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ChatGPT/DeepSeek能在幾秒鐘內產出一篇文章,而且生成能力日益精進,你是否也曾思考,我還能做什么?
? 當2024年AI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我在CSDN 上的博客也悄然發生了變化,以前一篇文章發布后,閱讀量是慢慢地增長的,而且時而有人評論和點贊。而現在發布出去之后,幾乎是在幾分鐘內就會有幾百次閱讀和幾十個點贊。但是很少有人評論。我相信這是由于機器人讀的多了,有的機器人還禮貌地順便點個贊。但是人類讀者卻少了。我之前寫一些小眾的自動化行業的內容,現在寫AI技術領域的內容,可能人們對我寫的博文不感興趣。無論如何,這是令人沮喪的事情,我到底為什么寫博客?為誰而寫?寫什么?如果自己寫的文章僅僅是為了向AI 大語言模型提供語料的話。似乎沒有什么意義再寫下去了。
有這樣焦慮的人應該很多。
畫家對攝影的焦慮
人們對AI 的焦慮讓人想起19 世紀攝影術發明,讓一大批畫師失業的故事。
????????1839 年法國版畫師莫里塞畫了一幅《達蓋爾攝影狂熱》(La Daguerreotypomanie),描寫了當時銀版攝影術之后,大眾是怎樣狂熱地排隊,每個人爭相拍上一張照。
????????攝影術發明后,人人都可以在鏡頭前呈現自己的身份。要知道,在這之前,獲得一張“自己的畫像”,可是只有上流階級跟貴族的特權。畫家莫里塞除了描寫當時大眾的狂熱以外,你可以發現旁邊還有幾個絞刑架,上面牌子寫:“絞刑架,供雕刻師租用”。你可以想像當時的畫匠們何等焦慮。他們的身份認同,被攝影術無情地奪走了,這世界再也不需要畫匠、版畫師了。
? ? ? 如同今天,創作者的身份被Sam Altman 無情地奪走了一樣。這世界似乎再也不需要創作者了。真的是這樣嗎?
? ?因為攝影術的沖擊,這群被取代的畫匠、版畫師,被逼迫著思考:我拿著這只畫筆,究竟有何用?,后續有一小段時間,寫實派繼續茍延殘喘,想要畫出比攝影術更細致的畫像。直到1850 年,人類終于發現打不過機器,畫家必須走向別條路。
第一個出現的是“印象派”,如莫內、雷諾瓦等人,他們提出的思想是:
"如果畫面已經可以被機器捕捉,那繪畫該去探索人眼的感受而不是客觀現實。"
? ? 從這里開始,繪畫者不再是“紀錄畫面”的人,而是成為“反思自己究竟看見什么”的人——他們從畫匠,變成了畫家。
? ? 在印象派確立了這點之后,畫家們才開始更大膽地解構現實,于是有后印象派的梵谷、立體派的畢卡索等。
? ? 攝影消滅了「繪畫」,但「繪畫」也重生了。攝影術的發明,同時是人類反思自己「如何看見」的時代開始。
?????????同樣的,AI 正在消滅創作,但我很確信“創作” 也會迎來一波重生,是人類重新反思自己"如何說話"的時代。我們都如同莫里塞版畫中的畫師一樣,正被逼迫著思考:"我手敲著鍵盤,究竟有何用?"
? 舊的身份認同被拆毀了,我們真正在害怕的不是生存與否,而是我們必須重新定義自己 。
有價值的寫作
? ? ?也許哪一天,人腦生成的文章成為“純手工打造”奢侈品,變得十分昂貴。當寫報告,知識讀本,八股文般的官樣文章被AI 取代,甚至科幻小說,虛構故事,小作文也敵不過AI 時候,人類該寫什么能比AI 更有價值呢???
?人們提出,創作者的價值有四種:
1. 工具價值:偷懶的紅利,創作者會幫你找資料,節省時間。
2. 觀點價值:創作者會提出嶄新的觀點,問出沒有人問過的問題。
3. 策展價值:創作者可以找到稀缺內容,用最精準有力的方式呈現
4. 情感價值&信任感:創作者會與受眾建立真實連結。
顯然,工具價值最容易被AI 取代,情感價值比較滿地被AI取代。
目前,人類在下面幾方面的寫作不會被AI 取代:
真實經驗
? ? ?AI 永遠無法取代真實經驗,你的真實經驗/感受也是和受眾建立情感連結最重要的內容。你的工作經驗,生活經歷,遇到的人,內心的感悟都是AI 無法生成的內容。你自己的故事是獨一無二的。也是AI?無法代替的。,而且能夠與讀者建立情感鏈接。
? ? 我不是一個崇洋媚外的人,但是長期以來我喜歡讀國外的書籍。主要是覺得國內的書籍敘述的內容比較多。中規中矩,但是引用的故事少,實際例子少,讀起來枯燥無味。相比而言,國外的書籍中內容非常豐富, 故事很生動。例如讀尤瓦爾,赫拉利寫《智人之上》時候,我就十分感慨,作者知識淵博,娓娓道來。AI在短期內可能無法寫出這樣的文章。
? ? ? AI 科學家李飛飛寫的《我看見的世界》,這是一本自傳。圍繞著她生活和工作的兩個主線講述了一個科學家的成長過程和AI 的發展歷程。內容非常精彩紛呈。讀起來很親切。
?圖靈獎得主楊立昆寫的《科學之路》也是類似的風格的自述。
人脈網絡
AI 不是人,AI 不能交朋友。人類有朋友,有人脈關系。
????????通過你的人脈關系,與朋友的交流中獲取的思想。比如你認識比爾蓋茨,或者馬云,如果就人工智能的出現對他們做一個訪談節目。能夠獲取他們的思想,并且與他們之間擦出思想的火花。
? ? 當我們收聽播客時候,發現訪談類播客聽起來比較親切,一個人朗誦的電子書顯得枯燥無味。主要是與聽眾沒有情感聯系。
????????另一方面,寫作也是交朋友的過程。通過你的寫作,可以與外部世界建立聯系。比如某些人到農村做鄉村調查,有些人到海外訪問出海企業。回來后寫的文章就特別有內容。
? 再比如通過你的人脈網絡訪問到張忠謀,黃仁勛,那么就可以讓你產出超級稀缺的內容——本質上還是真實經驗,大佬的真實經驗。???????
策劃
? ?寫作與策劃非常相似,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地策劃,你的文章給誰看,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到哪里去收集材料。這就像編寫一個電影腳本一樣,認真地編排,一篇好的文章類似一部電影。寫文章已經不是簡單的寫作,它包括了訪談,旅行,體驗等一系列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寫出好的文章。
策劃是在沖突、破裂、死結、矛盾、復雜之間,找到新的切角,讓你重新思考「標準答案」以外的可能。精準辨認受眾心里最焦慮的問題切角,并且找到非常獨特觀點的材料來「說故事」,激發你重新看這個世界。
這種獨特的視角是AI 不具備的。
寫作風格
形成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避免“AI腔”。
在信息時代,人們習慣于信息快消費。這要求寫作滿足這種需求:
盡量地通俗,少用生僻字,有些人喜歡引經據典,顯得有文學修養。但是讀者卻會一略兒過。人們建議你的語句最好讓五年級的學生完全能讀懂。
同樣地,盡可能使用短的語句,短的標題。短語句才有力量。
元創作
????????如果你喜歡搞事,你想探索“新型態的創作者是什么?”,那我觀察到的一個方向是:為AI 作家提要求,講思路。例如你需要寫一篇小說,你可以嘗試編寫主要的人物,情節,時間,場景等等“元作品“。讓AI 去寫細節,潤色。
不要為了寫作而寫作
????????許多心靈雞湯類的書籍好像是流水線寫出來的。大多數多產作家都喜歡跟風,追熱點。他為了賺錢而寫作。 不幸的是,他們可能會像19世紀的畫家那樣失業了。
我相信,文章是頭腦中涌現出來的東西,而不是擠出來的。過去上大學的時候,同學有一個夢想,一輩子寫出一本書,死后蓋在臉上。當然是一句玩笑,也體現寫一本好書不易。
可以逐步改變你的策略,寫作不是直接賺錢的手段,而是提升你賺錢能力的措施之一。
結束語
AI改變了我們的寫作,還改變了我們許多。想明白了就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