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說明的最后一部分;
##指定kafka集群的列表,以“,”分割,格式:“host:port,host:port”
##此列表用于producer(consumer)初始化連接使用,server列表可以為kafka集群的子集
##通過此servers列表,client端用于發現cluster的成員全拓撲以及獲取集群的meta信息。
##為了避免某個bootstrap失效而無法初始化client,建議此servers列表中server個數>3
##此servers為kafka brokers,而非zookeeper
bootstrap.servers=
##key、value序列化類,必須實現Serializer接口
##當key、value不是string時,需要指定
##如果指定了相應的Serializer,那么也要求consumer端對應配置相應的Deserializer
#key.serializer=
#value.serializer=
##標識producer,僅用于server端追蹤請求。默認值為"",通常不需要指定
##client.id=
##消息分區的算法類,默認為:
##org.apache.kafka.clients.producer.internals.DefaultPartitioner
##即根據key進行hash分區。
#partitioner.class=
?
##producer發送消息后,在確認請求完成之前需要partition leader收到的ack的數量。
##它用來控制已發送消息的持久性。默認值為:1
##acks=0 :表示producer不需要等到broker任何ack。消息將會立即添加到socket buffer并認定為此消息已發送。
##這將不能保證broker最終一定能夠接收到消息并可靠的持久化,
##在此情況下,“retries”配置項也將不生效(即使發送是底層傳輸通道遇到error,且錯誤情況也不會對client可見)
##每個消息的反饋信息中offset值總為-1。
##這被認為是一種最高效的傳輸、確認機制,也是數據擔保能力最弱的機制。(當producer端進程退出即可能導致消息丟失)
##acks=1:表示當partition leader收到消息且寫入log文件后,即確認為消息請求已完成(向client端反饋ACK)。
##此時,leader不會等待任何replicas(ISR followers)同步完畢。
##這種情況下,當leader在ACK此消息之后失效,且此時followers尚未同步到此消息時,那么此消息將意味著丟失。
##這被認為是一種最通用的傳輸、確認機制,兼顧數據傳輸效率和數據擔保能力(當partition leader失效時可能導致消息丟失)
##acks=all:當leader接收到消息后,等待所有的ISR followers同步消息,直到所有的ISR都確認收到消息(且寫入log文件)以后,
##leader才會向producer反饋ACK,在此過程中producer將一直等待。(如果消息發送失敗,producer將會重試,直到超時)
##這被認為是一種擔保能力最強、但傳輸效率最低的機制。
##(除非broker磁盤刷新率較低,且只有leader在線,且在fsync期間物理失效,否則幾乎不會丟失數據)
acks=1
?
##單位字節,默認為:32M,建議值為:2097152 (即2M)
##producer端緩存亟待發送消息的內存最大值;
##如果消息發送的速度(調用send方法)比底層IO通道傳輸的速度高,那么在buffer溢出之前,
##producer的發送操作(send)將會阻塞或者拋出異常,直到buffer空閑。(取決于“block.on.buffer.full”)
##此值的設置,取決于producer與broker端的IO通訊效率,接近“網絡IO”的傳輸效率是最佳狀態;
##較大的值,意味著當buffer溢出后客戶端等待的時間更長;較小的值,意味著網絡IO傳輸效能較低。
buffer.memory=33554432
?
?
##當producer發送消息時,遇到底層IO異常時,重試發送的次數;默認為0,表示不重發。
##重發,可能會導致消息亂序的問題。
##(底層連接基于NIO,則允許發送多次請求,以及依次收到響應;而不是阻塞模式的request-response模式)
retries=1
##retry操作的backoff時間,即每次retry之前wait的時間
retry.backoff.ms=100
?
##producer會盡可能的將相同partiton的消息批量發送,以提高發送效率(ACK確認次數減少)
##批量發送,對client和broker都有較大的性能提升。
##此參數用于控制單次批量發送的最大數量量,單位:字節,如果設置為0則表示關閉批量發送。
##發送給broker的請求可以包含多個batches,每個batch對應一個partion(有多條消息組成)
##在發送消息時,總是創建batch.size大小的buffer用于保存消息;所以較大的值將會消耗更高的內存
batch.size=16384
?
##語義有點類似于TCP中的“Nagle”算法(封包傳輸機制)
##當我們開啟batch.size設置時,且buffer中的消息量達到batch.size時,消息將會立即批量發送;
##但是如果buffer中消息量不足batch.size時,則等待“linger.ms”時間后再發送,此期間寄希望獲得更多的消息,以達到批量發送的目的。
##此值默認為0,表示“不等待”(no delay)。
linger.ms=0
?
##當buffer溢出時、metadata不可用(即因為broker端leader選舉等,無法獲取最新的metadata),
##將會導致producer的send方法阻塞,此值用于控制阻塞的最長時間。
##用戶自定的serializers處理耗時、partitioner計算耗時,則不包含在內。
max.block.ms=60000
?
##單次請求所允許的最大數據量:用于限制每個請求所能包含的batches個數、消息的個數。
##當然也可以用來限制每個消息的最大尺寸,以避免發送“huge”的請求。
max.request.size=1048576
?
##用于控制client等待響應的最大時間
##當超時后,請求將會被重試;如果重試次數已達到閥值,則認為請求失敗。
request.timeout.ms=30000
?
##用于限定broker端leader等待followers反饋ACK以滿足“acks”配額要求的最大等待時間。
##此值不包含producer到broker的網絡傳輸耗時。
##當leader在限定時間內無法獲取滿足配額要求的acks時,將會返回error。(但已經執行的數據并不撤銷)
timeout.ms=30000
?
##在客戶端單個連接上允許“尚未ACK”的請求的最大個數,
##當此連接上“已發送”、“尚未確認”的請求個數達到此值時,client將會阻塞(max.block.ms)。
max.in.flight.requests.per.connection=5
?
##客戶端在發送實際消息之前,比如獲取broker端的meta信息:包括指定topic的parttions列表以及所位于的broker地址
##此值用于控制獲取metadata的超時時間
metadata.fetch.timeout.ms=60000
?
##因為broker集群的變遷,metadata會不斷變化,比如leader的遷移等。
##此值用于控制client端強制刷新(重新獲取)metadata的時間間隔。
##當client發送消息遇到異常時(比如partition leader不可用)也會嘗試立即刷新metadata。
metadata.max.age.ms=300000
?
##底層IO連接空閑的最大時間,單位:毫秒
##connections.max.idle.ms=540000
##底層IO連接通道,在重建連接時的backoff時間(即間歇等待的時間),以避免頻繁重建連接且失敗的情況。
reconnect.backoff.ms=50
?
##是否啟用壓縮機制,建議關閉
compression.type=none
??----------------------------------------------------------------------------------------------
深耕運維行業多年,擅長linux、容器云原生、運維自動化等方面。
承接各類運維環境部署、方案設計/實施、服務代運維工作,歡迎溝通交流!
(V: xiaoxiangbj20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