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蒙
本文由首衡科技CTO李蒙投遞并參與由數智猿×數據猿×上海大數據聯盟共同推出的《2025中國數智化轉型升級先鋒人物》榜單/獎項評選。
大數據產業創新服務媒體
——聚焦數據 · 改變商業
“算法會過時,數據會貶值。”
當我第一次在內部戰略會上拋出這句話時,現場沉默了五秒。
我們在過去幾年走過的“數智化轉型”之路,似乎就是在不斷強化三件事:更強的算力、更優的算法、更大的數據池。可現實已經在提示我們:僅靠這三者的線性增強,很難解決中國企業在智能化進程中的本質問題,反而讓企業在“工具堆疊”“成本內卷”“數據迷信”中越走越窄。
我認為企業真正需要建立的,是“系統智能”:一種可自學習、自進化、自協同的系統能力;一種能讓組織從“被動使用智能工具”向“主動生成智能行為”躍遷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典型代表,就是正在成為未來主角的企業級智能體。
數智化的盡頭,不是數字,不是智能,是系統會思考。
“破界”的真義是重構認知系統
而非擴展工具邊界
今天談“破界”,不再是打破業務邊界、技術邊界或產業邊界那么簡單。對CTO而言,更重要的是打破認知邊界:企業如何定義“智能”?又如何評估“進化”?
很多企業把“智能化”理解為系統模塊的迭代,比如引入AI算法、部署BI平臺、采購更先進的智算中心設備。這些都是有用的,但也都只是局部智能的升級。
真正的問題是:這些模塊之間是否構成了一個能夠學習、協同、優化的“系統”?還是仍然是一個被人控制的“工具箱”?
在首衡科技的實踐中,我們深刻體會到:真正有生命力的企業數智化路徑,不是一次次的功能疊加,而是一次次的系統性躍遷。這就要求我們不再孤立地看待算力、算法、數據,而是構建一種耦合它們的“智能運行機制”——這,就是我所理解的系統智能。
算力與數據的價值正在貶值
智能體才是未來的價值錨點
“算力越強,企業就越智能”,這是一種過時的迷信。隨著GPU、NPU等硬件技術的開放化、標準化,算力逐漸成為“公用資源”,而不再是核心壁壘。
“數據是新石油”,這句話也正在失效。在數據泛濫時代,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數據,而是更有效的數據結構與上下文聯動。數據只有在系統中被激活為洞察、預測與決策,才具備真正價值。
而算法,從Transformer到Sora,從大語言模型到多模態協同,每一次技術的更迭都在提醒我們:算法是消耗品,是通用能力,不是護城河。
我們已進入一個“技術貶值”時代。唯有系統智能,具備動態演化能力,能夠在算法切換、數據重組、算力調整中仍然保持穩定運行與自我更新,才能構成真正的“企業智能資產”。
在首衡,我們早已不再圍繞“功能齊全”來評估系統,而是看這個系統能否:
1.理解環境變化、生成多路徑方案
2.聯動上下游、打通部門間協同
3.自我監控、自我修復、自我優化
只有符合這些能力標準的系統,才能進入我們定義的“企業智能體”序列。
從“工具使用者”到“智能系統構建者”
CTO的身份轉變
我認為CTO應該是企業的“智能進化架構師”——從戰略到系統,從技術到組織,每一個決策都圍繞“是否增強了系統智能”來做判斷。
在首衡,我們推動的不是“上系統”,而是重建系統性智能能力圖譜:
·我們用AI大模型訓練平臺對行業知識圖譜進行動態迭代,確保系統能跨場景遷移;
·我們將各類業務模塊拆解為具備“目的性”的agent(交易agent、調度agent、輿情預警agent),每一個agent都有自己的判斷邏輯與反饋機制;
·我們通過構建統一的算力與任務中臺,讓每一個智能體之間能夠協同決策,而不是孤島運行。
我們推動這些結構性的“重組”,其核心目標只有一個:讓系統開始“自己做事”,而不是“等人發號施令”。
系統智能的底層結構:
以智能體為核心的組織重塑
系統智能,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但在今天,它第一次具備了技術落地的土壤。尤其是智能體(AI Agent)的興起,為企業打造“具備學習與意圖”的系統架構提供了現實路徑。
在我們的平臺建設中,我們提出一個關鍵原則:“智能體不是功能,而是角色。”每一個agent都代表組織中的一個“崗位”,它需要理解任務意圖、使用自身工具、感知環境、并與其他agent協作完成目標。
這一機制的實現,依賴三項關鍵技術:
1.大模型嵌入式推理能力:讓agent具備語義理解與意圖匹配能力;
2.算力與任務調度中臺:讓agent之間可以動態協同、資源共享;
3.自我反饋與優化機制:通過系統日志與行為數據不斷自我訓練,提升智能體執行質量。
這不再是“功能列表”的升級,而是一種系統生命體的構建過程。
智能體之間的組合,不再是線性流程圖,而是多中心、多節點、低耦合、高彈性的協作網絡。企業最終的智能邊界,將取決于這個網絡的復雜性與演化能力,而非員工數量或ERP功能表的多少。
反卷的唯一方法
是擁抱不確定性與非線性演化
我始終認為,企業數智化陷入“內卷”,是因為太多企業追求確定性回報:項目上線要ROI、算法要可解釋性、數據要即時轉化成KPI增長。
這背后的邏輯,是對技術的“工具主義”理解。而真正的系統智能,不是用來“預測增長”的,而是用來適應變化、重組路徑、發現可能性的。
反卷,不是減少努力,而是改變方向。不是拒絕智能,而是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
在首衡,我們堅定地將資源投入到構建如“農產品流通智能體”這樣的復雜系統中。它們并非短期見效的工具升級,而是能夠筑牢企業長期護城河的底層能力。我們擁抱技術演化中的不確定性,因為我們相信,系統智能的價值不在于立竿見影的收益,而在于為企業提供持續進化與穩定成長的核心支撐。
構建系統智能,是對未來的負責
中國企業的數智化,不該是一次技術的換代,不是部署新平臺、采購新硬件、接入新模型,而是一場企業自身智能基因的自我重組。
這場重組,無法用傳統的預算公式衡量,無法用KPI控制路徑管理,它需要的是一種新的認知框架和組織行為哲學:
“破界”,是打破對技術孤島的依賴,構建系統性智能認知;
“反卷”,是拒絕內耗重復,走向動態進化與深度聯動;
“未來”,是企業不再依賴人力填空,而是具備內生智能體的系統組織。
我始終堅信不疑:算法雖精妙,但終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過時;數據雖海量,卻也不可避免地會慢慢貶值。唯有系統智能,憑借其強大的自適應能力、自我進化能力和整體協同能力,才能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成為那個穩定可靠的穩定價值錨點,為企業在風浪中錨定方向,保駕護航。
我們正處于這樣一條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道路上,每一步都走得堅實而有力。同時,我們也懷著熱切的期待,愿與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并肩前行,攜手共進。讓 “系統會思考” 這一理念,真正成為中國企業數智化轉型征程中最為閃亮且深刻的注腳,見證中國企業在全球舞臺上的崛起與輝煌。
展望未來,隨著數據要素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以可信數據空間為代表的數據流通交付形式將進一步得到深化應用,同時也催生可信數據空間向著更加安全、高效、互聯互通的方向發展,將為數據交易、數據流通帶來發展新動能。
·申報人“李蒙”簡介:
李蒙,畢業于南開大學,獲管理學學士學位,現任首衡科技CTO,全面負責企業數智化戰略規劃、系統智能架構設計及產研融合落地,致力于推動企業從工具驅動向系統智能驅動的轉型升級。李蒙具備深厚的戰略前瞻力與跨領域系統構建能力,長期專注于AI產品戰略、智能體架構、算力資源調度、云端部署優化等關鍵領域,打造了融合多源農業數據、智算資源、場景化AI服務于一體的系統智能平臺。
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鏈接還可查看首衡集團官網
★以上由李蒙投遞申報的觀點性文章,最終將會角逐由數智猿×數據猿×上海大數據聯盟聯合推出的《2025中國數智化轉型升級先鋒人物》榜單/獎項。
該榜單最終將于9月8日北京舉辦的“2025第五屆數智化轉型升級發展論壇——暨AI大模型&AI Agent趨勢論壇”現場首次揭曉榜單,并舉行頒獎儀式,歡迎報名蒞臨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