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OpenAI突然宣布終止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地區提供API服務,本月9日這一政策已經正式生效了!
有人說,這個事件給中國AI行業帶來很大沖擊!是這樣嗎?在展開討論前,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API服務?
API,全稱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也就是應用程序開發接口,是一種讓不同軟件之間能夠相互通信的協議或工具。它允許一個程序訪問另一個程序的功能,而無需了解底層實現細節。
在AI領域,尤其是像OpenAI這樣的公司,API服務成為了連接其強大AI模型與全球開發者的橋梁。通過API,開發者可以調用諸如GPT系列等高級語言模型,來實現聊天機器人、智能客服、內容生成等多種應用場景。
2023年初,OpenAI旗下ChatGPT帶動了生成式AI爆火,當時國內頭部的大模型產品,一半以上都是“套殼”ChatGPT,也就是調用開源大模型API提供服務,而非自研模型。
但一年之后的現在,OpenAI斷供中國AI公司對ChatGPT的調用,似乎并未發生想象中的行業地震。引用一位國內AI創業者對這件事的看法:“雷聲大,雨點小”。
首先,OpenAI限制措施執行后,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那些借助OpenAI大模型套殼的開發商,但是不影響C端用戶的使用。
另外,套殼公司也有很多應對措施。一位AI大模型的從業者給出了解決方案:例如使用海外服務器,繞開限制接入API;再比如,創建一個反向代理來訪問ChatGPT的API,反向代理是一種安全地轉發請求技術,他可以隱藏實際的服務器地址,第三方平臺的API是沒辦法限制的,因此即便OpenAI對地區進行限制仍可以調用接口。
即便不使用OpenAI的API,國內現在其他的大模型API也不差。今年5月過后,國產大模型開始發力,一位大模型從業者表示,“國產大模型的文本處理在一定范疇內已經不輸GPT4.0”。而且對比成本,OpenAI比國內大模型多出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差價。巨大價格差異帶來的誘惑,無疑讓AI創業者們“真香”。
引用360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周鴻祎發布在社交媒體上的觀點,他認為“OpenAI對中國地區停止服務只能加速中國自己大模型產業的發展,未必是一個壞事。OpenAI的API無法調用,這逼著國內應用只能選擇國產大模型,而國產大模型與GPT的差距已經逐漸縮小了。”
事實上,國內越來越多小的創業公司早已將接口切換到國內的大模型,并且國內很多大模型在中文內容方面的理解要優于GPT。來自里昂證券的數據顯示,中國目前至少擁有130個大模型,占全球總數的40%,僅次于美國。
總而言之,此次OpenAI的限制措施,對國內AI市場,并沒有太大影響。
附:梳理總結了117個國內大模型,應該是目前最全面的一個AI大模型表格。朋友們快來收藏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