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類對于地外文明的探索,就不曾停止過。
而在古代文獻《拾遺記》之中,就有「秦始皇」和所謂「宛渠之民」的對話記載:
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
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淪波舟」。
其國人長十丈,編鳥獸之毛以蔽形。
始皇與之語及天地初開之時,瞭如親睹。
對于如此久遠的歷史,如今已不可考。
但自十七世紀初期望遠鏡的發明且首次被伽利略用于天文觀測之后。
神秘遙遠的太空,逐漸吸引了更多科學家的目光。
隨著探索的深入,一副盛大的宇宙圖景,如涓涓細流,慢慢洗刷著人類的認知。
卻也如山洪猛獸,將千百年來構筑的知識體系,沖擊得體無完膚!
「地心說」和「日心說」的破滅,更是將人類自古以來所認為的「宇宙中心論」徹底打破!
人類,再次置身于浩渺宇宙的微不足道當中…
時間猶如巨大的齒輪,在推動科技進程的同時,也帶來了宇宙觀測的新紀元。
射電天文望遠鏡、哈勃太空望遠鏡、航空航天技術、宇宙空間站等,前所未有地將整個太陽系的景象,猶如畫卷般鋪展在眾人眼前。
人類將整個太陽系看得越清楚,就越發清晰地認識到「地球是太陽系唯一具有高級生命的星球,我們沒有鄰居,我們是如此地繁盛,卻也如此地孤獨」。
日益增加的人口,遲早會將地球資源消耗殆盡。
人類的野心,也絕不滿足于在藍星來回踱步。
由此,人類開始寄希望于新技術,一方面在研發新的替代能源的同時,也在宇宙空間探尋可供人類居住的「第二家園」。
整個銀河系至少有兩千億顆恒星,數量如此龐大的恒星,存在一個像太陽這樣的適合人類居住的恒星系統,是極有可能的。
從1960年的「奧茲瑪」地外文明探索計劃開始,到美國的「先驅者號」,「旅行者號」 ,乃至如今非洲依舊在建的全球最大射電天文矩陣。
對于地外文明的探索,已經經歷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程。
然而,在這個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時間跨度里,我們還是沒有接收到任何確切的有關地外文明的信號。
有些人,已經對地外文明的探索失去了信心。
但無論如何,尋找我們的「鄰居」,我們的「第二家園」,是地球文明永不止步的方向。
經過多年的技術發展和長期籌劃,2030年6月,由全球最大的單口天文望遠鏡和公里級天文望遠鏡陣列組成了「全球超甚大天線矩陣」。
有史以來最大的組合式望遠鏡正式啟動,覆蓋了半個地球的宇宙巨眼,終于睜開了眼簾,望向了宇宙深處。
而這個舉全球之力啟動的計劃, 名叫「天眼計劃」。
然而,十年時間過去了,通過「天眼計劃」,在天文學、物理學上已經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但是,對于銀河系是否存在高等級文明,卻仍然沒有任何可靠依據。
夜幕,將這個堪比30個足球場大小的龐然大物籠罩其中。
這個巨人般的天文儀器,有著一個稍顯古典且詩意的名字:「司宇」。
據說和古代的「司南」相近,意即指明「宇宙」的方向。
離「司宇」不遠處,便是「天眼計劃-司宇研究部」。
十年時間,這個位于貴州山區的天文研究部,早已成為了全球最知名的天文觀測研究基地之一,全球各地的知名天文學家紛紛在此駐足。
尤其是美國紅光(red-light)實驗室的「哈里森-雷克特」博士,更是賴在這里長達一年之久。
要知道,單口徑500米的球面射電望遠鏡,不說技術上的問題,單單是選址,就已經是大海撈針!
中國自1994年開始,對云貴高原300處地點進行詳細測量,用時12年,才最終確定在貴州某山區這個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天然盆地之上,建造全球最大的射電天文望遠鏡。
高大寬敞的「司宇研究部」內,排列著一臺臺高速計算機,每天處理著來自宇宙深處數以億萬計的無線電信號。
而在最前方的墻壁上,則是一個占據整個墻面的巨大顯示屏。
屏幕上清晰得顯示著整個太陽系的景況,包括行星的運行軌道、太陽黑子、木星光環等等。
“只要三十年,人類將像觀察自己的后花園一樣,了解整個太陽系!”
巨大的電子屏幕下,一個戴著眼鏡且不修邊幅的花白頭發的老者,手舞足蹈地對著身邊一個四十上下的中年男人說道。
“三十年?雷克特博士,就算我們能在三十年內徹底了解太陽系,我們的科技進展,或許也只能讓我們在花園里面散散步。自二十世紀初期的「相對論」、「量子理論」之后,物理天文學上便沒有什么跨世紀的發現了吧?”,中年男子對于這個結論,似乎并不樂觀。
“不不,蘇先生,作為您父親蘇霍先生的同學兼摯友,我們從大學開始,就一直在研究蟲洞旅行的可行性。在我們耗費半生,長達近50年的研究中,關于蟲洞旅行理論,已經越來越完善…”,雷克特說著,伸手指向太陽系中一顆暗紅色的星球:“而且…這顆你們古代所謂的「熒惑星」,似乎并不是表面上這么簡單。”
蘇世軒隨著雷克特的手指看去,眼角不禁瞇了起來。
十年的天眼計劃,在火星上發現了一些隱秘難尋的文明痕跡,如果不是星際旅行或者蟲洞科技,以前的人類又是如何到達如此之遠的火星?
如果說在古時候的人就擁有了跨越星際的科技,那么為什么在地球上卻沒有發現明顯的科技遺留呢?想到這些,蘇世軒閉上雙眼,揉了揉緊皺的眉角。
而此時,在大廳一旁的一張毫不起眼的桌子前,一個十八九歲的光頭青年,正盯著桌子上的電腦屏幕出神。
細看去,只見屏幕上密密麻麻地分布著一條條跳動的波紋。
若是一般人,稍微看一眼就會覺得頭暈,但這個青年,已經連續不斷地看了兩個小時。
由此產生的代價,則是這青年鼻頭上兩塊厚厚的鏡片。
看了這么久,光頭青年也是不耐煩了,抬手看了看手表,「22:24分」。
或許,這年頭,還帶手表的已經是寥寥少數了,但是在司宇研究基地,每個人都會佩戴一塊手表。
手機這類能夠產生無線電波的東西,是不允許帶進來的。
“還有96分鐘。”,光頭青年細聲說了一句,便靠在椅子上小睡起來。
基地的研究人員,依舊在忙碌著。
所有的研究人員,也被分成了兩班倒的制度。
除了某些瘋狂的科學家還在堅守之外,雷克特、蘇世軒和其他一些科學家,已經到研究部附近的住處睡下。
也不知過了多久,光頭青年突然驚醒,看了看時間,惺忪的睡眼瞬間明亮,立刻目不轉睛地盯著眼前的電腦屏幕。
依舊密密麻麻,依舊是枯燥的墨綠色波浪條紋,似乎并沒有什么出奇之處。
等了幾分鐘后,青年心跳明顯快了起來,接著便在心里默數道:
「3」
「2」
「1」
隨著光頭青年心中的倒計時,電腦屏幕上的波紋,出現了一道并不起眼的,用時極短的附加波段。
如果把其他波段比做匕首的話,那么這個波段則像菜刀,平緩又悠長。
而此時的時間,正好指向「00:00分」。
其余的研究人員和科學家,雖然也在看著電腦屏幕,但除了光頭青年,沒有任何人留意這個極短的附加波段。
或者看到到了也沒在意,應該只是某種人為的電磁干擾吧,這不,馬上就消失了不是。
但是,那個光頭青年可不這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