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時代的工業自動化,將在原有自動化技術和架構下,實現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讓設備從傳感器到因特網的通訊能夠無縫對接,從而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融合了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生產自動化技術可通過自我診斷、自我調整和各種功能軟件讓設備更加智能,更好地輔助工人完成生產。
在實際生產中,無法精準掌握各工作中心作業流程時間,無法實現對工時、調度、工作量及時分析;制造決策滯后,如設備出現異常后,因信息傳遞、備品備件、數據統計等問題,不能及時決策,造成停機,影響生產;產品制造環境、生產工藝希望更加快速有效的記錄。方便快速追溯。無生產計劃分解、派工、調度、實時監控相關工具,無法實現其實時管理;不良品管理,處理較為困難,會造成生產追溯上的難題;生產狀況、質量狀況相關報告能夠生動、及時、看板化推送;為實現車間管理無紙化,希望實現文檔管理的錄入、流轉、保存等工作效率提升。
在具體的車間情景為,信息傳遞滯后,使人、機、料等因素造成的質量、效率、交期等異常的報告、接收、分析、處理時間延長,致使生產成本上升;使質量、設備等“第一現場”很難保留,給異常處理造成一定困擾;對突發事件(如插單)的處理,需花費很多時間去了解生產現狀;無法對分散性信息及時集成和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規劃及協調。
通過MES系統的應用,能讓各層級管理人員通過監控系統和報表系統對人、機、料、質量、效率、交期、成本等的實時跟蹤管理,從而實現KPI管理,進行實時準確的相關決策,提升企業運作效率及管理水平,降低制造運營成本。
在基礎資源管理中,可定義和管理完整的工廠制造組織架構;可管理完整的生產設施數據:生產設備、檢驗設備、工模檢具、容器載具、條碼列印設備、終端設備等。可完整管理各狀態所有物料信息;設置倉庫相應庫位、線邊倉相應庫位信息;可根據工廠布局,在系統中設定工廠、廠房、車間、倉庫、工位、線邊倉,以便實時動態管理。功能目標是快速建立精細化生產管理的基礎數據、對基礎數據標準化管理、能夠快速準確的對基礎數據變更管理。
生產計劃管理可對客戶訂單、預測、庫存需求進行匯總;將銷售訂單轉換為生產工單;對所有生產工單計劃進行匯總,根據其約束條件核算相關資源;鎖定其他工單計劃;根據人機,產能約束對計劃進行分配至制造三個部門;將各部門工單計劃分配至各車間;將工單直接下至生產工位,設備。系統提供物料需求拉動看板,看板包含信息有工單、工序、材料名稱、規格、數量、需求時間等,看板實時更新,已配送完成不再顯示;超出配送時間,自動報警或其它識別標示,進行現場物料掃碼確認。
接著是批號管理,批號設定是生產追溯的基本要素之一,批號管理以標準包裝量或專用容器載具容器的標準載量為單位批次,每單位批次列印一張流程卡;在轉移過程中如有并批生產或拆批生產需重新列印流程卡,并將相關信息關聯,在系統中準確記錄。每一工序可掃碼識別工單批次信息,節省輸入時間,并防錯。流程卡有人工書寫部分,此部分可自行選擇是否書寫,從目視管理角度建議每工序填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