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需要一個微服務配置中心?
首先,我們可以想象下,如果沒有配置中心,我們的項目可能是這樣的:不同環境的配置文件都放在項目里面,部署時可以通過啟動參數來指定使用哪個環境的配置。
這種方式有兩個比較大的缺點:
一是不安全,項目的開發人員可以看到生產環境的各種地址、賬號、密碼等敏感信息;
二是配置更新需要重啟項目才能生效,影響了服務的連續性和效率。配置中心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存在的。
它能夠提供一個集中的地方來管理和存儲配置信息,使得配置與代碼分離,并且支持動態刷新配置,無需重啟應用即可使新的配置生效,從而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及靈活性。
配置中心最關鍵的技術要素
安全性
將配置文件從項目中分離出來,并放置在一個獨立的存儲位置,是提高安全性的一種常見做法。然而,僅通過這種方式并不能完全解決安全問題。在測試環境和生產環境共用同一個配置中心的情況下,開發人員能夠訪問到測試環境中的配置,也就意味著他們同樣可以獲取到生產環境中的敏感信息,如地址、賬號、密碼等。為了進一步加強安全性,一種有效的策略是為不同的環境設置獨立的配置中心。這樣一來,即便開發人員擁有測試環境配置中心的訪問權限,也無法直接接觸到生產環境的配置信息。此外,還可以結合使用加密技術對敏感數據進行保護,以及采用細粒度的權限控制機制,確保只有授權用戶才能查看或修改特定配置。
高可用性
高可用性對于配置中心而言至關重要,尤其是在系統出現故障需要緊急調整配置時,如果此時配置管理系統本身不可用,將會導致整個恢復過程受阻。實現配置中心高可用性的關鍵在于冗余設計。一方面,可以通過部署多個配置服務實例來提供服務端的高可用支持,這些實例間應具備良好的負載均衡能力,即使部分節點失效,剩余節點也能繼續對外提供穩定的服務;另一方面,在客戶端側,當主配置服務器發生故障時,應該能自動切換至備用服務器讀取配置信息,以保證業務連續性不受影響。同時,為了確保推送配置的可靠性,建議采用異步消息隊列機制,使得即使在網絡不穩定的情況下,也能可靠地完成配置更新操作。
實時性
實時響應配置變更對于現代應用來說非常重要。理想情況下,一旦配置發生變化,所有相關的客戶端都應該能夠立即感知并應用新的設置。實現這一點通常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式是讓客戶端周期性地向配置中心請求最新的配置版本,這種方法簡單但效率較低,特別是在配置變化頻繁時可能會產生較高的網絡開銷;另一種更高效的方法是由配置中心主動向已注冊的客戶端推送變更通知,客戶端收到通知后拉取最新配置即可。后者不僅減少了不必要的網絡通信,還顯著提高了配置更新的速度與準確性。
方便管理
良好的用戶體驗對于配置中心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為此,大多數配置中心都會配備一個直觀易用的控制臺界面,供管理員執行日常維護任務。根據實際需求的不同,控制臺的設計可能存在差異。一種常見的模式是所有環境共享同一套控制臺工具,這種方式的好處在于簡化了運維流程,降低了學習成本;而另一種模式則是根據不同環境定制專門的控制臺入口,這樣做的優點在于能夠更好地隔離不同環境下的配置管理工作,避免誤操作帶來的風險。無論采取哪種形式,理想的配置中心控制臺都應當具備清晰的功能布局、強大的搜索過濾功能以及完善的審計日志記錄等功能,從而幫助管理員更加高效準確地管理海量配置信息。
那怎么選一個好的配置中心
從我們的經驗來說。
在功能層面,你需要明確自己應用程序的具體需求,包括支持哪些類型的配置項、主要使用的編程語言以及是否涉及微服務架構等。對于采用微服務架構的企業來說,自動化的服務發現和服務注冊能力尤為重要,這將直接影響到系統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高可用設計是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之一。一個良好的配置中心應該具備故障恢復機制,能夠在部分節點出現問題時仍能正常提供服務,從而保證業務連續運行不受影響。
生態系統的成熟度,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點。廣泛被采用的技術方案通常意味著社區活躍度較高,相關資源豐富,遇到問題時更容易找到解決方案或獲得幫助。此外,龐大的用戶基數也有助于快速發現潛在的問題,并促使開發者們不斷改進產品。
部署的難易程度,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理想情況下,所選工具應具有較低的學習曲線及安裝配置門檻,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和成本。同時,還應該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評估所需投入的硬件資源是否合理。
尋找那些擁有良好文檔支持、活躍討論區或者專業客服團隊的產品也非常重要。這些“周邊”服務可以幫助你在使用過程中更加順暢地解決問題,提升工作效率。
最后但同樣關鍵的是,考察背后開發團隊的實力及其商業模型。一個健康發展的項目往往能夠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來維持其長期運營與發展,這意味著你所依賴的技術棧在未來幾年內都將是安全可靠的。綜上所述,通過全面權衡上述各個方面,可以幫助企業做出更為明智的選擇。
主流配置中心功能選型表
Server端選型對比表
功能 | 子功能點 | Nacos | Apollo | Spring Cloud Config | 備注 |
發布配置 | 二階段發布(編輯草稿->發布) | 無 | 有 | 有 | |
properties key單行變更 | 無 | 有 | 無 | ||
格式校驗 | 有 | 有 | 無 | ||
實時推送 | 有 | 有 | 無 | ||
變更歷史 | 正式歷史 | 有 | 有 | 無 | |
灰度歷史 | 有 | 有 | 無 | ||
變更對比 | 無 | 有 | 無 | nacos只展示變更前的內容,apollo支持單key維度變更前后對比,及全量對比 | |
配置對比 | 跨實例對比 | 有 | 有 | 無 | nacos跨實例對比對應apollo的跨環境對比 |
跨分組對比 | 有 | 有 | 無 | nacos跨分組對比對應apollo跨集群對比 | |
跨dataId對比 | 有 | 無 | 無 | nacos支持任意配置對比,apollo支持appId下的某個namespace跨環境和集群對比 | |
單行key級別對比 | 無 | 有 | 有 | ||
配置克隆 | 有 | 無 | 無 | ||
灰度發布 | 有 | 有 | 無 | nacos 基于IP+標簽(多key可擴展),apollo 基于IP+標簽(單key) | |
監聽查詢 | 有 | 有 | 無 | apollo中展示ip最新配置查詢時間,nacos中展示 | |
推送軌跡 | 配置推送軌跡 | 有 | 無 | 無 | apollo在監聽查詢中展示最新配置獲取時間(nacos中可優化),但沒有md5 |
IP推送軌跡 | 有 | 無 | 無 | ||
鑒權管理 | 寫權限 | 有 | 有 | 有 | apollo對創建配置和發布配置分配不同的權限 |
讀身份 | 有 | 有 | 有 | ||
讀權限 | 有 | 無 | 有 | nacos基于ram支持實例,分組,dataId命名空間維度鑒權,apollo支持配置秘鑰,只校驗身份,無鑒權 | |
細粒度鑒權 | 有 | 有 | 有 | nacos基于ram支持實例,分組,dataId命名空間維度鑒權,apollo支持namespace維度,apollo易用性更高 | |
運維管理 | 部門管理 | 無 | 有 | 無 | |
應用管理 | 無 | 有 | 無 | ||
用戶管理 | 有 | 有 | 無 | ||
加解密 | 有 | 無 | 無 | apollo需要自行加解密 | |
導入導出 | 有 | 有 | 無 | ||
多實例管理 | 無 | 有 | 無 | 控制臺和配置服務分離,支持通過env區分多個配置中心實例 | |
運維審計日志 | 創建用戶,創建應用,創建配置,修改配置,發布灰度 | 無 | 有 | ||
容量保護 | 集群容量,命名空間容量 | 無 | 無 | ||
反脆弱 | 查詢配置,發布配置限流 | 無 | 無 | ||
監控 | 基礎監控及業務監控 | 無 | 無 |
client端功能對比表
功能 | 子功能 | Nacos | Apollo | Spring Cloud Config |
查詢配置 | 本地容災 | 有 | 有 | 無 |
本地緩存 | 有 | 有 | 無 | |
監聽回調 | 配置整體監聽 | 有 | 有 | |
單行key級別監聽 | 有 | 有 | ||
注解 | Spring Value注解注入key值 | 有 | 有 | |
注解監聽回調 | 有 | 有 | ||
對象級別變更回調 | 有 | 無 | ||
配置注入對象 | 有 | 有 | ||
發布配置 | 有 | 無 | 無 | |
刪除配置 | 有 | 無 | 無 |
市面主流的配置中心的一些個人主觀快速評價
Nacos 是目前推薦的配置中心之一,因其具備了功能齊全、社區活躍度高以及阿里等大公司都在使用的特點。它不僅支持多環境配置管理,還提供了服務發現和動態配置等功能,這使得它在云原生應用構建中顯得尤為重要。關于多語言支持方面,雖然之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在Python的支持上不夠理想,但最近社區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改進,具體情況值得持續關注。
對于Apollo來說,盡管其作為攜程開源項目,在分布式配置管理和集中化管理方面做得不錯,但是它的架構相對復雜,且對多語言及不同配置格式的支持較為有限。尤其是部署過程中需要依賴Eureka這樣的組件,增加了使用的難度。
Spring Cloud Config 主要為Spring生態下的應用提供了一種集中式配置管理方案,它很好地融入到了Spring Cloud體系內,但缺點在于缺乏圖形化的配置界面,同時對于非GitHub存儲的配置文件管理工具支持不足,這也限制了其適用范圍。
綜上所述,基于當前情況分析,Nacos確實可以被視為最優選擇,尤其是在國內環境中,其強大的功能性與良好的社區支持使其能夠滿足大部分企業級應用場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