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我去年考研時寫了日志,大致記錄了我每天的主要活動。由于過于瑣碎,一直沒有翻看。突發奇想,現在利用deepseek總結其中規律。
從你的日志中可以總結出以下規律和活動興衰起落:
??一、學習活動規律與演變??
??1. 數學學習(核心科目)??
- ??早期(6.30-7.7)??:高強度推進660題和強化課程,注重題量(如每天10題)和正確率(標注78%),但逐漸出現「刷不動」的瓶頸。
- ??中期(7.8-7.21)??:引入錯題重刷、視頻輔助(武忠祥網課)和知識體系整理,但效率受困于精力不足和「手法拼不過」的挫敗感。
- ??后期(8.5-8.25)??:轉向線代強化和880題,嘗試通過「晨刷視頻+錯題標記」提升效率,但進度滯后于計劃,部分天數為零產出。
??2. 408科目(計網/計組/OS/數據結構)??
- ??初期(7.1-7.21)??:以計網為主,通過「大題解析+視頻輔助」構建知識框架,但「知識點未記憶」導致大題吃力。
- ??中期(8.5-8.17)??:轉向操作系統大題和計網視頻,采用「硬記+視頻多角度理解」策略,但因缺乏有效的復習手段效果有限。
- ??后期(8.20-8.30)??:被迫調整計劃,嘗試真題庫和背誦手冊,但「復習時間不足」成為核心矛盾。
??3. 英語學習??
- ??早期(7.1-7.9)??:模考+閱讀為主,逐步引入新題型和完型理論課,但動力不足。
- ??中期(7.10-8.1)??:系統化推進閱讀理論課和長難句,但受「睡眠質量差」影響,部分天數完全停滯。
- ??后期(8.20-8.30)??:轉向語法課和作文準備,意識到「語法>模板」,但執行碎片化。
??二、健康與作息波動??
- ??睡眠問題??:起床時間從6:30逐漸推遲至9:30,熬夜頻繁,導致「無精力」成為高頻詞。
- ??身體信號??:口腔潰瘍(菜/水不足)、坐骨神經痛(久坐)、腹瀉(山楂)反復出現,但應對措施有限。
- ??情緒波動??:多次提及「崩壞」「疲憊」,尤其在數學受阻時(如「計算錯誤率過高」「難題難消化」)。
??三、娛樂與逃避行為??
- ??游戲/小說??:周期性爆發(如7.18-7.19整日網文、8.20-8.23黑神話沉迷),通常出現在「計劃中斷」或「挫敗感累積」后。
- ??短視頻/B站??:作為「課間休息」但常失控(如「晚休必須限制B站」),成為時間黑洞。
??四、計劃政策沿革??
??1. 時間管理策略??
- ??分塊制??:早期嚴格劃分上午/下午/晚上任務,并采取「40分鐘課間制」(如「3節課=3×40分鐘」)。
- ??擴張機制??:嘗試通過「向周日固定休息時間/早起/課間擴張」增加學習時間,但因執行困難(如「起床動力不足」)而失效。
- ??錯題標記法??:從「二刷標記題」發展為「三級標記體系」,但重刷進度依然滯后。
??2. 情緒管理
- ??去神圣化??:試圖通過「任務去意義化」(如「生活之內尋找意義」)降低焦慮,但效果有限。
??3. 學科方法論??
- ??數學??:從「題海戰術」轉向「知識體系+意識課」,但未解決「難題瓶頸」。
- ??408??:從「文科式硬背」轉向「大題反哺選擇題」,但缺乏「物理圖像」導致效率低下。
??五、核心矛盾與趨勢??
- ??理想與現實的沖突??:計劃宏大(如「每周150題數學」)但執行力弱(實際周均不足50題)。
- ??健康-學習負循環??:熬夜→起床晚→任務積壓→焦慮→娛樂逃避→進一步熬夜。
- ??工具復雜性陷阱??:許愿池/標記法等機制過于復雜,最終回歸「視頻+錯題本」樸素方法。
- ??學科瓶頸??:數學難題難以突破、408知識點廣而不深、英語語法突破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