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預測 | MATLAB實現CNN-LSSVM卷積神經網絡結合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機多輸入單輸出回歸預測
目錄
- 回歸預測 | MATLAB實現CNN-LSSVM卷積神經網絡結合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機多輸入單輸出回歸預測
- 預測效果
- 基本介紹
- 程序設計
- 參考資料
預測效果
基本介紹
回歸預測 | MATLAB實現CNN-LSSVM卷積神經網絡結合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機多輸入單輸出回歸預測
CNN-LSSVM卷積神經網絡結合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機(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的多輸入單輸出回歸預測原理,主要基于CNN的特征提取能力和LSSVM的回歸預測能力。以下是該方法的詳細原理:
一、CNN的特征提取原理
CNN是一種前饋神經網絡,特別適用于處理圖像數據,但也可以用于其他類型的時序數據或具有局部特征的數據。其核心原理包括卷積和池化兩個主要操作:
卷積層:通過卷積運算提取輸入數據的局部特征。卷積運算使用多個卷積核(濾波器)對輸入數據進行滑動,計算每個局部區域的加權和,生成特征圖(Feature Map)。每個卷積核代表一種特征提取器,通過訓練學習得到合理的權值,用于檢測輸入數據中的特定特征。
池化層:對特征圖進行降維處理,減少計算量并防止過擬合。池化操作通過選取每個池化窗口內的最大值或平均值,進一步簡化特征圖。
經過多個卷積層和池化層的處理后,CNN能夠從輸入數據中提取出有用的特征向量,這些特征向量將作為后續回歸任務的輸入。
二、LSSVM的回歸預測原理
LSSVM是對經典支持向量機(SVM)的一種改進,以等式約束代替原來的不等式約束,將經驗風險改為偏差的二次方,通過求解一組線性方程來代替經典SVM中復雜的二次優化問題。其回歸預測原理如下:
非線性映射:借助非線性映射將原空間映射到高維特征空間,并在此空間構造最優決策函數。
模型訓練:使用訓練集數據訓練LSSVM模型,調整模型參數以最小化預測誤差。在訓練過程中,LSSVM通過最小化損失函數(即預測值與實際值之間的差異的平方和)來擬合數據。
回歸預測:訓練完成后,使用LSSVM模型對新輸入的數據進行回歸預測,輸出一個連續的輸出值。
三、CNN-LSSVM結合原理
在CNN-LSSVM模型中,CNN負責從輸入數據中提取特征向量,而LSSVM則負責利用這些特征向量進行回歸預測。具體結合原理如下:
數據預處理:首先,對輸入數據進行預處理,包括數據清洗、歸一化等步驟,以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特征提取:將預處理后的數據輸入CNN模型,通過多個卷積層和池化層提取出有用的特征向量。
特征向量輸入:將CNN提取的特征向量作為LSSVM的輸入。
模型訓練與預測:使用訓練集數據訓練LSSVM模型,并使用測試集數據評估模型的預測性能。訓練完成后,可以使用訓練好的模型對新輸入的數據進行回歸預測。
程序設計
- 完整代碼:MATLAB實現CNN-LSSVM卷積神經網絡結合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機多輸入單輸出回歸預測
%% 清空環境變量
warning off % 關閉報警信息
close all % 關閉開啟的圖窗
clear % 清空變量
clc %% 導入數據
data = readmatrix('day.csv');
data = data(:,3:16);
res=data(randperm(size(data,1)),:); %此行代碼用于打亂原始樣本,使訓練集測試集隨機被抽取,有助于更新預測結果。
num_samples = size(res,1); %樣本個數% 訓練集和測試集劃分
outdim = 1; % 最后一列為輸出
num_size = 0.7; % 訓練集占數據集比例
num_train_s = round(num_size * num_samples); % 訓練集樣本個數
f_ = size(res, 2) - outdim; % 輸入特征維度P_train = res(1: num_train_s, 1: f_)';
T_train = res(1: num_train_s, f_ + 1: end)';
M = size(P_train, 2);P_test = res(num_train_s + 1: end, 1: f_)';
T_test = res(num_train_s + 1: end, f_ + 1: end)';
N = size(P_test, 2);% 數據歸一化
[p_train, ps_input] = mapminmax(P_train, 0, 1);
p_test = mapminmax('apply', P_test, ps_input);[t_train, ps_output] = mapminmax(T_train, 0, 1);
t_test = mapminmax('apply', T_test, ps_output);%% 數據平鋪for i = 1:size(P_train,2)trainD{i,:} = (reshape(p_train(:,i),size(p_train,1),1,1));
endfor i = 1:size(p_test,2)testD{i,:} = (reshape(p_test(:,i),size(p_test,1),1,1));
endtargetD = t_train;
targetD_test = t_test;numFeatures = size(p_train,1);layers0 = [ ...
參考資料
[1] https://blog.csdn.net/kjm13182345320/article/details/128267322?spm=1001.2014.3001.5501
[2] https://blog.csdn.net/kjm13182345320/article/details/128234920?spm=1001.2014.3001.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