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添加鋼的溶融 Zn めっき性に及ぼす BN 表面析出の影響》由JFE公司田原大輔等人撰寫。研究聚焦 B 添加鋼在低露點退火時 BN 形成對鍍鋅性的影響,對汽車用高強度鋼鍍鋅工藝優化意義重大。通過多組對比實驗,結合多種分析手段,明確了相關因素的影響機制,為控制 B 添加鋼鍍鋅質量提供理論依據。
研究背景
- 汽車行業發展需求:在全球致力于削減 C O 2 CO_{2} CO2?排放量的大背景下,汽車行業為提高燃油效率,積極推進車身輕量化。實現車身輕量化的途徑之一是使用高強度鋼板,同時為滿足部件的防銹需求,高強度鋼板表面常進行熔融Zn鍍鋅處理 。
- 鍍鋅過程存在問題:在連續式熔融Zn鍍鋅生產線(CGL)中,鋼板在浸入熔融Zn浴前需進行再結晶退火,退火通常在 H 2 ? N 2 H_{2}-N_{2} H2??N2?氣氛中進行,目的是還原Fe的自然氧化皮膜。然而,高強度鋼中為提高強度而添加的Si和Mn,在熱力學上比Fe更容易被氧化,即使在Fe的還原氣氛中退火,也會在鋼板表面形成Si和Mn的氧化物,從而導致鍍鋅不良。目前,針對Si和Mn對鍍鋅性的影響及相關機制已有較多研究,并提出了多種應對措施,如調整CGL爐內露點等。
- B元素影響待明確:除Si和Mn外,高強度鋼中還會添加B元素來提高淬透性,其添加量通常為數十ppm。已有研究表明,在較高露點(如 -20°C)的氣氛中退火時,B會在鋼板表面形成B - Mn復合氧化物,降低氧化物熔點,促進Si和Mn的氧化物形成,進而劣化鍍鋅性。但在低露點( -45°C以下)氣氛中退火時,根據熱力學計算,B會與氣氛中的 N 2 N_{2} N2?反應生成氮化硼(BN),且隨著退火溫度升高,BN的形成量會增加。然而,BN的形成對鍍鋅性的影響尚未得到詳細研究。
試驗方案
- 供試材制備:以0.2 mass% Si - 3.0 mass% Mn鋼為基礎,分別制備B無添加、添加15ppm和30ppm的鋼種。通過真空溶解爐熔煉鋼塊,依次進行粗壓延至30mm、熱間壓延至6mm ,再雙面研磨至2.5mm ,550°C加熱10分鐘后,用5 mass% HCl酸洗除去表面氧化皮膜,接著冷間壓延至1.2mm,剪切成180mm×70mm尺寸。之后在3 mass% NaOH水溶液中電解脫脂,5 mass% HCl水溶液酸洗,水洗干燥后作為原板。
- 退火及熔融Zn鍍鋅處理:利用鍍鋅模擬器,模擬連續式熔融Zn鍍鋅生產線(CGL)工藝。退火在裝置的紅外加熱爐中進行,加熱爐內氣氛控制為10 vol.% H 2 ? N 2 H_{2}-N_{2} H2??N2?,且設置低露點( -60°C、 -50°C、 -45°C)。按照特定的時間和溫度曲線進行退火,退火后將供試材冷卻至460°C,隨后浸入熔融Zn浴中1秒進行鍍鋅。其中,Zn浴的Al濃度設定為0.13 mass% ,通過控制使鍍鋅層厚度在7 ± 2μm范圍。對冷卻至室溫的供試材鍍鋅外觀進行拍照,測量未鍍鋅部分的面積比例。
- 表面及斷面觀察與分析:在與鍍鋅性評估相同的退火條件下處理供試材,冷卻至室溫后不進行鍍鋅,直接對其表面和斷面進行觀察分析。采用多種分析方法,包括:利用GD - OES測量退火板表面至深度方向的元素強度分布;運用XPS分析退火板最表面的元素狀態,計算各元素濃度;通過SEM觀察退火板表面形貌,并借助其內置的EDS進行元素mapping分析;使用FIB制作退火板表層的斷面觀察試樣,再用TEM觀察斷面,同時利用TEM內置的EELS進行元素分析 。
試驗結果
- 鍍鋅性試驗結果
-
B添加量的影響:B添加量對鍍鋅性影響明顯。B無添加鋼存在小面積不鍍鋅區域。而添加15ppm和30ppm B的鋼,出現大面積極不鍍鋅區域,且隨著B添加量的增多,不鍍鋅區域的面積和長度顯著增加 ,表明B的添加會使鍍鋅性顯著劣化。
-
露點的影響:露點變化對鍍鋅性影響顯著。在B添加量一定(15ppm)、退火溫度800°C恒定的情況下,隨著露點降低,不鍍鋅長度呈增加趨勢 。但當露點降至 -45°C時,盡管鋼中含有B,大面積極不鍍鋅區域卻未形成,說明在特定低露點下,鍍鋅性的變化趨勢發生改變,較低的露點并不總是導致更差的鍍鋅性。
-
退火溫度的影響:退火溫度對鍍鋅性影響顯著。在B添加量一定(15ppm)、露點 -50°C恒定的條件下,不鍍鋅面積隨退火溫度升高而增加。當退火溫度達到775°C時,出現大面積極不鍍鋅區域 ,表明較高的退火溫度會使鍍鋅性變差,不利于鍍鋅工藝的進行。
- 表面氧化物形成量試驗結果
-
B添加量對表面氧化物形成量的影響:當B添加量增加時,通過GD - OES分析Si和Mn表面氧化物形成量,發現其并無明顯變化。在露點-50°C、溫度800°C的條件下,B從無添加到分別添加15ppm和30ppm,Si和Mn的表面濃化量未出現顯著改變。
-
露點對表面氧化物形成量的影響:露點降低時,Si和Mn表面氧化物形成量呈減少趨勢。這是因為隨著露點降低,爐內氣氛中氧的含量減少,即氧的化學勢降低,使得Si和Mn的氧化反應受到抑制,表面濃化量隨之減少。但在鍍鋅性試驗中,露點降低卻使不鍍鋅長度增加,鍍鋅性變差。這表明表面氧化物形成量的減少與鍍鋅性的劣化之間沒有正向關聯,即大面積極不鍍鋅的形成并非由Si和Mn表面氧化物形成量的減少導致。
-
退火溫度對表面氧化物形成量的影響:退火溫度升高,Mn表面氧化物形成量減少。從埃林漢姆圖可知,在高溫區域,Mn更靠近還原區域,其被氧化的趨勢減弱,所以表面濃化量降低。但在鍍鋅性方面,退火溫度升高卻使不鍍鋅長度增加,鍍鋅性變差。這進一步說明鍍鋅性的變化與Mn表面氧化物形成量的變化趨勢相反,大面積極不鍍鋅的形成與Mn表面氧化物形成量的減少無關 。
- BN形成量試驗結果
-
B添加量對BN形成量的影響:通過XPS分析露點 -50°C、溫度800°C退火后的試樣發現,B添加鋼的B1s和N1s譜圖出現明顯峰,且化學結合能分別為190.6eV和398.0eV,與BN的B1s和N1s值相符。同時,從峰面積計算得出B和N在鋼板表面的元素濃度幾乎等量,表明鋼中的B在退火時以BN形式在鋼板最表層析出。進一步研究發現,隨著B添加量增加,B和N的檢測濃度上升,說明BN形成量增多,即B添加量與BN形成量呈正相關。
-
露點對BN形成量的影響:露點降低,GDOES分析顯示B和N的檢測濃度增加,意味著BN形成量增多。這與以往研究中低氧勢下BN更穩定的計算結果相符。在低露點環境中,體系的氧勢較低,B與N?反應生成BN的趨勢增強,使得BN更容易在鋼表面形成和積累,從而導致BN形成量增加。
-
退火溫度對BN形成量的影響:退火溫度升高,B和N的檢測濃度增加,BN形成量增多。有研究表明,退火溫度升高會促進B與N?的反應,為BN的形成提供更有利的條件,使反應向生成BN的方向進行,進而增加BN的形成量。
-
BN形成量與鍍鋅性的關系:將BN形成量與鍍鋅性關聯發現,隨著N檢測濃度(代表BN形成量)增加,不鍍鋅長度增加,說明BN形成量增加會顯著劣化鍍鋅性。這是因為BN與熔融金屬的潤濕性低,其在鋼板表面的大量形成,會阻礙熔融Zn與鋼板的良好接觸和反應,導致鍍鋅效果變差,不鍍鋅區域增大 。
- 微觀結構觀察試驗結果
-
表面微觀結構觀察結果:利用SEM和EDS對露點 -50°C、溫度800°C退火后不同B添加量的試樣表面進行分析。結果顯示,B添加鋼和無添加鋼表面均存在Mn系氧化物,呈島狀分布。B添加鋼中,B和N元素分布明顯,且二者檢測位置高度一致,表明有BN析出;而B無添加鋼幾乎未檢測到BN。同時,將O和B的mapping圖像疊加發現,BN在氧化物周圍形成,說明BN的析出與氧化物存在特定的位置關系 。
-
斷面微觀結構觀察結果:通過FIB制備15ppm B添加鋼在露點 -50°C、溫度800°C退火后的斷面觀察試樣,再用TEM和EELS進行分析。TEM觀察發現,在表面分析中B被檢測到的位置,存在層狀結晶模樣,其層間距離約為0.3nm,與h-BN的層間距離0.33nm高度相符。EELS點分析檢測到B、N元素的峰,還觀察到h-BN特有的π*峰。此外,對同一視野進行EELS元素mapping分析,發現從層狀結構部分檢測到B和N元素,相鄰位置檢測到O元素。這一系列結果表明,退火后B添加鋼的表面,層狀h-BN在氧化物周圍析出,并覆蓋了鋼板表面 。
討論
- BN的析出形態與形成過程:通過SEM、EDS、TEM和EELS等分析手段,研究發現退火后B添加鋼的表面,BN以層狀h-BN的形態在氧化物周圍析出并覆蓋鋼板表面。在高溫退火時,鋼中形成奧氏體,其(111)面的格子常數與BN接近,這可能促使h-BN在奧氏體(111)面水平方向外延生長。在退火過程中,低溫域先形成Mn的氧化物,隨后高溫域BN開始形成并在氧化物周圍生長,最終形成氧化物被BN覆蓋的結構。
- BN對鍍鋅性的影響機制:BN與熔融金屬的潤濕性較差,當鋼板表面被與熔融Zn潤濕性和反應性都不佳的氧化物和BN連續覆蓋時,鍍鋅性會顯著劣化,從而形成大面積不鍍鋅區域。在露點-50°C以下、800°C以上的條件下,鋼中B與氣氛中N?反應生成的BN在氧化物周圍大量形成,導致鍍鋅性嚴重下降。
- 不同條件下BN形成量的差異及對鍍鋅性的影響:露點、B添加量和退火溫度會影響BN的形成量。露點-45°C時,BN的形成變得不穩定;B無添加以及退火溫度為775°C時,鋼中B向表面擴散的量較少,使得BN形成量也較少。在這些BN形成量少的情況下,主要是Si和Mn的氧化物影響鍍鋅性,只會產生小面積不鍍鋅區域。
- B在不同露點下影響鍍鋅性的機制差異:在低露點(-45°C以下)氣氛中,B主要通過形成BN使鍍鋅性劣化;而在較高露點(-20°C)氣氛中,B會與Mn形成復合氧化物,促進氧化物形成,進而劣化鍍鋅性。這表明B因露點不同,會通過不同的機制對鍍鋅性產生影響。
結論
- 鍍鋅性劣化條件:當鋼中B添加量達到15ppm以上,在露點-50°C以下、溫度800°C以上進行退火時,會出現大面積不鍍鋅的情況,鍍鋅性顯著劣化。并且,隨著B添加量增多、露點降低、退火溫度升高,不鍍鋅區域的長度會增加。
- 影響鍍鋅性的關鍵因素:不鍍鋅區域的形成情況與退火板表面Si、Mn的選擇性外部氧化量沒有明顯關聯,但與BN的檢測量呈現出明顯的相關性。由此可知,BN在鋼表面的析出是導致鍍鋅性顯著下降的重要原因。
- BN的表面覆蓋形態:在退火板表面,BN以層狀h-BN的形態存在,并且覆蓋在氧化物的周圍。這是由于在退火過程中,氧化物先在低溫區域形成,隨后BN在尚未形成氧化物的部分生長。這種結構使得鋼板表面被與熔融Zn潤濕性和反應性較差的氧化物和BN連續覆蓋,進而形成大面積不鍍鋅區域。
- BN析出的影響因素及B的作用機制:只有在露點-50°C以下時,BN才會析出,這是因為在低氧勢、高氮勢的氣氛中,BN比B的氧化物更穩定。不同的露點條件下,B會通過不同的機制影響鍍鋅性,在低露點時主要通過形成BN,而在高露點時則通過促進氧化物的形成來降低鍍鋅性。
Tahara D., Hoshino K., Taira S., 2024. Effect of BN Surface Segregation on Coatability in Hot-dip Galvanizing of B-added Steel. Tetsu-to-Hagane TETSU-2024-052. https://doi.org/10.2355/tetsutohagane.TETSU-202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