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紋細節提取概述指紋作為人體生物特征識別領域中應用最為廣泛的特征之一,具有獨特性、穩定性和便利性。指紋細節特征對于指紋識別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起著關鍵作用。指紋細節提取,即從指紋圖像中精確地提取出能夠表征指紋唯一性的關鍵特征點,是指紋識別系統中的核心環節。?
?
指紋細節特征類型
?
?1. 端點:指紋紋路的終止點,是指紋細節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在指紋識別算法中,端點的位置、方向等信息有助于區分不同指紋。例如,在犯罪現場提取的指紋中,端點的分布和數量可以作為與嫌疑人指紋比對的重要依據。2. 分叉點:一條指紋紋路在此處分叉為兩條或多條紋路的點。分叉點同樣具有獨特的位置和方向信息,與端點相結合,極大地增加了指紋的可辨識度。在自動指紋識別系統(AFIS)中,對分叉點的準確提取和分析是實現指紋匹配的重要步驟。
指紋細節提取流程
?
?1. 指紋圖像預處理:原始采集的指紋圖像可能存在噪聲、灰度不均等問題,預處理旨在改善圖像質量,為細節提取提供良好基礎。灰度歸一化:將不同采集條件下獲得的指紋圖像灰度值統一到一個標準范圍,消除因光照差異等因素導致的灰度不均勻問題。例如,通過線性變換將圖像灰度值映射到[0, 255]區間。濾波去噪:采用高斯濾波、中值濾波等方法去除圖像中的噪聲干擾。高斯濾波通過對圖像像素進行加權平均,能夠有效平滑圖像,減少高斯噪聲;中值濾波則利用鄰域內像素的中值替代當前像素值,對于椒鹽噪聲有較好的抑制效果。?二值化:將灰度圖像轉化為黑白二值圖像,突出指紋紋路和背景的差異。常用的方法如Otsu算法,它根據圖像的灰度分布自動計算出一個最佳閾值,將圖像分為前景和背景。細化:將二值化后的指紋紋路細化為單像素寬度,便于準確提取細節特征。例如采用Zhang - Suen細化算法,通過多次迭代去除指紋紋路上的冗余像素,保留其骨架結構。
?2. 細節特征提取:經過預處理后,采用特定算法提取指紋細節特征。基于結構的方法:通過分析指紋圖像的局部結構特征來確定細節點。例如,在細化后的指紋圖像上,對每個像素點的鄰域進行分析,若某像素點的鄰域滿足端點或分叉點的結構特征,則將其標記為相應的細節點。具體來說,對于一個像素點,若其鄰域內只有一個方向上有連續的紋線,則該點可能為端點;若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方向上有連續紋線,則可能為分叉點。基于特征點檢測算子的方法:利用專門設計的算子對指紋圖像進行卷積運算,檢測細節點。如Moore - Neighbor跟蹤算法,通過跟蹤指紋紋線的走向來確定端點和分叉點。該算法從圖像中的某一點開始,按照一定的規則(如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依次檢查鄰域像素,當發現紋線走向發生變化時,判斷是否為細節點。
指紋細節提取面臨的挑戰
?
?1. 圖像質量差異:由于采集設備、采集環境以及手指狀況等因素影響,指紋圖像質量參差不齊。例如,干燥、潮濕或有污漬的手指采集的指紋圖像,可能存在紋路模糊、斷裂等問題,給細節特征提取帶來困難。針對低質量指紋圖像,需要研究更有效的預處理和細節提取算法,以提高特征提取的準確性。
2. 特征點誤判:在提取過程中,由于噪聲干擾、圖像局部變形等原因,可能會出現細節特征點的誤判,如將偽特征點誤判為真實的端點或分叉點,或者遺漏真實的細節點。這就需要設計更魯棒的特征點驗證和校正機制,提高細節提取的可靠性。
指紋細節提取的應用與發展趨勢
?
?1. 應用領域:指紋細節提取廣泛應用于身份識別領域,如門禁系統、電子支付、邊境管控等。在門禁系統中,通過提取和比對用戶指紋細節特征,判斷是否授權進入;在電子支付場景下,指紋識別作為一種便捷且安全的身份驗證方式,依賴于準確的細節提取技術保障交易安全。
?2. 發展趨勢: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深度學習在指紋細節提取中的應用逐漸增多。基于卷積神經網絡(CNN)的方法能夠自動學習指紋圖像的特征表示,有望在復雜背景和低質量圖像條件下實現更準確的細節提取。此外,多模態融合也是一個發展方向,將指紋細節特征與其他生物特征(如人臉識別、虹膜識別)相結合,提高身份識別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
%Read Input Image
binary_image=im2bw(imread('input_1.tif'));%Small region is taken to show output clear
binary_image = binary_image(120:400,20:250);
figure;imshow(binary_image);title('Input image');%Thinning
thin_image=~bwmorph(binary_image,'thin',Inf);
figure;imshow(thin_image);title('Thinned Image');%Minutiae extraction
s=size(thin_image);
N=3;%window size
n=(N-1)/2;
r=s(1)+2*n;
c=s(2)+2*n;
double temp(r,c); ??
temp=zeros(r,c);bifurcation=zeros(r,c);ridge=zeros(r,c);
temp((n+1):(end-n),(n+1):(end-n))=thin_image(:,:);
outImg=zeros(r,c,3);%For Display
outImg(:,:,1) = temp .* 255;
outImg(:,:,2) = temp .* 255;
outImg(:,:,3) = temp .* 255;
for?x=(n+1+10):(s(1)+n-10)for?y=(n+1+10):(s(2)+n-10)e=1;for?k=x-n:x+nf=1;for?l=y-n:y+nmat(e,f)=temp(k,l);f=f+1;ende=e+1;end;if(mat(2,2)==0)ridge(x,y)=sum(sum(~mat));bifurcation(x,y)=sum(sum(~mat));endend;
end;% RIDGE END FINDING
[ridge_x ridge_y]=find(ridge==2);
len=length(ridge_x);
%For Displa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