能性等進行預測,為臨床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3.2 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案例分析

在疾病診斷方面,百度靈醫大模型利用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通過 API 或插件嵌入的方式,在 200 多家醫療機構中展開應用。該模型能夠分析患者的癥狀描述、檢查報告等多源數據,輔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顯著提升了診斷的準確性和效率。醫聯推出的 MedGPT 大模型,基于 Transformer 架構,參數規模達到 100B(千億級),預訓練階段使用了超過 20 億的醫學文本數據。它致力于實現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到康復的全流程智能化診療,能夠根據患者的病情提供全面的診斷建議和治療方案。

藥物研發是大模型應用的另一個重要領域。晶泰科技的 XpeedPlay 平臺利用大模型技術,超高速生成苗頭抗體,加速了藥物的研發流程。傳統的藥物研發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資源,而大模型能夠通過對大量生物數據的分析,快速篩選出潛在的藥物靶點和候選藥物,大大縮短了研發周期。智源研究院研發的全原子生物分子模型 OpenComplex 2 能有效預測蛋白質、RNA、DNA、糖類、小分子等復合物,有助于深入理解藥物與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機制,進一步提升藥物研發的效率。

在健康管理方面,一些大模型被應用于構建智能健康管理平臺,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健康建議和疾病風險預警。通過收集用戶的日常健康數據(如運動數據、飲食數據、生理指標數據等)以及病史信息,大模型可以分析用戶的健康狀況,預測潛在的健康風險,并提供針對性的健康管理方案,如合理的飲食建議、適宜的運動計劃等,幫助用戶預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3.3 適用于重癥哮喘預測的大模型選擇

在眾多大模型中,選擇基于 Transformer 架構的深度學習模型用于重癥哮喘預測具有顯著優勢。Transformer 架構采用了自注意力機制,能夠有效地處理序列數據,捕捉數據中的長距離依賴關系,這對于分析重癥哮喘患者復雜的臨床數據序列(如病史發展、癥狀變化、檢查指標隨時間的波動等)至關重要。其強大的特征提取和表示能力,能夠從大量的醫療數據中挖掘出關鍵信息,準確地學習到重癥哮喘相關的各種因素之間的復雜關聯。

與其他傳統機器學習模型相比,基于 Transformer 架構的大模型在處理大規模、高維度的醫療數據時表現更為出色。傳統模型在面對復雜的數據關系和大量的數據特征時,容易出現過擬合或欠擬合的問題,導致預測性能不佳。而大模型通過大規模的預訓練和在特定醫療數據集上的微調,可以更好地適應醫療數據的特點,提高預測的準確性和穩定性。在重癥哮喘預測中,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遺傳信息、環境因素、病史、癥狀、檢查結果等多維度數據,基于 Transformer 架構的大模型能夠有效地整合這些信息,進行全面的分析和預測,為臨床醫生提供更準確、更有價值的決策依據。

四、大模型在重癥哮喘術前預測中的應用

4.1 數據收集與預處理

為了構建精準的重癥哮喘術前預測模型,我們廣泛收集了大量患者的數據。數據來源涵蓋了多家醫院的呼吸科、哮喘專科門診以及住院部,確保數據的多樣性和代表性。收集的患者病史信息包括首次發病時間、發病頻率、既往治療方法及效果、是否有家族遺傳史等,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患者哮喘的發展歷程和遺傳背景。癥狀數據詳細記錄了患者每次哮喘發作時的癥狀表現,如喘息、呼吸困難、胸悶、咳嗽的程度和持續時間等,為評估病情嚴重程度提供依據。檢查結果方面,收集了肺功能檢查數據,如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 比值、呼氣峰流速(PEF)及其變異率等,這些指標是評估哮喘患者肺功能的關鍵參數;還收集了胸部影像學檢查(如胸部 X 線、CT)結果,用于觀察肺部的形態、結構變化,輔助判斷病情;此外,過敏原檢測結果也被納入其中,明確患者的過敏原,有助于制定個性化的預防和治療方案。

除了臨床數據,患者的生活環境信息也至關重要。我們收集了患者居住地區的空氣質量數據,包括空氣中的顆粒物濃度(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含量,以及當地的花粉濃度、濕度、溫度等環境因素,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哮喘的發作。同時,采集患者的遺傳信息,通過基因測序技術獲取與哮喘相關的基因位點信息,如 ADAM33、IL - 4、IL - 13 等基因的多態性,進一步深入研究遺傳因素在重癥哮喘發病中的作用。

在數據收集完成后,進行了嚴格的數據清洗工作。去除重復記錄,確保每條數據的唯一性;處理缺失值,對于少量缺失的數據,采用均值、中位數或回歸預測等方法進行填充,對于缺失較多的數據,則考慮刪除該樣本。檢查數據的一致性,如日期格式、單位等是否統一,對不一致的數據進行修正。對數據進行標注,根據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手術結果等,為數據打上相應的標簽,以便模型進行學習。對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將不同特征的數據映射到相同的尺度范圍,如將肺功能指標、過敏原檢測數值等通過標準化或歸一化方法,使其均值為 0,標準差為 1,以提高模型的訓練效果和收斂速度。

4.2 模型訓練與驗證

選擇基于 Transformer 架構的神經網絡模型作為重癥哮喘術前預測的基礎模型。Transformer 架構能夠有效處理序列數據,捕捉數據中的長距離依賴關系,非常適合分析重癥哮喘患者復雜的臨床數據序列。利用預處理后的數據對模型進行訓練,在訓練過程中,將數據集劃分為訓練集、驗證集和測試集,其中訓練集用于模型的參數學習,驗證集用于調整模型的超參數,測試集用于評估模型的最終性能。訓練集占總數據集的 70%,驗證集占 15%,測試集占 15%。采用交叉驗證的方法,如 5 折交叉驗證,將訓練集進一步劃分為 5 個子集,每次取其中 4 個子集作為訓練數據,剩余 1 個子集作為驗證數據,循環 5 次,最后將 5 次的驗證結果進行平均,以更準確地評估模型的性能。這樣可以充分利用數據,避免過擬合,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在訓練過程中,定義損失函數來衡量模型預測結果與真實標簽之間的差距,采用交叉熵損失函數作為損失函數,因為它在分類問題中能夠有效衡量模型預測概率與真實標簽之間的差異。通過反向傳播算法,根據損失函數的反饋,自動調整神經網絡中各層的權重和偏置,使得損失函數的值逐漸減小,從而提高模型的準確性。使用隨機梯度下降(SGD)及其變種算法(如 Adagrad、Adadelta、Adam 等)作為優化器,調整模型的參數,以最小化損失函數。在訓練過程中,動態調整學習率,如采用學習率衰減策略,隨著訓練的進行,逐漸降低學習率,以避免模型在訓練后期出現震蕩,提高模型的收斂速度和穩定性。

在完成模型訓練后,使用獨立的測試數據集對模型進行驗證。將測試集中的患者數據輸入訓練好的模型,得到模型的預測結果。將預測結果與實際的臨床結果進行對比,計算模型的預測準確率、召回率、F1 值等指標,評估模型在不同方面的性能。準確率反映了模型預測正確的樣本占總預測樣本的比例,召回率表示實際為正樣本且被模型正確預測的樣本占實際正樣本的比例,F1 值則綜合考慮了準確率和召回率,能夠更全面地

本文來自互聯網用戶投稿,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場。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pswp.cn/web/87022.shtml
繁體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hk.pswp.cn/web/87022.shtml
英文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en.pswp.cn/web/87022.shtml

如若內容造成侵權/違法違規/事實不符,請聯系多彩編程網進行投訴反饋email:809451989@qq.com,一經查實,立即刪除!

相關文章

Webpack的插件機制Tapable

Tapable 是一個輕量級的庫,用于創建和管理插件鉤子(hooks),它在 Webpack 中廣泛應用,用于實現插件系統。Tapable 提供了一種機制,允許插件在特定的生命周期階段插入自定義邏輯,從而擴展應用程序…

FRONT歸因-兩階段訓練流程

FRONT, Fine-Grained Grounded Citations歸因 FRONT歸因,首先從檢索到的源文檔中選擇支持性引用,然后基于這些引用指導生成過程,確保生成回答有據可依,引用準確無誤。 FRONT的特色在于兩階段歸因訓練,要點如下: 階…

單端轉差分放大器AD8138

根據 AD8138 的數據手冊特性及參數,可以實現單端 5Vpp(偏置 0V)正弦波轉差分 5Vpp(共模 2.5V)的功能,但需注意以下細節: 1. 信號幅度匹配性 輸入信號:單端 5Vpp(峰峰值…

用R包mice進行多重插補

利用R包mice實現的鏈式方程多重插補方法來插補缺失的數據。 所有多重插補方法都遵循三個步驟 插補——與單次插補類似,對缺失值進行插補。但是,插補值會從分布中提取m次,而不是僅提取一次。此步驟結束時,應該有m 個完整的數據集…

【專題】網絡攻防技術期末復習資料

網絡攻防技術期末復習資料 鏈接:https://blog.csdn.net/Pqf18064375973/article/details/148996272?sharetypeblogdetail&sharerId148996272&sharereferPC&sharesourcePqf18064375973&sharefrommp_from_link 網絡安全威脅的成因。 分類&#xff1a…

地震災害的模擬

為確保地震災害模擬的準確性和高效性,涉及的系統需要處理復雜的物理模型、數據輸入和多層次的模擬過程。在技術設計方案中,我們將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背景:描述該模擬系統的目的與應用場景。需求:列出系統的功能需求&a…

9.9 《1/10成本實現GPT-3.5級表現!ChatGLM3-6B QLoRA微調實戰:4bit量化+低秩適配全解析》

1/10成本實現GPT-3.5級表現!ChatGLM3-6B QLoRA微調實戰:4bit量化+低秩適配全解析 ChatGLM3-6B 微調入門實戰:QLoRA 量化低秩適配技術 ▲ ChatGLM3-6B采用GLM架構改進版,支持32K上下文長度和代碼生成能力 一、QLoRA 技術原理精要 QLoRA(Quantized Low-Rank Adaptation)…

【Python基礎】11 Python深度學習生態系統全景解析:從基礎框架到專業應用的技術深度剖析(超長版,附多個代碼及結果)

引言:Python在深度學習領域的統治地位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Python已經成為深度學習領域當之無愧的王者語言。這不僅僅是因為Python語法簡潔易學,更重要的是圍繞Python構建的深度學習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強大性。從Google的TensorFlow到Facebook的PyTorch,從科學計…

RESTful API 設計原則深度解析

在 Web 服務架構中,RESTful API作為一種輕量級、可擴展的接口設計風格,通過 HTTP 協議實現資源的標準化訪問。本文從核心原則、URL 設計、HTTP 方法應用、狀態管理及面試高頻問題五個維度,結合工程實踐與反例分析,系統解析 RESTfu…

java web2(黑馬)

數據庫設計 簡介 1.軟件的研發步驟 2.數據庫設計概念 > 數據庫設計就是根據業務系統的具體需求,結合我們所選用的DBMS,為這個業務系統構造出最優 的數據存儲模型 > 建立數據庫中的表結構以及表與表之間的關聯關系的過程, > …

Meta 宣布加入 Kotlin 基金會,將為 Kotlin 和 Android 生態提供全新支持

近日 Meta 正式宣發加入了 Kotlin 基金會,如果你對 Meta 不熟悉,那么對于開源了 React Native 的 Facebook 應該不陌生了吧?現在它也正式加入了 Kotlin 領導者的陣營: Kotlin 基金會 是由 Jetbrains 和 Google 共同成立的基金會&a…

緩存系統-淘汰策略

目錄 一、LRU(最近最少使用) 工作原理 操作流程 基本特征 二、LFU(最不常使用) 工作原理 操作流程 基本特征 三、ARC 自適應 工作原理 操作流程 基本特征 四、TTL(生存時間) 工作原理 操作流…

TypeScript 安裝使用教程

一、TypeScript 簡介 TypeScript 是由微軟開發的開源編程語言,是 JavaScript 的超集,添加了靜態類型、接口、枚舉、類等特性,使開發大型應用更安全、可維護、可擴展。最終會被編譯為標準的 JavaScript 代碼在瀏覽器或 Node.js 中運行。 二、…

強化學習系列--dpo損失函數

DPO 概要 DPO(Direct Preference Optimization,直接偏好優化)是由斯坦福大學等研究團隊于2023年提出的一種偏好優化算法,可用于LLM、VLM與MLLM的對齊訓練。 算法基于PPO的RLHF基礎上進行了大幅簡化。DPO算法跳過了訓練獎勵模型這…

UniApp完全支持快應用QUICKAPP-以及如何采用 Uni 模式開發發行快應用優雅草卓伊凡

UniApp完全支持快應用QUICKAPP-以及如何采用 Uni 模式開發發行快應用優雅草卓伊凡 一、UniApp 對快應用的支持深度 UniApp 已完全支持快應用的開發和發布,具體包括: 兩種渲染模式: Webview 渲染(快應用 Light 版)&a…

js 允許生成特殊的變量名 基于字符集編碼混淆的 XSS 繞過漏洞 -- Google 2025 Lost In Transliteration

題目實現了一個字符轉換工具 在/file路由用戶可以通過 ct 參數自定義 Content-Type // 文件路由 - 提供靜態文件服務(JS和CSS),支持內容類型驗證 app.MapGet("/file", (string filename "", string? ct null, string?…

【仿muduo庫實現并發服務器】LoopThreadPool模塊

仿muduo庫實現并發服務器 1.LoopThread模塊1.1成員變量1.2構造函數13線程入口函數1.4獲取eventloop對象GetLoop() 2.LoopThreadPool模塊2.1成員變量2.2構造函數2.3配置線程數量2.4按照配置數量創建線程2.5依次分配Eventloop對象 1.LoopThread模塊 這個模塊是為了將EventLoop與…

華為云Flexus+DeepSeek征文|基于Dify構建文本/圖像/視頻生成工作流

華為云FlexusDeepSeek征文|基于Dify構建文本/圖像/視頻生成工作流 一、構建文本/圖像/視頻生成工作流前言二、構建文本/圖像/視頻生成工作流環境2.1 基于FlexusX實例的Dify平臺2.2 基于MaaS的模型API商用服務 三、構建文本/圖像/視頻生成工作流實戰3.1 配置Dify環境…

相機-IMU聯合標定:IMU更新頻率

文章目錄 ??簡介?? IMU頻率參數錯誤設置的影響? 相機-IMU聯合標定失敗:Optimization failed!?? 確定IMU更新頻率直接通過 rostopic hz 檢查實際頻率檢查 IMU 驅動或數據手冊從 bag 文件統計頻率在這里插入圖片描述修改 `update_rate` 的注意事項**最終建議****常見問題…

動手實踐:如何提取Python代碼中的字符串變量的值

要提取Python代碼中所有變量類型為字符串的變量的值,但不執行代碼(避免安全風險),可以通過靜態分析代碼的抽象語法樹(AST)來實現。以下是完整的解決方案: 本文由「大千AI助手」原創發布&#x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