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李彥宏說的“不要卷模型,要卷應用”
1. 現狀
現如今,是否具備獨立的 AI 技術似乎已經成為衡量一個互聯網企業是否成功的標志。各家都在竭盡全力卷模型、卷數據、卷訓練效果,市面上僅是語言類?AI 就多達十幾種,但從一名消費者的角度出發 —— 它們,真的好用嗎?
誠然,模型本身的強度決定了生成式 AI 的各類性能指標,?如響應速度、準確度、關聯性、幻覺等等,但這并非是衡量一款 AI 應用是否好用的決定性因素。作為一名消費者,我更喜歡界面簡潔美觀大氣,操作簡單,無效設置少的應用。它們是否真的好用,是否真的解決了問題,不是靠所謂的 DAU 來呈現的,而是用戶的實際體驗。
但現在各家企業追求的似乎是模型最底層的性能以及日活躍用戶量。
技術性強,但不一定好用;活躍量大,但不一定持久。
2. 為什么要卷應用
模型是 AI 技術的基礎,它的本質依然是為用戶服務,一款能夠協助用戶完成日常工作或者推進企業項目進展的應用比那些一昧的追求 DAU 的技術模型,生命周期要長的多。因為市場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于用戶,獲得了用戶的普遍認可,DAU 也好,產業營收也罷,最終都會提升。
現在 AI 賽道已經涌現了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能拿得出手的東西,但為什么大都是模型強度呢,因為提升模型本身的質量比開辟一個新領域要相對簡單。ChatGPT 的問世可以說是劃時代,前段時間 AI 視頻和音樂也爆火,它們都好比是在一張白紙上作畫,無論畫出什么,都是新穎且具有意義的。
之所以要卷應用,是因為要去追求實,而不是華。一款能為產業帶來實質性增益的應用怎么會被社會拋棄。先解決問題,再追求高效,一昧的追求高效,只會讓賽道越來越狹窄和擁堵,帽子不是戴的越多越好,而應該換著樣式戴。
3. 個性化 AI
或許有個新賽道正在逐漸被搭建,那就是個性化智能體。
短短一年的時間就讓用戶體驗到了各種生成式模型的便捷,如果在這基礎上,讓用戶能夠自定義 AI,或許會更加有趣。
我僅作為一名使用者,提出一些想法。自定義的智能體能夠提供更加清晰和簡單的接口界面,讓用戶自由設置各類 prompt 參數,如職責、語言、應答模式、回答風夠等等,ChatGPT Plus 版本已經提供了不同的語音形式,真正的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 "對話"。隨著語音模型的不斷發展,或許未來還可以支持不同方言版本的語音,甚至模仿語氣,當然這使得 AI 更加趣味了。
4. 總結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真正實現 AI 的普適化應用,讓各行各業都享受到 AI 技術帶來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