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液態透鏡:電潤濕效應驅動曲率變化
基本結構
液態透鏡由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如導電水溶液與絕緣硅油)封裝在透明圓筒形容器中構成。容器壁經疏水處理,使水溶液呈圓頂型聚集在中心,與硅油形成凸狀曲面。工作原理
- 電潤濕效應(EWOD):通過在電極上施加電壓,改變液體與電極之間的表面張力,從而調整液滴的接觸角(即液滴與電極表面的夾角)。
- 曲率調整:電壓增加時,導電液體與電極的接觸面積增大,液滴被“壓扁”,曲率半徑減小,焦距變短;電壓減小時,液滴恢復原狀,焦距變長。
- 數學表達:接觸角變化由公式?cosθ=cosθ0?+2dγ??0??V2?描述,其中?θ0??為初始接觸角,??為絕緣介質層介電常數,d?為絕緣層厚度,γ?為表面張力,V?為外加電壓。
技術優勢
- 無機械移動:僅通過電場控制,響應速度快(毫秒級),壽命長。
- 高透光率:液體界面無底板或電極遮擋,光線穿透率高。
- 小型化潛力:現有產品直徑可達3毫米,適合集成到手機、內窺鏡等緊湊設備中。
應用場景
- 手機攝像頭:輔助傳統透鏡實現快速自動對焦,尤其在低光或運動場景下表現優異。
- 工業內窺鏡:快速調整焦距以觀察不同深度的組織,無需移動鏡頭。
- 顯微鏡:實時聚焦不同深度的樣本,提高觀察效率。
二、彈性膜透鏡:液壓/氣壓驅動形變
- 基本結構
彈性膜透鏡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等彈性材料為邊界,分為兩類:- 透鏡單元與儲液槽分離:通過導管連接,外圍構架不可變形,彈性膜平而薄。
- 透鏡腔與儲液槽集成:無需導管,至少一個邊界采用彈性膜,中央區域為透鏡孔徑,周圍為儲液槽。
- 工作原理
- 液壓/氣壓驅動:通過改變透鏡腔內液體體積,迫使彈性膜形變。
- 液體泵入透鏡腔時,膜鼓起,曲率半徑減小,焦距變短。
- 液體泵出透鏡腔時,膜下凹,曲率半徑增大,焦距變長。
- 幾何光學關系:焦距?f?與曲率半徑?Rv?、固定曲率半徑?Rf?、彈性體折射率?nE?、填充物折射率?nL??相關,公式為?f1?=(nL??nE?)(Rv?1??Rf?1?)。
- 液壓/氣壓驅動:通過改變透鏡腔內液體體積,迫使彈性膜形變。
- 技術優勢
- 結構簡單:成本較低,易于集成到小型設備中。
- 響應速度快:適合需要快速調焦的場景。
- 可編程性:通過軟件控制預設多種焦距模式,甚至實現自動對焦。
- 應用場景
- AR/VR眼鏡:實時調整焦距以適應不同用戶的視力需求。
- 消費級電子設備:如智能手表、運動相機等,實現緊湊型光學設計。
- 激光加工:動態調整激光光束的焦距,提高加工精度。
三、兩種技術的對比與融合
特性 | 液態透鏡 | 彈性膜透鏡 |
---|---|---|
驅動方式 | 電場(電潤濕效應) | 液壓/氣壓 |
響應速度 | 毫秒級 | 毫秒級 |
結構復雜度 | 較高(需密封兩種液體) | 較低(單液體或氣體) |
成本 | 較高(需特殊液體和電極) | 較低(常用材料) |
應用場景 | 手機、內窺鏡、顯微鏡 | AR/VR、消費電子、激光加工 |
融合趨勢:部分高端設備(如工業內窺鏡)已結合液態透鏡的快速響應和彈性膜透鏡的結構靈活性,通過混合驅動實現更精準的焦距控制。