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歲末隨筆之碎碎念》里,我通告了自己搬新家的事情。乙巳年開始,我慢慢與大家分享自己買房裝修以及在新家的居住體驗等情況。
跳過買房裝修的內容,今天先說說這三個月的生活體驗。
【白河】
潮白河是海河水系五大河之一,貫穿河北、北京和天津。潮白河一條支流叫潮河,另一條支流叫白河。兩條支流都是發源于河北,注入密云水庫;再從密云水庫的不同位置流出,最終在密云縣城南側匯合,形成了潮白河。
我的新家在密云水庫下游,由水庫到縣城這段白河從小區中穿過,空氣非常好,風景非常美。
隔著蘆葦蕩北眺遠山,能看到紀念北京奧運會的中國印摩崖石刻。
在橋上南望滔滔河水,一路穿過密云縣城,注入潮白河。
春夏很美,秋冬的景象也不錯。
向南看野鴨嬉于冰河之上。
向北看群山現于蒼涼之間。
【基礎設施】
從我家出發走京承高速到五環70公里,正常情況下開車不到一個小時,在北京,這個時間并不算太久。
在這里開車非常舒服,除了少量紅綠燈,影響最大的也就是附近的駕校有些慢車。小區里有班車,每天開往鎮上的集市以及縣城里的商場,日常生活不成問題。
在北京郊區,生活成本有些比市內低,尤其是農產品,又新鮮又便宜;但中高端餐飲的價格并不低,附近的魚街上幾十家農家菜的餐館,價位不比市內差。
這里也有快遞,也有外賣。只是相對于城里,便利性都差一點兒:
除了京東和順豐,其他快遞都只能配送到小區里的快遞站,或者鎮上的豐巢柜,需要自提。
出于小區整體安全考慮,外賣只能送到小區門口,而且提供外賣的商家并不多,選擇余地非常有限。
水電煤氣和通信網絡這些基礎設施,從質量到價格,都和城里沒什么差別。
有一點很重要:這里有成熟的物業服務,相當于給我們吃了定心丸,安全感不僅在于他們提供了基本的安全保障,更表現為在任何時間能對我們提供幫助,對我們的需求有所響應。
【適應最低處】
在電視劇《知否》里,有這樣一段情節,盛家祖母問明蘭是否愿意嫁給賀家公子,當時明蘭的說法是:
選擇居所也是同樣的邏輯:不能只看到好的方面,如果最差的狀態你都能面對和接受,那這種選擇才是理性的。
據我的觀察和判斷,住在密云,對于很多朋友來說并不合適。
首先是通勤:進城一個多小時雖然時間不算特別久,但長時間高速駕車還是容易疲憊的;而且正常通勤早晚高峰時遇到高速堵車,那可真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不要說每天上班,就是一周有三四天需要從市區往返,恐怕就受不了啦。
其次是寂寞:郊區的生活非常安靜,優點是不被打擾,相應的不足就是不夠熱鬧。對于那些性格外向的人來說,長時間沒有面對面交流的場合,缺乏直接對話的對象,也就沒了能量。在這種環境里,待兩三周或許還能忍受,再長就太無趣了。
第三是自力:在郊區服務業肯定不如市內發達,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動手,要把這些體力活動當樂趣才行。當然這些問題可以通過購買服務或者雇保姆來解決,但在我看來,這樣也就失去了很多在這里生活的內容。而如果只是把這里當成度假地,那就完全沒必要置業了。
第四是心態:這里更親近大自然,無論是林中水里翻飛的鳥,還是草叢路邊出沒的蟲,甚至天上的星河里的魚,都和人一樣,是構成這個世界的元素。能在與它們共處中發現各種美好,而不是以萬物之主的姿態俯視,才能保持身心愉悅,活力滿滿。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現實問題:比如密云沒有琳瑯滿目的商場,最高等級的醫院也夠不上三甲,不通地鐵還禁飛無人機等等。
從季節看,毫無疑問冬季是這里最不舒服的:沒了許多美景,還天寒地凍的,因此不少鄰居冬天都去了南方。
而我們卻在入冬前搬了家,11月1日在新家過的第一夜。
很多朋友都覺得我這個行為有些冒險,因為當時裝修全部完工還不足一周。而且剛裝修完的房子或多或少都會出一些問題,一般都先放一冬天再入住。
但我還是很有信心的:
一是找博洛尼裝修時,對方承諾材料和施工過程環保達標,工程質量有保障,五年內出現任何問題都能解決;
二是完工后我監督了驗收過程,非常專業;后來又找第三方做了環保測評,結論也是合格;
三是做足準備工作,比如給家里的空氣凈化器更換了祛除甲醛的濾芯,入住后馬力全開,即便有些殘留也能清除。
朋友來訪,說完全聞不出剛裝修的那種味道。
很幸運,今年是暖冬,過冬難度降低了不少,包括種下的花木,都沒怎么經歷寒潮考驗。雖然有些木作和漆面開裂的現象,但整體看沒啥大問題。
這三個月里,開始對新家有些不適應,尤其一些新裝備掌握不熟練;但沒過多久,一切就按部就班,開始享受新生活了。
白天,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入夜,仰望著漫天的星斗。
大部分時間我都可以自由支配,或在書房里打字看書,或樓上樓下地建設新家,好不自在。期間也有幾次進城去開會和講課,一路好風景,一路好心情,堵車時都不怎么焦慮了。
樸素卻不缺活力的生活,自由又能專注的工作,以臨在狀態觀察世界,同時將自身融入大自然中,于我來說,理想和現實合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