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定義與形式
二、生成過程詳解
1. 語言模型生成(LLM-Based Generation)
2. 知識圖譜支持(KG-Augmented Generation)
3. 策略調控(Policy-Driven Planning)
三、候選對話鏈的屬性
四、候選對話鏈在整體系統中的作用
“候選對話鏈”(Candidate Dialogue Chain)指的是由每個MCP智能體基于任務目標與上下文信息,獨立生成的一組完整對話建議序列。這些候選對話鏈代表每個智能體對當前情境下“應如何對話或如何回應”的一種推理與表達結果,是系統最終對話輸出的候選項。
一、定義與形式
候選對話鏈可以理解為:
一個智能體對當前對話狀態所提出的“可能回復路徑”,由一個或多個語義相關的對話單元(utterance)構成,具有完整邏輯結構。
-
它是一個列表結構,例如:
candidate_chain = ["我們可以從A方案開始。", "如果失敗再轉向B。", "這樣更保險。"]
-
它也可以是一個結構化的樹狀或圖狀計劃,如:
{"step_1": "詢問用戶預算","step_2": "推薦三種選擇","step_3": "根據反饋調整建議" }
二、生成過程詳解
候選對話鏈的生成通常依賴如下幾個關鍵模塊:
1. 語言模型生成(LLM-Based Generation)
-
每個智能體使用內置語言模型(如 ChatGLM、LLaMA)接收輸入:
-
任務目標(Goal)
-
上下文(Context)
-
角色偏好(Agent Profile)
-
-
構造 Prompt,如:
任務:向用戶解釋保險產品選擇方案。 歷史對話:[用戶:我不知道選哪種保險,預算不多。] 你作為財務顧問,應該如何進行下一輪對話?請給出3步建議。
-
模型輸出:
["您可以考慮意外險,價格較低。","如果有家庭責任,也可考慮定期壽險。","我建議按收入比例制定預算上限。"]
2. 知識圖譜支持(KG-Augmented Generation)
-
若系統接入知識庫(如Neo4j),可從對話節點中抽取實體(如“保險”“預算”“年齡”),聯動結構化知識,構成策略路徑。
-
示例候選鏈:
["您提到預算少 -> 推薦基礎險 -> 對比A/B方案 -> 引導確認"]
3. 策略調控(Policy-Driven Planning)
-
某些智能體具備計劃性(例如系統規劃Agent),會采用對話管理策略(如POMDP、Hierarchical Planner)生成多輪規劃性對話鏈。
-
示例:
-
計劃器策略輸出:
-> 問診階段(收集意圖) -> 解釋階段(給出背景知識) -> 決策階段(推薦動作)
-
三、候選對話鏈的屬性
屬性 | 含義說明 |
---|---|
連貫性(Coherence) | 對話鏈內部是否語義連貫、句間銜接順暢 |
相關性(Relevance) | 與任務目標和上下文是否高度匹配 |
多樣性(Diversity) | 來自不同智能體的候選鏈應表達不同觀點或路徑,體現“群體智慧” |
可執行性(Actionability) | 候選鏈是否可直接用于生成最終對話輸出或驅動任務行為(如推薦、控制指令) |
四、候選對話鏈在整體系統中的作用
候選對話鏈的提出,旨在:
-
實現個體智能體的自主表達
-
為下一階段的協商投票機制提供多樣性輸入
-
構建一個多智能體群體智能生成機制,而非依賴單點LLM輸出
如需進一步配合圖示或代碼,或對“生成算法”的具體形式(如使用哪些 Prompt 模板、策略模型等)進行擴展,可繼續補充。是否需要為候選對話鏈的多類型結構繪制一張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