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崗位提出這個要求:掌握語言模型、語音、多模態等模型能力評估指標和能力邊界。
以下是針對語言模型、語音模型、多模態模型能力評估指標與能力邊界的結構化總結,結合高頻面試考點和實際應用場景:
目錄
- **一、語言模型(LLM)評估與邊界**
- 1. **核心評估指標**
- 2. **能力邊界**
- **二、語音模型評估與邊界**
- 1. **核心評估指標**
- 2. **能力邊界**
- **三、多模態模型評估與邊界**
- 1. **核心評估指標**
- 2. **能力邊界**
- **四、通用測試方法論**
- 1. **測試設計原則**
- 2. **工具與數據集**
- **五、高頻面試問題示例**
- **六、快速實踐建議**
一、語言模型(LLM)評估與邊界
1. 核心評估指標
- 通用能力:
- 困惑度(Perplexity):衡量模型對文本概率分布的預測能力(越低越好)。
- 任務特定指標:
- 文本分類:準確率、F1-score
- 文本生成:BLEU(基于n-gram匹配)、ROUGE(側重召回率)、METEOR(結合同義詞對齊)
- 問答任務:EM(完全匹配率)、F1(模糊匹配)
- 高階能力:
- 常識推理:基于數據集(如CommonsenseQA)的準確率
- 邏輯推理:數學問題(GSM8K)、代碼生成(HumanEval pass@k)
- 安全性:有害內容生成率(通過對抗性測試)
2. 能力邊界
- 輸入限制:
- 上下文長度(如GPT-4 Turbo支持128k tokens,超長文本可能丟失中間信息)
- 多語言能力差異(低資源語言表現顯著下降)
- 輸出風險:
- 幻覺(Hallucination):生成與事實不符的內容
- 邏輯一致性:長文本生成中前后矛盾
- 計算成本:
- 推理延遲(大模型實時性差)
- 微調成本(需千億級token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