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層:數學與邏輯基礎(The Foundation)
📌?計算機技術的根源;為算法分析、密碼學、AI等提供理論支撐
- 離散數學:集合、圖論、邏輯、遞歸
- 線性代數:機器學習、圖形學基礎
- 概率與統計:數據分析、AI、隨機算法
- 數理邏輯:布爾代數、形式化驗證
- 信息論:編碼、壓縮、通信
第2層:計算機原理與系統基礎(How Computers Work)
📌?理解硬件與操作系統如何協同工作,及程序運行的本質,寫出高效、安全的代碼
- 計算機組成原理:CPU、內存、I/O、總線
- 操作系統:進程/線程、調度、虛擬內存、文件系統
- 計算機網絡:TCP/IP、HTTP、DNS、網絡安全
- 編譯原理:詞法分析、語法樹、中間代碼、優化
- 數據庫系統:存儲引擎、索引、事務、SQL優化
第3層:編程語言與范式(Tools of Expression)
📌?表達邏輯的工具和風格,選擇合適的“語言”來表達解決方案
- 編程語言:
- 靜態語言:Java、C++、Go
- 動態語言:Python、JavaScript
- 函數式語言:Haskell、Scala、Erlang
- 編程范式:
- 面向對象(OOP)
- 函數式編程(FP)
- 過程式、聲明式、響應式
- 運行時環境:JVM、V8、CLR、解釋器 vs 編譯器
第4層:數據結構與算法(Problem-Solving Core)
📌?解決問題的核心工具,提升代碼效率,應對復雜問題
數據結構
- 基礎:數組、鏈表、棧、隊列
- 樹:二叉樹、BST、AVL、紅黑樹、Trie、B/B+樹
- 圖:鄰接表/矩陣、最短路徑、拓撲排序
- 哈希結構:哈希表、布隆過濾器
- 高級:跳表、并查集、堆(優先隊列)
- 基礎:排序、查找
- 核心策略:
- 分治(快排、歸并)
- 動態規劃(背包、LCS)
- 貪心算法
- 回溯(八皇后)
- 圖算法(Dijkstra、Floyd、Kruskal)
- 字符串算法:KMP、正則、編輯距離
- 搜索:DFS、BFS、A*
第5層:設計模式與架構模式(Software Design)
📌 組織代碼的最佳實踐,提高代碼可維護性、可擴展性、可測試性
設計模式(GoF 23種為代表)
- 創建型:單例、工廠、建造者、原型
- 結構型:適配器、裝飾器、代理、組合
- 行為型:觀察者、策略、命令、狀態、模板方法
架構模式
- 分層架構(Layered)
- MVC / MVVM
- 微服務架構
- 事件驅動架構(EDA)
- CQRS、六邊形架構
第6層:應用架構與系統設計(System Thinking)
📌 構建系統的思維方式;設計高可用、高性能、可擴展的復雜系統
- 系統設計原則:
- SOLID、DRY、KISS、YAGNI
- 分布式系統:
- CAP 定理、一致性協議(Raft/Paxos)
- 負載均衡、服務發現、熔斷限流
- 高并發設計:
- 緩存(Redis)、消息隊列(Kafka)、CDN
- 可擴展性:
- 水平擴展、分庫分表、讀寫分離
- 云原生架構:
- 容器化(Docker)、K8s、Serverless
🧩 橫向擴展:領域應用(跨層級融合)
這些不是獨立層級,而是上述基礎技術的組合與應用:
領域 | 所需核心技術 |
---|---|
人工智能 | 數學 + 算法 + 數據結構 + 編程 |
區塊鏈 | 密碼學 + 分布式系統 + 數據結構(Merkle Tree) |
前端工程 | 編程語言(JS/TS)+ 設計模式 + 網絡 + 架構(SPA/SSR) |
后端開發 | 數據庫 + 網絡 + 操作系統 + 設計模式 + 分布式 |
DevOps | 操作系統 + 網絡 + 腳本語言 + 自動化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