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關系總結
統計語言模型 = 自然語言模型的“數學基礎”
(就像加減乘除是數學的基礎,統計模型是AI學說話的基礎工具)
區別對比表(小白版)
維度 | 統計語言模型 | 自然語言模型 |
---|---|---|
本質 | 用數學公式算句子概率 | 用神經網絡模仿人腦理解語言 |
工作方式 | 數詞頻、算概率(像計算器) | 學習詞之間的關系(像人腦聯想) |
代表技術 | N-gram(數前N個詞的概率) | Word2Vec、BERT、GPT(深度學習) |
能力上限 | 只能處理短句,不懂上下文含義 | 能理解長文、多義詞、甚至寫小說 |
舉個栗子🌰 | 判斷“我吃蘋果”比“蘋果吃我”概率高 | 知道“蘋果”在“吃”后是水果,在“買”后是手機 |
關系詳解(父子進化史)
1. 統計語言模型:爺爺輩的數學派
- 核心任務:計算一句話 “像不像人話”
(比如“狗追貓”概率高 ?,“貓追狗”概率低 ?) - 怎么算:
用 N-gram 數詞頻(例:統計100萬句話里“狗追”后出現“貓”的次數) - 缺點:
- 像金魚記憶,只能看附近2-3個詞
- 不懂“狗追貓”和“貓被狗追”其實是同一個意思
2. 自然語言模型:孫輩的學霸派
- 核心技術:神經網絡(模擬人腦的算法)
- 升級點:
- 詞向量:給每個詞發“智能身份證”(例:蘋果 = [0.3, -2.1, 5.4])
- 上下文理解:
- Word2Vec 看周圍詞定含義(靜態)
- BERT/GPT 看整句話動態調含義(比如“蘋果”在不同句子中向量不同)
- 超能力:
- 寫文章、編代碼、陪你聊天(ChatGPT)
- 理解“我上周買的蘋果壞了”指手機還是水果(靠上下文推理)
關鍵進化里程碑
統計模型(數概率)
↓
Word2Vec(給詞發身份證)
↓
BERT/GPT(動態身份證 + 整段話聯想)
越新的模型越像真人:
從 死記硬背 → 學會舉一反三!
舉個栗子🌰 秒懂區別
任務:判斷“銀行”指金融機構還是河邊
模型類型 | 處理方式 | 結果 |
---|---|---|
統計語言模型 | 數“銀行”和“存款”一起出現的概率 | 只能猜一個意思 |
自然語言模型 | 看整句:“我去銀行存錢” → 金融機構 “河邊的銀行很滑” → 河邊 | 動態理解正確 ? |
總結一句話
- 統計語言模型:AI學說話的 1.0版本(數學公式派)
- 自然語言模型:AI學說話的 3.0版本(神經網絡學霸派),包含并超越了統計模型的能力!
💡 小白記憶法:
統計模型 = 算盤(只能加減)
自然語言模型 = 智能手機(能聊天打游戲)
現在你聽到的ChatGPT,全是自然語言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