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 OSI模型_TCP/IP模型_五層模型
- 模型對比
- 模型層級對比
- 關鍵區別對比
- OSI模型
- OSI模型概述
- 舉例說明
- 流程圖示
- TCP/IP 四層模型
- 模型結構
- 舉例說明
- 流程圖示
- TCP/IP 五層模型
- 模型的結構
- 舉例說明
- 流程圖示
OSI模型_TCP/IP模型_五層模型
-
學OSI,用TCP/IP,分析選五層。
-
OSI是理論地圖,TCP/IP是實踐工具,五層是分析顯微鏡
模型對比
模型層級對比
OSI七層模型 | TCP/IP四層模型 | 五層折中模型 | 核心功能 | 典型協議/設備 |
---|---|---|---|---|
應用層 | 應用層 | 應用層 | 用戶接口(HTTP/FTP) | 瀏覽器、HTTP/HTTPS |
表示層 | (合并到應用層) | (合并到應用層) | 數據加密/壓縮(SSL/TLS) | JPEG/ASCII/加密算法 |
會話層 | (合并到應用層) | (合并到應用層) | 建立/維護會話(RPC/Socket) | NetBIOS/PPTP |
傳輸層 | 傳輸層 | 傳輸層 | 端到端可靠傳輸(TCP/UDP) | 防火墻、TCP/UDP協議 |
網絡層 | 網絡層 | 網絡層 | 路由尋址(IP) | 路由器、IP/ICMP |
數據鏈路層 | 網絡接口層 | 數據鏈路層 | MAC尋址/幀傳輸(Ethernet) | 交換機、MAC地址 |
物理層 | (合并到網絡接口層) | 物理層 | 比特流傳輸(電信號) | 網卡/光纖/集線器 |
關鍵區別對比
對比維度 | OSI七層模型 | TCP/IP四層模型 | 五層模型 |
---|---|---|---|
設計目的 | 理論參考(標準化) | 實際互聯網實現 | 教學與協議分析 |
分層邏輯 | 嚴格七層,功能細分 | 合并高層和底層 | 保留物理+鏈路層,簡化高層 |
會話/表示層 | 獨立存在(如加密/會話管理) | 合并到應用層(如HTTPS) | 合并到應用層 |
適用場景 | 學術研究、協議設計 | 網絡配置(IP/TCP) | 抓包分析(Wireshark) |
典型協議 | FTP在應用層,ASCII在表示層 | HTTP/TCP/IP直接關聯 | 類似TCP/IP但拆分底層 |
OSI模型
OSI模型概述
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模型是一個七層架構,用于描述網絡通信中數據傳輸的過程。每一層都有特定的功能,并且為上一層提供服務。以下是OSI的七層:
-
物理層(Physical Layer):負責比特流的傳輸(如電纜、光纖)。
-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提供節點到節點的數據傳輸(如MAC地址、交換機)。
-
網絡層(Network Layer):負責路徑選擇和邏輯尋址(如IP地址、路由器)。
-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傳輸(如TCP、UDP)。
-
會話層(Session Layer):管理會話和連接(如建立、維護、終止會話)。
-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處理數據格式和加密(如SSL、JPEG)。
-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直接為用戶應用程序提供服務(如HTTP、FTP)。
舉例說明
假設用戶通過瀏覽器訪問 https://www.example.com,以下是OSI各層的具體作用:
-
應用層:瀏覽器生成HTTP請求(GET / HTTP/1.1),并附加HTTPS加密(TLS協議)。
-
表示層:將HTTP數據加密(SSL/TLS),并轉換為二進制格式。
-
會話層:建立與服務器的會話(如TCP三次握手后維持連接)。
-
傳輸層:將數據分段(如TCP分段),添加源/目標端口號(如源端口:50000,目標端口:443)。
-
網絡層:添加源/目標IP地址(如源IP:192.168.1.2,目標IP:93.184.216.34),通過路由器選擇路徑。
-
數據鏈路層:添加MAC地址(如源MAC:00:1A:2B:3C:4D:5E,目標MAC:路由器MAC),通過交換機傳輸。
-
物理層:將數據轉換為電信號/光信號,通過網線或Wi-Fi傳輸。
流程圖示
+-----------------------+
| 應用層 (HTTP/HTTPS) | <-- 用戶輸入URL
+-----------------------+
| 表示層 (SSL/TLS) | <-- 加密數據
+-----------------------+
| 會話層 (Session) | <-- 建立TCP會話
+-----------------------+
| 傳輸層 (TCP/UDP) | <-- 分段+端口號
+-----------------------+
| 網絡層 (IP) | <-- 路由+IP地址
+-----------------------+
| 數據鏈路層 (Ethernet) | <-- MAC地址+幀
+-----------------------+
| 物理層 (Bits) | <-- 電信號傳輸
+-----------------------+↓[網絡]↓
+-----------------------+
| 物理層 (Bits) | --> 接收電信號
+-----------------------+
| 數據鏈路層 (Ethernet) | --> 解析MAC地址
+-----------------------+
| 網絡層 (IP) | --> 檢查IP地址
+-----------------------+
| 傳輸層 (TCP/UDP) | --> 重組數據段
+-----------------------+
| 會話層 (Session) | --> 維持會話
+-----------------------+
| 表示層 (SSL/TLS) | --> 解密數據
+-----------------------+
| 應用層 (HTTP/HTTPS) | --> 返回網頁內容
+-----------------------+
關鍵點
-
封裝與解封裝:發送方從應用層到物理層逐層封裝數據,接收方反向解封裝。
-
設備對應層:
-
路由器:網絡層(處理IP)。
-
交換機:數據鏈路層(處理MAC)。
-
防火墻:傳輸層/應用層(過濾端口/內容)。
-
TCP/IP 四層模型
實際互聯網標準,合并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
模型結構
TCP/IP模型 | 對應OSI層 | 核心協議 | 典型設備 | 功能舉例 |
---|---|---|---|---|
應用層 | 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 | HTTP, FTP, DNS, SMTP | 網關、防火墻 | 用戶直接交互(如瀏覽器訪問網頁) |
傳輸層 | 傳輸層 | TCP, UDP | 防火墻 | 端到端可靠傳輸(如TCP三次握手) |
網絡層 | 網絡層 | IP, ICMP, ARP | 路由器 | 邏輯尋址和路由(如IP分組轉發) |
網絡接口層 | 數據鏈路層+物理層 | Ethernet, Wi-Fi, PPP | 交換機、網卡 | 物理傳輸(如MAC地址尋址) |
舉例說明
完整流程示例
-
應用層:用戶輸入URL → 瀏覽器生成HTTP請求。
-
傳輸層:TCP分段 → 添加端口號、序列號。
-
網絡層:IP封裝 → 添加源/目標IP。
-
網絡接口層:
- 數據鏈路層:MAC封裝 → 添加源/目標MAC。
- 物理層:比特流傳輸 → 通過網線發送。
流程圖示
+-----------------------+
| 應用層 (HTTP) | → 生成HTTP請求(如GET /index.html)
+-----------------------+
| 傳輸層 (TCP) | → 添加TCP頭部(源端口、目標端口、序列號)
+-----------------------+
| 網絡層 (IP) | → 添加IP頭部(源IP、目標IP、TTL)
+-----------------------+
| 網絡接口層 (Ethernet) | → 添加MAC頭部(源MAC、目標MAC)+ 物理層比特流
+-----------------------+↓[網絡傳輸]↓
+-----------------------+
| 網絡接口層 (Ethernet) | ← 接收比特流,解析MAC地址
+-----------------------+
| 網絡層 (IP) | ← 檢查IP地址,去掉IP頭部
+-----------------------+
| 傳輸層 (TCP) | ← 重組TCP段,去掉TCP頭部
+-----------------------+
| 應用層 (HTTP) | ← 獲取HTTP數據,渲染網頁
+-----------------------+
TCP/IP 五層模型
五層模型 = OSI的物理層+數據鏈路層 + TCP/IP的網絡層+傳輸層+應用層。
適用場景:
-
學習計算機網絡原理(比OSI簡潔,比TCP/IP詳細)。
-
網絡抓包分析(如Wireshark)。
-
網絡設備調試(區分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問題)。
模型的結構
層級 | 功能 | 核心協議/技術 | 對應設備 | 數據單位 |
---|---|---|---|---|
應用層 | 提供用戶接口,處理應用程序數據 | HTTP, FTP, DNS, SMTP | 網關、代理服務器 | 消息(Message) |
傳輸層 | 端到端通信,可靠/不可靠傳輸 | TCP, UDP | 防火墻 | 段(Segment) |
網絡層 | 邏輯尋址和路由選擇 | IP, ICMP, ARP, BGP | 路由器 | 分組(Packet) |
數據鏈路層 | 物理尋址(MAC)、幀傳輸 | Ethernet, Wi-Fi, PPP | 交換機、網橋 | 幀(Frame) |
物理層 | 比特流傳輸(電信號、光信號) | RJ45, 光纖, 無線電波 | 集線器、中繼器 | 比特(Bit) |
舉例說明
五層模型的應用示例:訪問網站
-
應用層:瀏覽器發送 HTTP GET 請求(封裝為HTTP報文)。
-
傳輸層:TCP協議將HTTP報文分段,添加源/目標端口(如443)。
-
網絡層:IP協議添加源/目標IP地址(如 192.168.1.2 → 93.184.216.34)。
-
數據鏈路層:以太網協議封裝為幀,添加源/目標MAC地址(如 00:1A:2B:3C:4D:5E)。
-
物理層:轉換為電信號通過網線/Wi-Fi傳輸。
流程圖示
+-----------------------+
| 應用層 (HTTP) | → 生成HTTP報文(如GET請求)
+-----------------------+
| 傳輸層 (TCP) | → 添加TCP頭部(端口號、校驗和)
+-----------------------+
| 網絡層 (IP) | → 添加IP頭部(源IP、目標IP)
+-----------------------+
| 數據鏈路層 (Ethernet)| → 封裝成幀(源MAC、目標MAC、FCS校驗)
+-----------------------+
| 物理層 (Bits) | → 轉換為電信號/光信號傳輸
+-----------------------+↓[網絡傳輸]↓
+-----------------------+
| 物理層 (Bits) | ← 接收電信號,轉換為比特流
+-----------------------+
| 數據鏈路層 (Ethernet)| ← 校驗幀,解析MAC地址
+-----------------------+
| 網絡層 (IP) | ← 檢查IP地址,路由決策
+-----------------------+
| 傳輸層 (TCP) | ← 重組數據段,確保可靠性
+-----------------------+
| 應用層 (HTTP) | ← 解析HTTP內容,顯示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