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藥行業進入集采常態化與反腐縱深推進的新階段,“資源匱乏”“拜訪受阻” 成為縈繞在眾多醫藥銷售人員心頭的難題。當傳統的資金投入、學術活動等資源型打法逐漸失效,行業正面臨一場從 “資源驅動” 到 “價值驅動” 的深刻變革。
那些曾在市場中創造過亮眼成績的從業者,用親身經歷揭示了醫藥銷售的核心邏輯 —— 真正的競爭力,從不依附于外部資源的多寡,而在于對客戶需求的深度洞察、個人專業能力的持續深耕,以及對行業本質的堅守。
回溯醫藥銷售的黃金時代,資源投入曾是打開市場的 “金鑰匙”。某從業者回憶,2017-2019 年擔任某地市場負責人期間,從接手時 2000 萬的銷售額,到 2019 年突破 1.4 億,彼時行業依托學術活動、客情維護等資源投入,疊加市場紅利,實現規模增長并非難事。同期,部分企業單產品全國銷售額可達 50 億級別,資源驅動的效應可見一斑。但隨著集采政策的全面落地,企業紛紛進入 “降本增效” 周期,高額資源投入成為過去式;醫藥反腐的推進,更讓傳統客情維護的邊界愈發清晰,“帶資源拜訪” 的模式逐漸失靈。
當外部資源收緊,許多銷售人員陷入 “無資源則無業績” 的認知困境。但事實上,“資源” 的定義從未局限于資金與活動支持。在一次醫院拜訪中,某從業者與 18 年未見的采購重逢, 這位即將退休的采購,仍清晰記得當年合作的細節。這份跨越近二十年的信任,并非源于物質饋贈,而是源于長期合作中建立的專業形象與人格認可。正如行業資深人士所言:“銷售人員自身,才是最核心的資源。” 有效的拜訪從不依賴 “刷臉” 式的寒暄,而是通過高效溝通傳遞價值:了解客戶在臨床診療中的痛點,結合產品特性提供解決方案;記住客戶的個人偏好,用定制化的關懷傳遞真誠。曾有銷售人員發現專家喜歡用無蓋茶壺喝茶,便精心挑選宜興紫砂壺,并附上專業保養知識,最終憑借這份 “情緒價值” 贏得客戶認可,推動產品銷量大幅增長。這種基于尊重與理解的互動,遠比高額投入更能建立持久的客情關系。
在資源受限的當下,專業化能力成為醫藥銷售的 “破局關鍵”,而科室會與 PPT 演講,則是檢驗專業化水平的重要場景。某醫院曾組織十家企業進行新藥入院宣講,某廠家代表因 PPT 內容冗長(十分鐘演講準備超量幻燈片)、表達生硬(90% 內容照本宣科),被藥劑科主任直接 “請出” 會場;反觀成功案例,優秀的銷售人員會將科室會時長控制在 10-15 分鐘,PPT 精簡至 12-15 張,聚焦 2-3 個產品核心優勢,結合臨床需求精準傳遞信息。
更重要的是,科室會的價值不僅在于 “傳遞信息”,更在于 “建立專業信任”—— 當醫生在科室會上聽到產品的臨床數據、與同類藥物的差異,以及針對特定患者群體的使用建議時,會更愿意在診療中嘗試推薦。就像可口可樂即便家喻戶曉,仍持續投入廣告維持品牌認知,醫藥產品同樣需要通過常態化的專業溝通,讓醫生保持對產品的清晰認知。
然而,部分銷售人員對科室會存在認知偏差:要么認為 “開不起來”,抱怨客戶沒時間、不配合;要么覺得 “開了也沒用”,流于形式擺拍。實則不然,科室會的效果取決于 “前期準備” 與 “現場執行” 的雙重把控。前期需充分調研科室需求,比如針對急診科醫生,重點強調產品的起效速度;針對老年科醫生,突出藥物的安全性與耐受性。現場則要注重互動設計,用提問引發醫生思考,用真實病例增強說服力。
某從業者負責的集采產品,曾因資源匱乏陷入增長困境,團隊通過在 80 多家醫院開展常態化科室會,半年內實現 30% 的同比增長,遠超 15% 的指標要求。這一案例證明,即便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專業化的科室會仍能成為業績增長的 “杠桿”。
從行業本質來看,醫藥銷售的核心始終是 “連接產品與患者”—— 通過醫生將合適的產品推薦給有需要的患者。無論市場環境如何變化,醫生的核心訴求從未改變:為患者選擇安全、有效的藥物。因此,銷售人員的終極目標,是幫助醫生更好地認識產品價值,而非單純追求銷量。集采政策下,某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藥物有 14 家企業競爭,某團隊沒有陷入 “價格戰”,而是通過專業拜訪向醫生傳遞產品的劑型優勢(如長效針劑減少患者漏服風險),最終在激烈競爭中占據市場份額。這提示我們,當行業告別 “資源內卷”,回歸 “專業價值”,才能找到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醫藥行業的變革,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它倒逼銷售人員從 “資源依賴者” 轉型為 “價值創造者”—— 不再糾結于 “有沒有資源”,而是思考 “如何用現有資源創造價值”;不再追求 “短期銷量沖刺”,而是深耕 “長期專業信任”。正如從業 20 年的資深人士所言:“行業的本質是專業與責任,只要堅守這兩點,無論環境如何變化,都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未來,醫藥銷售的競爭,將是 “專業能力” 與 “人文關懷” 的競爭,是 “價值傳遞” 與 “信任構建” 的競爭。唯有順應趨勢,重構自身競爭力,才能在行業變革中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