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三橋君
2022年11月30日,OpenAI發布了一款全新的對話式通用人工智能工具——ChatGPT。
該工具發布后,僅用5天時間就吸引了100萬活躍用戶,而在短短2個月內,其活躍用戶數更是飆升至1億,成為歷史上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者應用程序!
什么概念?
就連國際版抖音TikTok達到1億用戶都用了9個月,而Instagram則花了兩年半的時間。
想要深入了解AI,可以看我寫的這篇文章:
《為什么要了解AI?突破》
Al曾經因為商業化的難題而受到外界的批評,但是隨著OpenAl的ChatGPT的推出,它成為了攪動AI大模型領域的催化劑。突然之間,各種競爭者紛紛加入這場競賽。
可以說就在一夜之間,AI大模型熱得發燙。
百度率先加入戰局,憑借“文心一言”搶占了與ChatGPT對標的“國內第一”位置,自此之后,大模型成為了市場的關注焦點。
特別是在那之后,各個領域的競爭者都開始全力以赴,迅速行動起來,密集地投入到這場競爭中,全力以赴地推動大模型的發展!可以說真的“卷”!
總之,大模型領域,徹底火起來了。
百度率先發起挑戰,緊隨其后的是阿里和商湯,它們都迅速跟進,并且是最為積極和迅速的,都已經推出了類似ChatGPT的產品。
以下是從2023年以來的一些大模型創業公司及產品:
-
復旦大學正式發布“MOSS”大模型
-
瀾舟科技正式發布“MChat”
-
清華大學開啟內測中英雙語對話模型“ChatGLM-6B”
-
百度正式發布“文心一言”
-
商湯科技正式發布“日日新”
-
阿里巴巴正式發布“通義千問”
-
昆侖萬維等正式發布“天工3.5”
-
科大訊飛發布了 “星火認知大模型”
-
美圖正式發布視覺大模型“MiracleVision(奇想智能)”
-
華為正式發布“盤古大模型3.0”
-
字節跳動開始公測大語言模型“云雀大模型”
-
騰訊正式發布自研通用大語言模型 “混元”
......
可以說,在大模型領域,國內已經經歷“百模大戰”的時代了。
感興趣的話,具體可以看我寫的這篇文章:
《為什么要了解AI?風口》
三橋君認為,搞AI還是別卷大模型了。
為什么我會這么說呢?
因為群雄逐鹿,最后會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勝利者,只是活下來的罷了。
這種戰況局面讓我聯想到以前的“千團大戰”。
在2010年至2015年期間,中國互聯網領域經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千團大戰”。這場競爭中,團購網站的數量從頂峰時期的5600家急劇減少至僅剩兩家。在這五年的激烈角逐中,可以說美團才是最后的贏家。
訓練大模型,成本非常高昂,動不動就上億元起步,而且很耗能源。
訓練大模型成本有多高呢?
2017年,訓練一個基礎的Transformer模型大約需要900美元。然而,到了2019年,訓練一個RoBERTa Large模型的成本已經上升到了大約160000美元。進一步到了2023年,OpenAI的GPT-4模型和Google的Gemini Ultra模型的訓練成本更是分別高達約7800萬美元和近2億美元!
不跟你開玩笑,訓練大模型的成本是越來越貴~
訓練大模型耗電有多高呢?
以GPT-3的訓練為例,訓練過程使用了大約128.7萬度的電力。
該如何理解這個耗電量?
這相當于約6400戶中國普通家庭一個月的電能消耗。有專家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這大致等同于3000輛特斯拉電動汽車同時行駛,每輛車行駛20萬英里。
因此,三橋君認為,2024年,如果要搞AI還是別卷大模型了。除非你有這個資本去打持久戰,否則大概率最后一地雞毛。
也許我與大佬們在這件事上達成了共識。
2024年7月,知名大型AI峰會召開。其中,某大廠創始人站出來呼吁各位,“大家不要卷模型,要卷應用!”
因為訓練大模型真的耗錢耗能源,卷模型只會加劇。
那為什么勸大家卷應用呢?
因為將這些技術應用于實際場景,解決實際問題。就算沒活下來,我認為至少給咱老百姓做貢獻了,當福利了嘻嘻~
所以,AI的應用層應該會迎來一波小浪潮。如果你對AI應用感興趣,可以學學這個內容。
《零基礎開發AI聊天機器人》
歡迎訂閱課程專欄:
《零基礎開發AI聊天機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