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流程
需求分析—》通信規范分析—》邏輯網絡設計—》物理網絡設計—》實施階段
需求分析:
確定需求,包括:業務需求、用戶需求、應用需求、計算機平臺需求、網絡通信需求等。
產物:需求規范
通信規范分析:
現有的網絡體系分析,估計和測量通信量及設備利用率
產物:通信規范
邏輯網絡設計(核心):
選擇符合需求的設計,確定網絡邏輯結構
設計工作包括以下內容:
- 網絡結構設計
- 物理層技術的選擇
- 局域網技術的選擇與應用
- 廣域網技術的選擇與應用
- 地址設計和命名模型
- 路由器選擇協議
- 網絡管理
- 網絡安全
- 邏輯網絡設計文檔
輸出內容包括:
- 邏輯網絡設計圖
- IP地址方案
- 安全管理方案
- 具體的軟/硬件、廣域網連接設備和基本的網絡服務
- 招聘和培訓網絡員工的具體說明
- 對軟/硬件費用、服務提供費用、員工和培訓的費用初步估計?
產物:邏輯設計文檔
物理網絡設計:
將邏輯設計到物理空間,確定網絡物理結構。
輸出內容:
- 網絡物理結構圖和布線方案
- 設備和部件的詳細列表清單
- 軟硬件和安裝費用的估算
- 安裝日程表,詳細說明服務的時間及期限
- 安裝后的測試計劃
- 用戶的培訓計劃
產物:物理結構設計文檔
實施階段:
實現物理網絡設計,安裝和維護
層次化網絡設計
三層結構:核心層、匯聚層、接入層
核心層:主要是高速數據交換,實現高速數據傳輸、出口路由,常用冗余機制
匯聚層:網絡訪問策略控制、數據包處理和過濾、策略路由、廣播域定義、尋址
接入層:主要是針對用戶端,實現用戶接入、計費管理、MAC地址認證、MAC地址過濾、收集用戶信息,可以使用集線器代替交換機。
網絡冗余設計
兩個主要設計目標:一個是備用路徑,另一個是負載分擔
備用路徑:可以提高可用性,由路由器、交換機等設備之間的獨立備用鏈路構成,一般情況下備用路徑僅僅在主路徑失效時投入使用。設計時主要考慮:
- 備用路徑的帶寬
- 切換時間
- 非對稱
- 自動切換
- 測試
負載分擔:是對備用路徑方式的擴充,通過并行鏈路提供流量分擔來提高性能,主要的實現方式是利用兩個或多個網絡接口路徑來同時傳遞流量,設計時要考慮:
- 網絡中存在備用路徑、備用鏈路時,可以考慮加入負載分擔設計
- 對于主路徑、備用路徑都相同的情況,可以實施負載分擔的特例——負載均衡
- 對于主路徑、備用路徑不相同的情況,可以采用策略路由機制,讓一部分應用的流量分攤到備用路徑上?
文章內圖片均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