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預訓練模型的對齊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本篇博客源自聽了一場黃民烈老師關于大模型對齊的分享,整理內容如下,供大家參考。
數學理論中的預訓練對齊
數學理論上,預訓練對齊是什么?
序列到序列的轉換
在2014年,序列到序列(Seq2Seq)的轉換是自然語言處理(NLP)中的一個突破性進展。這種模型通過編碼器-解碼器架構,將輸入序列轉換為輸出序列,廣泛應用于機器翻譯、文本摘要等任務。編碼器負責將輸入序列映射到一個固定長度的向量,而解碼器則將這個向量逐步轉換為輸出序列。
有監督的微調
到了2022年,有監督的微調成為了預訓練模型對齊的主流方法。這種方法通過在特定任務上對預訓練模型進行進一步的訓練,使得模型能夠更好地適應任務的需求。微調過程中,模型的參數會根據任務特定的數據進行調整,從而提高模型在特定任務上的表現。
超級對準研究問題 :
- 弱到強的泛化 。如何利用深度學習的泛化特性來控制具有弱監督器的強模型
- 可擴展的監督 。如何利用AI系統人工標簽來協助監管其他強大的AI系統
- 評價。如何自動搜索有問題的行為及其內部因素來驗證系統的一致性,如何對整個管道進行對抗性測試
Learn task decomposition from human feedback
對齊優化方法
線性加權求和
線性加權求和是一種直觀的對齊方法,它通過為預訓練模型和任務特定模型分配不同的權重,然后將兩者的輸出進行加權求和,以實現對齊。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但可能無法捕捉到模型間的復雜關系。
DPO最大似然對齊
DPO(Differentiable Pointwise Optimisation)最大似然對齊是一種更為精確的對齊方法。它通過優化模型參數,使得模型輸出的分布盡可能接近真實數據的分布,從而實現對齊。這種方法可以更精確地調整模型參數,以適應新任務的需求。
理論上DPO的方法為何更優
語言學習的復雜性
語言學習是一個高度復雜的任務,它涉及到詞匯、語法、語義等多個層面的知識。在進行語言模型的預訓練對齊時,需要考慮到語言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意味著對齊過程不能簡單地依賴于平均分布,而應該深入理解語言的結構和使用環境。
Existing Challenges
◆Efficiency: lt is cost consuming to train LLMs.
◆Accessibility: AP|-based models are not publicly available.
◆Interpretability: The modeling and improvements of human preferenceis uninterpretable.
工程實踐中的應用
將預訓練對齊的理論應用于工程實踐,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思路進行優化:
-
數據集的精細劃分:根據任務的需求,對數據集進行精細的劃分和處理。例如,在機器翻譯任務中,可以根據語言對和領域進行數據集的劃分,以確保模型能夠更好地學習和適應特定的語言和領域。
-
模型參數的動態調整:在訓練過程中,動態調整模型參數,以實現對不同任務的適應性。例如,可以使用學習率調度器來調整學習率,或者使用正則化技術來防止模型過擬合。
-
多任務學習:通過多任務學習,使模型能夠在處理一個任務的同時,學習到其他任務的知識。這種方法可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使其在面對新任務時能夠更快地適應。
結語
預訓練對齊是連接數學理論與工程實踐的橋梁。通過不斷優化對齊方法和策略,我們可以提高模型的性能,使其在各種任務中都能發揮出色的作用。本文探討了預訓練對齊的多個方面,從理論到實踐,從方法到應用,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的視角,以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預訓練對齊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