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業背景與需求痛點
水質安全是飲用水供應、工業生產、生態保護的核心要素。隨著《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深入實施,傳統水質監測方式面臨三大挑戰:
- 時效性不足:人工采樣-實驗室分析周期長達24-72小時,難以實時捕捉污染事件;
- 覆蓋范圍有限:固定監測站成本高昂,導致農村河流、分散式水源地等區域監測空白;
- 數據利用率低:多源數據(如pH、COD、氨氮)分散在環保、水利、住建等部門,缺乏聯動分析與預警能力。
御控物聯網解決方案通過“端-管-云-用”一體化架構,構建低成本、高精度、全覆蓋的水質在線監測網絡,實現“污染早發現、風險早預警、處置早聯動”。
二、系統架構
1. 終端感知層:多參數集成與自適應監測
御控網關支持對接pH傳感器、光學法濁度傳感器、熒光法溶解氧傳感器等,也可實時采集鉛、鎘、汞等多種重金屬的數據。
2. 應用執行層:多端協同閉環管理
監管端:
環保部門通過御控PC/御控APP實時查看轄區水質地圖,一鍵生成執法任務;
御控云平臺支持多級權限管理(如省級-市級-縣級數據隔離與共享);
企業端:
排污單位接入自證清白系統,自動上傳廢水處理設施運行數據與排放口監測值;生成電子臺賬,減少人工填報誤差;
公眾端:
通過御控小程序發布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等級(優/良/輕度污染/重度污染);支持污染舉報與獎勵機制,提升公眾參與度。
三、核心功能模塊
1. 實時監測與超標預警
多級預警機制:設置藍/黃/橙/紅四級預警閾值,超標時自動觸發短信、APP、聲光報警器推送。
2. 污染溯源與責任認定
時空軌跡分析:結合監測點位置與水質變化時間序列,定位污染源經緯度;
證據鏈固化:自動存儲原始數據、報警記錄與處置過程,支持環保執法取證。
3. 應急指揮與聯動處置
應急資源管理:實時顯示搶險隊伍、活性炭、攔截壩等物資分布,支持一鍵調用。
4. 設備健康管理與降本
預測性維護:基于振動傳感器與溫度數據,提前30天診斷傳感器老化、水泵故障等問題;
備件庫存優化:根據故障預測結果動態調整備件庫存,降低庫存成本。
四、方案優勢
- 全參數覆蓋:支持pH、COD、氨氮、重金屬、生物毒性等50+項指標在線檢測;
- 開放生態:支持與環保、水利、住建等部門平臺無縫對接,打破數據孤島;
- 快速部署:標準化硬件模塊與軟件平臺,快速完成設備安裝與系統調試;
御控物聯網解決方案以“多參數集成+AIoT+數字孿生”為核心,構建覆蓋水源地、工業園區、農村河道的全場景水質監測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