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語言與零樣本語音識別新突破:基于發音特征分類的方法
在語音識別領域,多語言和零樣本(zero-shot)語言的識別一直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近期,京都大學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方法,通過引入國際音標(IPA)和發音特征(Articulatory Features)來提升語音識別系統在多種語言中的表現,特別是在沒有訓練數據的“零樣本”語言上也取得了顯著進步。這項研究發表在 Interspeech 2025 會議上,
原文鏈接為 https://www.isca-archive.org/interspeech_2025/magoshi25_interspeech.html。
什么是語音識別?為什么多語言識別這么難?
語音識別(Speech Recognition)就是讓機器“聽懂”人類說話的技術。比如,你對著手機說“打電話給媽媽”,手機就能自動撥號。這項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智能助手、語音輸入、語音搜索等場景。
但問題來了:如果機器只在中文數據上訓練過,那它能聽懂日語、英語、法語嗎?尤其是那些幾乎沒有訓練數據的語言,比如一些瀕危語言,機器還能識別嗎?
這就是“多語言語音識別”和“零樣本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